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自然成为云南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使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面临诸多的问题,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新,是一个寻求传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过程。同时对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在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点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
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少数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或区域的一种标志性符号,它凝结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并且在云南文化旅游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明不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产生冲击,它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制作工艺后继无人,许多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服饰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量人们外出务工,使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出现断代现象。[1]西双版纳哈尼族曾经上千年的树皮制衣工艺,现在已经面临失传;哈尼族树皮制衣工艺自从傣族老人艾拉去世后,现在唯一能制作树皮衣服的只有名叫张卫平的爱尼人。黎族的编织和染色工艺已经接近失传。
(二)民族服饰文物已经外流,许多少数民族服饰被西方廉价收购。[1]法国巴黎某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透露,其馆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的苗族服饰就有108套,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5套,甚至超过了贵州省内的收藏,可见苗族服饰流失出境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境地。其馆长还说“100年后,中国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2]少数民族服饰流失出境的这种状况不得不令我们担忧。
(三)现代服装的简单、方便与流行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其次少数民族服饰的传统制作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工艺繁锁,一件精美的民族盛装至少要1—3年才能完成。加上制作费用的昂贵也给民族服饰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加速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和失传。
(四)人们对民族服饰文化价值的保护意识不够,资金保障不足,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面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所面临的窘况,我们除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保护之外,当下重要的是要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有效的保护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寻求传统少数服饰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使传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尽可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让服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服饰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相结合,从而使它们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有的多重价值,这里的出路就是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
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而言,其保护和开发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要以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和创立品牌带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完备的政策保障顺利推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加快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为努力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新目标而努力。
(一)首先要树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观念,增强产业意识,重新开发研究,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研究和发展,借鉴国内外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把大力发展服饰文化产业作为首要问题。
(二)加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开发项目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法制环境,把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1]并且要对上市的文化产品,政府要给与一定的法律保障,保护经营者的权益。
(三)创办少数民族服饰品牌,并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服饰理论研究中心,为少数民族的服饰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建立少数民族服装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配套的纺织、漂染、布料,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定点生产,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生产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整体产业规划格局。
(四)我们可以围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来发展出版业、游戏、动漫、工艺品等行业。在出版业上出版有关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书籍和画册,通过书籍来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以游戏、动漫的形式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扩大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力。
(五)寻求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有关机构、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合作交流,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搭建新平台。例如与旅游业的合作,我们要重视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推动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六)利用云南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吸引外商投资与合作开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几千公里的边境线和文化的相似性、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使文化交流、服饰文化贸易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发展前景。
(七)积极开展和举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外艺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服装节、文化节、剧团演出、服装设计比赛等文化活动,系统地规划实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少数民族服装名店文化、少数民族服装名牌文化等战略,充分挖掘服装的文化内涵,增加少数民族服饰的附加值。[6]充分利用我们云南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为云南经济的发展创造无限商机和客观的经济效益。
(八)培养大批复合型综合素质好的、有实践经验的文化产业经营 管理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学院的形式可以考虑多种合作形式,构架教学培训基地。[7]政府管理部门与开发者或开发单位间的协调,保护投入与开发收入的协调,长远目标和短期可能的协调,外来资本与当地社区利益的协调,调动社会各界和个人开发的积极性。
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状和在保护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这种窘迫的状态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走产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就是要把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同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云南的多样性文化,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在当前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下必须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上日程上来。通过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在广泛的市场流通中传播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的发展必定会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事业一定会发挥它的连锁效应,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参考文献:
[1] 吴华,玉香、试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J] 民族艺术研究 2007
[2] 周芙蓉 民族文化保护亟需法律护航[J] 今日中国论坛 2006 第2-3期
[3]丹增 文化产业发展论 [M] 昆明 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一版
[4] 马仪,沈晓辉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势 [J] 民族论坛 2002
[5] 李春旭,王雪飞,杨海莲 少数民族服饰为文化宝山增辉[EB/OL] 云南日报网
[6] 李晓弟,刘继平,珠海昆,王崇兰 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5 第5卷 第4期
[7] 丹增 文化慧眼识云南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蕾,1981年10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汉族,云南艺术学院在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艺术教育研究方向
[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
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少数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或区域的一种标志性符号,它凝结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并且在云南文化旅游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明不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产生冲击,它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制作工艺后继无人,许多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服饰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量人们外出务工,使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出现断代现象。[1]西双版纳哈尼族曾经上千年的树皮制衣工艺,现在已经面临失传;哈尼族树皮制衣工艺自从傣族老人艾拉去世后,现在唯一能制作树皮衣服的只有名叫张卫平的爱尼人。黎族的编织和染色工艺已经接近失传。
(二)民族服饰文物已经外流,许多少数民族服饰被西方廉价收购。[1]法国巴黎某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透露,其馆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的苗族服饰就有108套,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5套,甚至超过了贵州省内的收藏,可见苗族服饰流失出境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境地。其馆长还说“100年后,中国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2]少数民族服饰流失出境的这种状况不得不令我们担忧。
(三)现代服装的简单、方便与流行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其次少数民族服饰的传统制作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工艺繁锁,一件精美的民族盛装至少要1—3年才能完成。加上制作费用的昂贵也给民族服饰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加速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和失传。
(四)人们对民族服饰文化价值的保护意识不够,资金保障不足,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面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所面临的窘况,我们除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保护之外,当下重要的是要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有效的保护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寻求传统少数服饰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使传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尽可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让服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服饰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相结合,从而使它们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有的多重价值,这里的出路就是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
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而言,其保护和开发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要以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和创立品牌带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完备的政策保障顺利推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加快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为努力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新目标而努力。
(一)首先要树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观念,增强产业意识,重新开发研究,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研究和发展,借鉴国内外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把大力发展服饰文化产业作为首要问题。
(二)加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开发项目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法制环境,把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1]并且要对上市的文化产品,政府要给与一定的法律保障,保护经营者的权益。
(三)创办少数民族服饰品牌,并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服饰理论研究中心,为少数民族的服饰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建立少数民族服装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配套的纺织、漂染、布料,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定点生产,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生产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整体产业规划格局。
(四)我们可以围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来发展出版业、游戏、动漫、工艺品等行业。在出版业上出版有关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书籍和画册,通过书籍来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以游戏、动漫的形式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扩大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力。
(五)寻求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有关机构、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合作交流,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搭建新平台。例如与旅游业的合作,我们要重视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推动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六)利用云南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吸引外商投资与合作开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几千公里的边境线和文化的相似性、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使文化交流、服饰文化贸易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发展前景。
(七)积极开展和举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外艺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服装节、文化节、剧团演出、服装设计比赛等文化活动,系统地规划实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少数民族服装名店文化、少数民族服装名牌文化等战略,充分挖掘服装的文化内涵,增加少数民族服饰的附加值。[6]充分利用我们云南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为云南经济的发展创造无限商机和客观的经济效益。
(八)培养大批复合型综合素质好的、有实践经验的文化产业经营 管理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学院的形式可以考虑多种合作形式,构架教学培训基地。[7]政府管理部门与开发者或开发单位间的协调,保护投入与开发收入的协调,长远目标和短期可能的协调,外来资本与当地社区利益的协调,调动社会各界和个人开发的积极性。
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状和在保护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这种窘迫的状态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走产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就是要把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同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云南的多样性文化,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在当前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下必须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上日程上来。通过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在广泛的市场流通中传播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的发展必定会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事业一定会发挥它的连锁效应,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参考文献:
[1] 吴华,玉香、试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J] 民族艺术研究 2007
[2] 周芙蓉 民族文化保护亟需法律护航[J] 今日中国论坛 2006 第2-3期
[3]丹增 文化产业发展论 [M] 昆明 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一版
[4] 马仪,沈晓辉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势 [J] 民族论坛 2002
[5] 李春旭,王雪飞,杨海莲 少数民族服饰为文化宝山增辉[EB/OL] 云南日报网
[6] 李晓弟,刘继平,珠海昆,王崇兰 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5 第5卷 第4期
[7] 丹增 文化慧眼识云南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蕾,1981年10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汉族,云南艺术学院在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艺术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