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又需要教育部门转变教育思想。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为人类社会培养和造就具备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人。而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教育的关键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校长与学生、任课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家长的纽带。在学校工作教育中,担负着比一般教师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班集体工作的组织、发动、协调,必须依靠班主任来完成。一个班集体的成败,跟班主任工作开展得成功与否有重要的关系。因此,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热衷于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持之以恒,方法得当、灵活,对学生的关爱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始终,体现班级管理中的艺术性。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怎样使学生接受“逆耳忠言”却至关重要。对于严肃、呆板或刺激性的逆耳忠言,虽出于批评者良好的主观愿望,但却常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轻则不以为然,重则产生逆反心理,排斥教育者的一切言行。学生对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要改变他们的看法很难亦很易。实践证明: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没有被学生接受的批评教育,哪怕是教育者呕心沥血,也难免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为此,教育者更应该讲究批评策略、方法,以达到“利于行”的目的,这其中批评语言的运用,批评的时机、场合、方式,至关重要。
1 批评要刚柔相济
批评学生的错误,需要刚柔相济,软硬兼施。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从不轻易放弃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错误,但也不会死抓住一个不放。谈话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其越轨形为严格的分析,在语重心长、循循而导的交流中谅解学生,使学生以教育者的言语中感受到温暖,进而增强改过的信心。
谈话中教育者切忌喋喋不休地重复学生的错误,亦或一桩一桩地列数陈帐,更忌无味的恫吓,那样的批評只会进一步增强被教育者依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谈话是师生心灵的交流,教育者应不管学生错误的次数、大小、性质,能始终如一地真诚地帮助越轨者开脱,你说越轨者何乐而不受呢?
2 选择恰当的时机
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后,是及时给予批评,还是延时最佳?教育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好恶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的认识系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近因感知效应。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发挥其近因感知效应,在问题发生后立即进行批评。不这样做有两大坏处:一是如果不及时,等问题发展到严重程度影响扩大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另一个是时过境迁,学生的记忆不那么深切,甚至认为班主任在和他算老帐,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但有时批评学生时需要缓一缓,进行冷处理,例如:一个男生无理欺负了女生,班主任应冷静分析,寻找时机,耐心地帮助他。
3 批评要注意场合
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决定了这一点,班主任谈话可在预备玲前、课下、课外活动、考试之后、放学之后,地点最好避开老师多的办公室和学生多的教室,众目睽睽之下,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现在从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起,在心理上已有了“性”的概念,对于异性同学的个别谈话,避免在单人宿舍和没人出没的地方,对初中的大学生还要注意距离,以免引起同学间的闲言碎语。
4 运用恰当的方式
批评的方式与批评的有效性有密切的关系。批评方式的正确选择可以减缓学生的紧张情绪,调节学生的逆反和报复心理,并能导致学生由消极变为积极而接受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不同性格、情感、意志与自我控制力的学生,对于批评的适应有明显的不同的选择,所以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多愁善感的学生进行对比式批评;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用缓冲式或书信批评;对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较强的学生采取触动式批评;脾气暴躁,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学生采用商讨式批评等。
有人说,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互动才是人世间最动人、最温暖的经历。心灵互动关键是爱,爱是阳光,照亮学生的心房;爱是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爱是神气,会让班集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同心力。这样,充分彰显班级管理的艺术性。
让我们记住:“没有点不化的顽石,没有训不上路的牛犊”,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就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班主任的工作是烦琐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只要我们老师不厌其烦,就能在班主任这片沃土上获得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共同关注弱势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实现“爱满天下”的宏愿。愿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付出爱的真心,收获爱的果实。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怎样使学生接受“逆耳忠言”却至关重要。对于严肃、呆板或刺激性的逆耳忠言,虽出于批评者良好的主观愿望,但却常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轻则不以为然,重则产生逆反心理,排斥教育者的一切言行。学生对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要改变他们的看法很难亦很易。实践证明: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没有被学生接受的批评教育,哪怕是教育者呕心沥血,也难免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为此,教育者更应该讲究批评策略、方法,以达到“利于行”的目的,这其中批评语言的运用,批评的时机、场合、方式,至关重要。
1 批评要刚柔相济
批评学生的错误,需要刚柔相济,软硬兼施。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从不轻易放弃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错误,但也不会死抓住一个不放。谈话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其越轨形为严格的分析,在语重心长、循循而导的交流中谅解学生,使学生以教育者的言语中感受到温暖,进而增强改过的信心。
谈话中教育者切忌喋喋不休地重复学生的错误,亦或一桩一桩地列数陈帐,更忌无味的恫吓,那样的批評只会进一步增强被教育者依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谈话是师生心灵的交流,教育者应不管学生错误的次数、大小、性质,能始终如一地真诚地帮助越轨者开脱,你说越轨者何乐而不受呢?
2 选择恰当的时机
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后,是及时给予批评,还是延时最佳?教育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好恶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的认识系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近因感知效应。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发挥其近因感知效应,在问题发生后立即进行批评。不这样做有两大坏处:一是如果不及时,等问题发展到严重程度影响扩大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另一个是时过境迁,学生的记忆不那么深切,甚至认为班主任在和他算老帐,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但有时批评学生时需要缓一缓,进行冷处理,例如:一个男生无理欺负了女生,班主任应冷静分析,寻找时机,耐心地帮助他。
3 批评要注意场合
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决定了这一点,班主任谈话可在预备玲前、课下、课外活动、考试之后、放学之后,地点最好避开老师多的办公室和学生多的教室,众目睽睽之下,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现在从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起,在心理上已有了“性”的概念,对于异性同学的个别谈话,避免在单人宿舍和没人出没的地方,对初中的大学生还要注意距离,以免引起同学间的闲言碎语。
4 运用恰当的方式
批评的方式与批评的有效性有密切的关系。批评方式的正确选择可以减缓学生的紧张情绪,调节学生的逆反和报复心理,并能导致学生由消极变为积极而接受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不同性格、情感、意志与自我控制力的学生,对于批评的适应有明显的不同的选择,所以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多愁善感的学生进行对比式批评;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用缓冲式或书信批评;对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较强的学生采取触动式批评;脾气暴躁,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学生采用商讨式批评等。
有人说,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互动才是人世间最动人、最温暖的经历。心灵互动关键是爱,爱是阳光,照亮学生的心房;爱是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爱是神气,会让班集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同心力。这样,充分彰显班级管理的艺术性。
让我们记住:“没有点不化的顽石,没有训不上路的牛犊”,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就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班主任的工作是烦琐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只要我们老师不厌其烦,就能在班主任这片沃土上获得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共同关注弱势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实现“爱满天下”的宏愿。愿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付出爱的真心,收获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