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在简要介绍青少年犯罪现状后,深入分析一些可能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进而就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防范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現状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总数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且呈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对社会的危害后果加大,性质日益严重,抢劫、强奸、绑架、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上升,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据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还存在着犯罪主体特征明显,大多缺失管教;犯罪类型以侵财型、涉恶型犯罪为主和犯罪形式成团伙趋势等特点。
二、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负面因子共同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综合反映,也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文化程度低和法律意识淡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外部的客观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和负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无疑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和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等方面。
1.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
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在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都希望孩子能获得成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这种对孩子强烈的期望又表现在父母对子女强烈的控制欲上,把孩子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都完全规划好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则表现出要么溺爱骄惯、要么严厉限制,却不顾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对良好教育的需求。在父母的支配之下、在家庭环境的压抑气氛之中,孩子无法避免地和家长发生冲突,心理的发展产生扭曲,更有甚者会产生犯罪行为。少年犯的家长因为教育观念的错误,经常做了许多无用功,或者根本就是给孩子的成长指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2.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教育和纠正,很可能发展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少年犯的父母并不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他们也尝试用口头教育或者打骂之类的方式去教导孩子,但是不能够彻底将孩子引上正轨。最后,孩子终究还是违背了父母美好的愿望,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和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和给孩子提供有效保护等方面:
3.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父母理智的爱、适度的爱,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然而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说是最坏的教育者。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很多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扮演着“最坏的教育者”的角色。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表现为是非不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默许、纵容。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加剧亲子冲突。父母使用暴力手段来管教孩子,不仅使孩子遭受皮肉之苦,同时,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排斥父母,家庭暴力是孩子疏远家庭的直接原因。经常受到暴力手段对待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的暴力行为将会成为孩子今后攻击性行为的范式。惩罚虽然当时限制了孩子的攻击性,但却会激起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攻击性。因为孩子受到了打骂惩罚环境的熏陶,就学会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将来就会不自主地按照父母的这种行为模式来攻击别人。
三、家庭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要肩负起很大的责任。
1.强化家庭教育职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石。做父母的要承担起自己的教养责任,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并且注重言传身教,从各个方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履行好家庭的监管责任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因此要切实履行起对未成年子女负有的监管责任。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利用节假日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平时要多和孩子用电话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单亲家庭父母更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想法,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
3.营造艮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必不可少。父母要多了解子女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对子女要平等相待,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要多和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倾吐烦恼,缓解他们内心的忧虑,缩小亲子间的代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子女,高尚的情操熏陶子女,进取的精神激励子女,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防范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現状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总数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且呈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对社会的危害后果加大,性质日益严重,抢劫、强奸、绑架、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上升,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据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还存在着犯罪主体特征明显,大多缺失管教;犯罪类型以侵财型、涉恶型犯罪为主和犯罪形式成团伙趋势等特点。
二、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负面因子共同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综合反映,也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文化程度低和法律意识淡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外部的客观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和负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无疑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和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等方面。
1.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
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在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都希望孩子能获得成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这种对孩子强烈的期望又表现在父母对子女强烈的控制欲上,把孩子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都完全规划好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则表现出要么溺爱骄惯、要么严厉限制,却不顾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对良好教育的需求。在父母的支配之下、在家庭环境的压抑气氛之中,孩子无法避免地和家长发生冲突,心理的发展产生扭曲,更有甚者会产生犯罪行为。少年犯的家长因为教育观念的错误,经常做了许多无用功,或者根本就是给孩子的成长指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2.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教育和纠正,很可能发展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少年犯的父母并不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他们也尝试用口头教育或者打骂之类的方式去教导孩子,但是不能够彻底将孩子引上正轨。最后,孩子终究还是违背了父母美好的愿望,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和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和给孩子提供有效保护等方面:
3.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父母理智的爱、适度的爱,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然而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说是最坏的教育者。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很多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扮演着“最坏的教育者”的角色。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表现为是非不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默许、纵容。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加剧亲子冲突。父母使用暴力手段来管教孩子,不仅使孩子遭受皮肉之苦,同时,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排斥父母,家庭暴力是孩子疏远家庭的直接原因。经常受到暴力手段对待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的暴力行为将会成为孩子今后攻击性行为的范式。惩罚虽然当时限制了孩子的攻击性,但却会激起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攻击性。因为孩子受到了打骂惩罚环境的熏陶,就学会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将来就会不自主地按照父母的这种行为模式来攻击别人。
三、家庭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要肩负起很大的责任。
1.强化家庭教育职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石。做父母的要承担起自己的教养责任,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并且注重言传身教,从各个方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履行好家庭的监管责任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因此要切实履行起对未成年子女负有的监管责任。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利用节假日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平时要多和孩子用电话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单亲家庭父母更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想法,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
3.营造艮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必不可少。父母要多了解子女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对子女要平等相待,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要多和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倾吐烦恼,缓解他们内心的忧虑,缩小亲子间的代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子女,高尚的情操熏陶子女,进取的精神激励子女,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