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铜川市民营经济已形成稳居全市经济“半壁江山”格局,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且产业链不全,集聚焦效应不明显,造成全市工业企业产品大多数附加值、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企业效益差。同时,铜川市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不同程度都存在资金困难,再加上企业人才引进困难,导致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应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在市场开拓、融资渠道、产业引导、成本控制、人才引进、营商环境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发展解决难题,切实推动民营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关键词 铜川市 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讲话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 再次宣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 ,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减负加力吃了“定心丸”,更是给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面临新机遇,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尤其是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更是难以独善其身,使本就步履艰难的生产经营更加雪上加霜。笔者通过深入走访陕西省铜川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园区,对当地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并特别针对该市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如何对症破解发展瓶颈以及如何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发展现状
近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配套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支持措施,有力有效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投资增长的主引擎、扩宽就业的主渠道、增加税收的主力军、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一)非公经济稳居经济“半壁江山”
铜川市出台《铜川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十条措施》《铜川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2)》等政策,力促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9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0.5%。全市民营经济在各行业占比中,总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已形成稳居全市经济“半壁江山”格局。
(二)民间投资加快成为增后劲支撑石
铜川市出台《关于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提质增效的意见》《关于推进工业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外部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2019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4.7%,连续十个月保持在30%以上,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个百分点。
(三)企业规模扩大成为增加就业主渠道
铜川市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截至2019年,全市企业已发展到 15538户,同比增长24.2%,其中私营企业 13476户,同比增长26.6%;个体工商户79232户,同比增长36.8%。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用工,增加了就业,成为全市新增就业的“扩容器”。
(四)企业实现税收成为财税贡献主力军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五上”非公企业个数583户,占行业总数82%。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税收占到全市总税收的72.4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企业活力增强成为创新主战场
大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战略,支持发展“飞地经济”等,扶助初创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推进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民营企业14家,占到87.5%。
存在问题
(一)民营经济总量偏小
铜川市非公经济总量偏小,2019年,全市非公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27%,非公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低4.1个百分点。
(二)发展产业层次较低
铜川市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且产业链不全,集聚焦效应不明显。全市工业企业产品大多数附加值、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企業效益差。
(三)融资困难普遍存在
铜川市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不同程度都存在资金困难,而融资渠道多为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但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放款要求,导致企业失去良好发展机遇。
(四)企业人才急剧匮乏
铜川市地域小、人口少,经济活跃度不够强,企业人才引进困难。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中、高级人才占比仅为7%,而且其中60%的高技术人才为兼职。企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中高端技术型、营销型、管理型人才。
对策措施
(一)聚焦市场开拓,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一是建立本地优势产品数据库,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二是推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提高民营企业为市内大型企业的配套率。三是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内外市场,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四是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工程,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实力。五是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落实好中、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推动微型企业上数量、小型企业上规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 政企携手,帮助和支持民营企业化“市场的冰山”为“市场的海洋”。
(二)聚焦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扩大贷款。建立金融机构稳贷机制,加强贷款资金流向和使用监管,增加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二是支持担保业发展。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探索建立以财政出资为主的多元化资金补充机制,提升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三是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在沪深两市主板、中小板成功等积极上市融资。四是发展多元金融业态。推进金融体系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深度融合,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完善征信机制,降低银企间建立信任的成本,进而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五是加大困难企业帮扶力度。部门联动、政策联动、投贷联动,创新工作方式,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周转费用,提高使用效率,“一企一策”帮扶民营企业纾难解困。通过各种手段,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努力搬走一些民营企业遇到的“融资的高山”。 (三)聚焦产业引导,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要突出產业错位、特色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一是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健全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机制,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产品外,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让民营企业享受改革红利。二是鼓励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活”,从核心企业、头部企业做起,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小微企业共同升级发展。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培育优质企业。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园中园,建立“一基地多园区”模式,释放园区发展活力。针对疫情的影响,加大对既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民营企业拓展智能制造、自动化控制、5G等技术的改造应用,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高端化发展,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民营企业,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国有企业创新合作,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确保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四)聚焦成本控制,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一是规范降低涉企收费。严格执行《全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国家规定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有关标准下限执行,清理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未经批准的涉企保证金。二是降低要素成本。积极引导符合电力直供交易条件的企业参与全省电力直供交易;鼓励燃气企业做好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燃气企业向分布式能源、“煤改气”、工业园区等用户提供服务,降低企业用气负担。三是降低用地成本。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四是降低投资成本。鼓励全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加快建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租赁使用,推进企业轻资产运营。帮助民营企业努力找准痛点、克服难点,铺好“节约经营”的路子,激发发展活力。
(五)聚焦人才引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是搭建用工供需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定期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培育引进一批人力资源机构,推行劳务经纪人制度,在省内外高校和技工类学校举办供需见面会,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二是多渠道解决人才难题。持续开展全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对民营企业引进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购房、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三是扩大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创业咨询服务,支持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创新,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四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组织中小企业高级经理参加中省市各类业务和能力提升班,提升民营企业家及管理层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促使企业用工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利成长”。
(六)聚焦营商环境,帮助企业优化服务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理念,提高新时代干部的行政效能和执行力,努力做民营企业服务上的“店小二”,安全上的“保护神”。二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解困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双百双千工程”活动,建立重点企业问题清单,竭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破除“潜规则”、严防“暗操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构建“亲”在行动上、“清”在骨子里的新型政商关系。三是梳理并加快政策兑现速度。四是优化涉企服务事项。全面清理废止影响和制约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在证照办理、项目审批、用地需求、资金需求、人才用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遇到的需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五是维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勇当行业标杆、产业龙头,切实推动民营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作者简介
奚淑亚 中共铜川市委党校
关键词 铜川市 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讲话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 再次宣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 ,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减负加力吃了“定心丸”,更是给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面临新机遇,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尤其是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更是难以独善其身,使本就步履艰难的生产经营更加雪上加霜。笔者通过深入走访陕西省铜川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园区,对当地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并特别针对该市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如何对症破解发展瓶颈以及如何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发展现状
近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配套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支持措施,有力有效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投资增长的主引擎、扩宽就业的主渠道、增加税收的主力军、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一)非公经济稳居经济“半壁江山”
铜川市出台《铜川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十条措施》《铜川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2)》等政策,力促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9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0.5%。全市民营经济在各行业占比中,总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已形成稳居全市经济“半壁江山”格局。
(二)民间投资加快成为增后劲支撑石
铜川市出台《关于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提质增效的意见》《关于推进工业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外部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2019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4.7%,连续十个月保持在30%以上,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个百分点。
(三)企业规模扩大成为增加就业主渠道
铜川市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截至2019年,全市企业已发展到 15538户,同比增长24.2%,其中私营企业 13476户,同比增长26.6%;个体工商户79232户,同比增长36.8%。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用工,增加了就业,成为全市新增就业的“扩容器”。
(四)企业实现税收成为财税贡献主力军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五上”非公企业个数583户,占行业总数82%。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税收占到全市总税收的72.4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企业活力增强成为创新主战场
大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战略,支持发展“飞地经济”等,扶助初创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推进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民营企业14家,占到87.5%。
存在问题
(一)民营经济总量偏小
铜川市非公经济总量偏小,2019年,全市非公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27%,非公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低4.1个百分点。
(二)发展产业层次较低
铜川市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且产业链不全,集聚焦效应不明显。全市工业企业产品大多数附加值、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企業效益差。
(三)融资困难普遍存在
铜川市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不同程度都存在资金困难,而融资渠道多为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但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放款要求,导致企业失去良好发展机遇。
(四)企业人才急剧匮乏
铜川市地域小、人口少,经济活跃度不够强,企业人才引进困难。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中、高级人才占比仅为7%,而且其中60%的高技术人才为兼职。企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中高端技术型、营销型、管理型人才。
对策措施
(一)聚焦市场开拓,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一是建立本地优势产品数据库,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二是推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提高民营企业为市内大型企业的配套率。三是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内外市场,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四是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工程,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实力。五是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落实好中、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推动微型企业上数量、小型企业上规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 政企携手,帮助和支持民营企业化“市场的冰山”为“市场的海洋”。
(二)聚焦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扩大贷款。建立金融机构稳贷机制,加强贷款资金流向和使用监管,增加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二是支持担保业发展。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探索建立以财政出资为主的多元化资金补充机制,提升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三是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在沪深两市主板、中小板成功等积极上市融资。四是发展多元金融业态。推进金融体系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深度融合,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完善征信机制,降低银企间建立信任的成本,进而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五是加大困难企业帮扶力度。部门联动、政策联动、投贷联动,创新工作方式,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周转费用,提高使用效率,“一企一策”帮扶民营企业纾难解困。通过各种手段,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努力搬走一些民营企业遇到的“融资的高山”。 (三)聚焦产业引导,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要突出產业错位、特色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一是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健全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机制,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产品外,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让民营企业享受改革红利。二是鼓励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活”,从核心企业、头部企业做起,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小微企业共同升级发展。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培育优质企业。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园中园,建立“一基地多园区”模式,释放园区发展活力。针对疫情的影响,加大对既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民营企业拓展智能制造、自动化控制、5G等技术的改造应用,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高端化发展,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民营企业,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国有企业创新合作,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确保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四)聚焦成本控制,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一是规范降低涉企收费。严格执行《全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国家规定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有关标准下限执行,清理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未经批准的涉企保证金。二是降低要素成本。积极引导符合电力直供交易条件的企业参与全省电力直供交易;鼓励燃气企业做好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燃气企业向分布式能源、“煤改气”、工业园区等用户提供服务,降低企业用气负担。三是降低用地成本。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四是降低投资成本。鼓励全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加快建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租赁使用,推进企业轻资产运营。帮助民营企业努力找准痛点、克服难点,铺好“节约经营”的路子,激发发展活力。
(五)聚焦人才引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是搭建用工供需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定期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培育引进一批人力资源机构,推行劳务经纪人制度,在省内外高校和技工类学校举办供需见面会,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二是多渠道解决人才难题。持续开展全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对民营企业引进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购房、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三是扩大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创业咨询服务,支持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创新,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四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组织中小企业高级经理参加中省市各类业务和能力提升班,提升民营企业家及管理层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促使企业用工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利成长”。
(六)聚焦营商环境,帮助企业优化服务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理念,提高新时代干部的行政效能和执行力,努力做民营企业服务上的“店小二”,安全上的“保护神”。二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解困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双百双千工程”活动,建立重点企业问题清单,竭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破除“潜规则”、严防“暗操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构建“亲”在行动上、“清”在骨子里的新型政商关系。三是梳理并加快政策兑现速度。四是优化涉企服务事项。全面清理废止影响和制约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在证照办理、项目审批、用地需求、资金需求、人才用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遇到的需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五是维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勇当行业标杆、产业龙头,切实推动民营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作者简介
奚淑亚 中共铜川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