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复兴,民族的觉醒,文化的传承,科技的振兴,均有赖于教育。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教育乃千秋万代不朽之基业。“道德明而文章著,人才盛而国运昌。”(李世元:《崇桂书院记》)
庐陵自古为文章节义之邦。吉郡多士,甲于天下,宋明两代为官宦世家,冠于江右。吉水仁寿曾氏,极盛于南宋。曾宏父私创凤山书院,与江万里官建白鹭洲书院比肩对峙。
江南曾姓,皆出“东鲁名区,武城旧第”。其为轩辕后代,传至夏姒、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郐,失国于晚周,而世子巫仕鲁,以邑为氏,曾氏得姓于此。巫生天,天生阜,阜生箴(皙),箴生参,是为宗圣公(曾氏始祖)。皙参父子俱为孔子学生。
宗圣公十六世孙曾据,通晓经书,举荐为官,政绩卓著,后加封关内侯。汉平帝病死后,王莽代天子朝政,曾据对此极为不满,他奉行先祖遗训,视莽大逆,拒莽圣旨,于庚午年弃官,率千余族人,从武城出发,途经苏皖,渡过长江,迁至豫章。后居庐陵吉阳乡。江南曾氏,多为其嗣。
吉水八都兰溪南华的曾氏望族,多产文人,英贤辈出,诗书传家。曾宏父(四十八世)先祖有南宋文学家曾敏行,著笔记体小说《独醒杂志》。父辈有曾三异,与周必大、朱熹交往甚密,创八都龙城书院,著有《因话录》10卷;曾三英,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著述颇丰,有《南北边筹》18卷、《蒙史》10卷;曾三聘(1144-1210)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历秘书郎,知鄞州。后奉使,死难于金。赠龙图阁学士,谥忠节,著有《存斋稿》30卷;父曾三复,绍兴庚辰年(1160年)进士,知池州、改知常州,拜监察御史,庆元元年(1195年),迁起居郎兼刑部侍郎。兄弟辈中,“有宏度宏迪十数君登科第,祖孙父子,竹林兄弟,俱巍科先甲,名臣理学,忠贞显于宇内,勋业昭乎数世”(吉水南华《曾氏族谱》,罗洪先:《王田曾氏重修旧谱序》)。故南宋理宗皇帝,在《赐少师三复家庆诗》曰:
振武将军耀德威,
科名昭代古今稀。
三男共日腰金带,
七侄同时拜紫微。
半壁金花春宴罢,
满床牙笏早朝归。
故家积庆源流远,
史策当年总发挥。(吉水南华《曾氏族谱》文献拾遗卷一,2页)
显赫的家世,让曾宏父有条件创办书院;富足的家庭,使他有能力广聚天下文人的书卷字画。
南宋淳熙庚子年(1180年),堂兄宏度中举人,任吉州文学,把家安在吉州,在庐陵古城外兴建了雍和坊,以供家人来吉州居住。文学是掌校典籍、侍从文章的官职,官职不大,却能网罗天下文章书画。
凤山乃如今吉州区天华山,在庐陵古城南三四里处,为府治主山,前有小山,状如覆盖,山川城郭,历历在目。天华山,初名凤山,明清以后,改为天华山。如今天华山公园内的书院遗迹已是荡然无存。
凤山自古风景秀丽,林木幽深。唐代诗人吕岩在《题凤山壁》曰:
潜山烟草碧逾染,
落水春花红欲燃。
忽憶江南风景好,
又飞双剑到青原。
遥想南宋绍定年间,吉水八都南华曾宏父,在此建凤山别墅,那是何等荣耀。“曾宏父,字幼卿,自称凤墅逸客。凭父世荫,知潮州海阳通判,后转雷州通判,任中奉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清江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吉水南华《曾氏族谱》)在凤山别墅里,他供养着一班文人匠客,一方面整理书稿石帖,一方面却过着逍遥自在的神仙般的生活。
曾氏号称“古今道统第三家;天下斯文宋一贯”(吉水南华曾氏祠堂联)、“幼六经自残文;绍参省而法祖”(峡江水边沂溪村承恩堂联)。曾皙、曾参父子俩和他们的弟子、再传弟子,整理儒家经典,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宏父和他的食客们,用了七年的时间,刻了一部汇帖,命名为《凤墅帖》。该帖始刻于南宋嘉熙年间,成于淳祐年间,置于凤山书院。《凤墅帖》中所收诸公之书法,大部分是与其父往来手札。此帖几乎收录了宋代大部分知名人士在吏治、文化、学术、艺术方面的手稿,尤其偏重于南渡前后的重要人物,上自帝王奎章宸翰,下至将相、名臣、学者、文士的公私信札、翰苑制稿、文章诗词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前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附刻画帖二卷,题咏二卷,共四十四卷。此宋拓孤本,残存七册十二卷,《前帖》卷十一、十五、十八,《续帖》卷三至四、十至十六,录宋九十八人手迹,十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九字。计耗三百五十九石,一千三百八十板。拓片现存上海博物馆。曾宏父另有《石刻铺叙》二卷。
清厉鹗《宋诗纪事》引《禊帖综闻》载:吉州凤山书院离城二三里,周围泉水众多,即使夏天干旱季节,冬天干涸时期,也水流不断。稍微往东,就是泉水的发源地。曾宏父命人凿石引水,并修筑一水池,命名为“流杯池”,在池旁修建了一座凉亭。有一天,曾宏父邀请维扬(扬州)悴朱行父,并拉了十多位亲朋好友,在水池边聚会,并在石上镌刻了一幅禊图,表述了聚会的来龙去脉,还亲自写了一首诗附在后面,即《凤山书院修禊图》:
暮春浴罢振春衣,
正是流觞修禊时。
世事藏机应落落,
人情忘我总熙熙。
醉能辞醉原非醉,
诗到无诗乃是诗。
伟矣兰亭众君子,
不将文字立藩篱。
凤山别墅,虽历尽风雨,屡遭兵燹残毁,到了元代,依然是庐陵十景之一。元代文学家吉水枫江匡山刘诜,曾作《凤墅斜阳》(曾通判废圃)诗曰:
城西仙园不可当,
花圃柳榭春风香。
酒楼仿佛竹西市,
娼女结束杭州妆。
百年风流去如雨,
一笛落日寒荒荒。
乘除自当返大朴,
均看灯火明书堂。
淳祐年间,曾宏父拓展凤山别墅的基址,创立凤山书院,“为舍三百六十五楹”,可见规模之宏大。捐田一千五百亩,作为老师的工资以及书院的日常开销。藏书五万卷,以供学生阅读和老师讲授之用。整修书院的左边高大的夫子庙,以供师生春秋两季行释莱之礼。“凡书院事计,皆宏父一力为之,无不备具。”书院建成之后,“悉举而归之郡,以与白鹭洲书院对峙”。当时书院未设山长,为了筹划管理书院事务,“委教官陈鼎新兼领”。永丰王簿、黄应德任提督。“又请邦之老成者,有典型者,有德行者,长之臣切为古道,既远人心多私。”曾宏父捐金施财,不爱财力,不求荣进,砥砺风俗,培植名教,以广州县之教养,以助国家之风化,规模永丰,与郡县学无异。曾宏父以八十一岁高寿,终于雍和坊。其行其为,令后人敬仰。(吉水南华《曾氏族谱·凤山书院奏疏》文献拾遗卷一) 元朝以后,凤山书院才设立了山长,但仍由曾氏后裔管理。至元年间,张懋为吉州路总管,重新修缮凤山书院,寻访曾氏后裔,得前朝吉州文学曾宏度之孙曾次周,次周天性颖异,博极群书,遂以礼聘之为山长,讲道育才,循循善诱,教育郡邑子弟,并在家整理修缮书院原有的图籍。“由是,官提其纲,长任其教,士竞其乐,燕居殿堂,浸完浸兴,诗书礼乐,曾隆其旧。”(光绪《吉安府志》)
大德五年(1301年),有居心叵测之人质疑说,凤山书院规模太小,不应该设立山长。于是书院解聘了曾次周,自聘名儒主教,然而名儒难得,且来去如宾客。书院无人管理,师生精神涣散。书院逐年荒芜,沦为荒园。曾次周则历览吉州诸庄,见兴桥袁塘山水秀丽,曰:此堪为读书之所。因家焉,为袁塘始祖,卒后与妣葬凤山书院。
至正二年(1342年),沂州侯文通任庐陵尹,他喜欢以礼教治理百姓。“既至凤山,历览周回,慨然日:书院在我邑废坏,至此,吾可效前政而逭其责乎?”于是率领曾氏后裔曾天伟,以及邑之崇尚大义的陈奉同,“鸠工度材,撤朽致良”。从讲堂阁到馆门庑修辑完备,祭祀用品焕然一新,且得到了廉访外司徐公及新任太守高公称赞奖励。然而此时的凤山书院,缺師资、缺学生,更缺山长,侯文通一一向上级申明,依例设置山长,且每天在书院与学生们谈经论道,以广其化。(光绪《吉安府志》)
至此,凤山书院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然而庐陵的忠孝节义,诗书传家祖训,依然源远流长,泽惠子孙。曾宏度后裔曾风韶(五十四世),自小立志不群,20岁时,在文山先生祠堂求梦,梦见先生抚其背说,你应该学我。他“于是敦行力学,毅然以状元宰相自命”。后来中洪武丁丑年(1397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建文帝时,在纠仪殿上,叱咤燕王朱棣不拜建文帝。“大殿之上展现的是君臣之礼,后宫再序叔侄之情。”燕王始终没有拜,理应拿下问罪。靖难之时,“兵将渡准,遣使诏请罢兵,归国,无敢奉使者,公(曾风韶)独请行,至军前不纳,公取竹通节入诏,鼓风达之,不报”。燕王朱棣登基后,曾风韶回到吉州袁塘。成祖嘉奖他正直,以原官诏他回京,曾风韶不为所动。不久,又加封他为侍郎,他依然不去。于是,曾风韶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词甚厉”,嘱咐他的妻子李氏、儿子公望,“勿易衣”,于是自杀了。其绝命辞云:“生居庐陵文脉之邦,素禀庐陵文脉骨鲠之肠,读书登进士之榜,仕宦而为绣衣之郎,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不愧吾乡之天祥。”其妻年二十七,以夫死投御桥江边,咬破指头,以血大书于桥上,“忠臣不事二君,烈女岂更二夫”,遂坠桥而死。合葬朱口忠节祠。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敕建忠祠于府城南。(吉水南华《曾氏族谱》)
庐陵自古为文章节义之邦。吉郡多士,甲于天下,宋明两代为官宦世家,冠于江右。吉水仁寿曾氏,极盛于南宋。曾宏父私创凤山书院,与江万里官建白鹭洲书院比肩对峙。
江南曾姓,皆出“东鲁名区,武城旧第”。其为轩辕后代,传至夏姒、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郐,失国于晚周,而世子巫仕鲁,以邑为氏,曾氏得姓于此。巫生天,天生阜,阜生箴(皙),箴生参,是为宗圣公(曾氏始祖)。皙参父子俱为孔子学生。
宗圣公十六世孙曾据,通晓经书,举荐为官,政绩卓著,后加封关内侯。汉平帝病死后,王莽代天子朝政,曾据对此极为不满,他奉行先祖遗训,视莽大逆,拒莽圣旨,于庚午年弃官,率千余族人,从武城出发,途经苏皖,渡过长江,迁至豫章。后居庐陵吉阳乡。江南曾氏,多为其嗣。
吉水八都兰溪南华的曾氏望族,多产文人,英贤辈出,诗书传家。曾宏父(四十八世)先祖有南宋文学家曾敏行,著笔记体小说《独醒杂志》。父辈有曾三异,与周必大、朱熹交往甚密,创八都龙城书院,著有《因话录》10卷;曾三英,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著述颇丰,有《南北边筹》18卷、《蒙史》10卷;曾三聘(1144-1210)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历秘书郎,知鄞州。后奉使,死难于金。赠龙图阁学士,谥忠节,著有《存斋稿》30卷;父曾三复,绍兴庚辰年(1160年)进士,知池州、改知常州,拜监察御史,庆元元年(1195年),迁起居郎兼刑部侍郎。兄弟辈中,“有宏度宏迪十数君登科第,祖孙父子,竹林兄弟,俱巍科先甲,名臣理学,忠贞显于宇内,勋业昭乎数世”(吉水南华《曾氏族谱》,罗洪先:《王田曾氏重修旧谱序》)。故南宋理宗皇帝,在《赐少师三复家庆诗》曰:
振武将军耀德威,
科名昭代古今稀。
三男共日腰金带,
七侄同时拜紫微。
半壁金花春宴罢,
满床牙笏早朝归。
故家积庆源流远,
史策当年总发挥。(吉水南华《曾氏族谱》文献拾遗卷一,2页)
显赫的家世,让曾宏父有条件创办书院;富足的家庭,使他有能力广聚天下文人的书卷字画。
南宋淳熙庚子年(1180年),堂兄宏度中举人,任吉州文学,把家安在吉州,在庐陵古城外兴建了雍和坊,以供家人来吉州居住。文学是掌校典籍、侍从文章的官职,官职不大,却能网罗天下文章书画。
凤山乃如今吉州区天华山,在庐陵古城南三四里处,为府治主山,前有小山,状如覆盖,山川城郭,历历在目。天华山,初名凤山,明清以后,改为天华山。如今天华山公园内的书院遗迹已是荡然无存。
凤山自古风景秀丽,林木幽深。唐代诗人吕岩在《题凤山壁》曰:
潜山烟草碧逾染,
落水春花红欲燃。
忽憶江南风景好,
又飞双剑到青原。
遥想南宋绍定年间,吉水八都南华曾宏父,在此建凤山别墅,那是何等荣耀。“曾宏父,字幼卿,自称凤墅逸客。凭父世荫,知潮州海阳通判,后转雷州通判,任中奉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清江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吉水南华《曾氏族谱》)在凤山别墅里,他供养着一班文人匠客,一方面整理书稿石帖,一方面却过着逍遥自在的神仙般的生活。
曾氏号称“古今道统第三家;天下斯文宋一贯”(吉水南华曾氏祠堂联)、“幼六经自残文;绍参省而法祖”(峡江水边沂溪村承恩堂联)。曾皙、曾参父子俩和他们的弟子、再传弟子,整理儒家经典,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宏父和他的食客们,用了七年的时间,刻了一部汇帖,命名为《凤墅帖》。该帖始刻于南宋嘉熙年间,成于淳祐年间,置于凤山书院。《凤墅帖》中所收诸公之书法,大部分是与其父往来手札。此帖几乎收录了宋代大部分知名人士在吏治、文化、学术、艺术方面的手稿,尤其偏重于南渡前后的重要人物,上自帝王奎章宸翰,下至将相、名臣、学者、文士的公私信札、翰苑制稿、文章诗词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前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附刻画帖二卷,题咏二卷,共四十四卷。此宋拓孤本,残存七册十二卷,《前帖》卷十一、十五、十八,《续帖》卷三至四、十至十六,录宋九十八人手迹,十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九字。计耗三百五十九石,一千三百八十板。拓片现存上海博物馆。曾宏父另有《石刻铺叙》二卷。
清厉鹗《宋诗纪事》引《禊帖综闻》载:吉州凤山书院离城二三里,周围泉水众多,即使夏天干旱季节,冬天干涸时期,也水流不断。稍微往东,就是泉水的发源地。曾宏父命人凿石引水,并修筑一水池,命名为“流杯池”,在池旁修建了一座凉亭。有一天,曾宏父邀请维扬(扬州)悴朱行父,并拉了十多位亲朋好友,在水池边聚会,并在石上镌刻了一幅禊图,表述了聚会的来龙去脉,还亲自写了一首诗附在后面,即《凤山书院修禊图》:
暮春浴罢振春衣,
正是流觞修禊时。
世事藏机应落落,
人情忘我总熙熙。
醉能辞醉原非醉,
诗到无诗乃是诗。
伟矣兰亭众君子,
不将文字立藩篱。
凤山别墅,虽历尽风雨,屡遭兵燹残毁,到了元代,依然是庐陵十景之一。元代文学家吉水枫江匡山刘诜,曾作《凤墅斜阳》(曾通判废圃)诗曰:
城西仙园不可当,
花圃柳榭春风香。
酒楼仿佛竹西市,
娼女结束杭州妆。
百年风流去如雨,
一笛落日寒荒荒。
乘除自当返大朴,
均看灯火明书堂。
淳祐年间,曾宏父拓展凤山别墅的基址,创立凤山书院,“为舍三百六十五楹”,可见规模之宏大。捐田一千五百亩,作为老师的工资以及书院的日常开销。藏书五万卷,以供学生阅读和老师讲授之用。整修书院的左边高大的夫子庙,以供师生春秋两季行释莱之礼。“凡书院事计,皆宏父一力为之,无不备具。”书院建成之后,“悉举而归之郡,以与白鹭洲书院对峙”。当时书院未设山长,为了筹划管理书院事务,“委教官陈鼎新兼领”。永丰王簿、黄应德任提督。“又请邦之老成者,有典型者,有德行者,长之臣切为古道,既远人心多私。”曾宏父捐金施财,不爱财力,不求荣进,砥砺风俗,培植名教,以广州县之教养,以助国家之风化,规模永丰,与郡县学无异。曾宏父以八十一岁高寿,终于雍和坊。其行其为,令后人敬仰。(吉水南华《曾氏族谱·凤山书院奏疏》文献拾遗卷一) 元朝以后,凤山书院才设立了山长,但仍由曾氏后裔管理。至元年间,张懋为吉州路总管,重新修缮凤山书院,寻访曾氏后裔,得前朝吉州文学曾宏度之孙曾次周,次周天性颖异,博极群书,遂以礼聘之为山长,讲道育才,循循善诱,教育郡邑子弟,并在家整理修缮书院原有的图籍。“由是,官提其纲,长任其教,士竞其乐,燕居殿堂,浸完浸兴,诗书礼乐,曾隆其旧。”(光绪《吉安府志》)
大德五年(1301年),有居心叵测之人质疑说,凤山书院规模太小,不应该设立山长。于是书院解聘了曾次周,自聘名儒主教,然而名儒难得,且来去如宾客。书院无人管理,师生精神涣散。书院逐年荒芜,沦为荒园。曾次周则历览吉州诸庄,见兴桥袁塘山水秀丽,曰:此堪为读书之所。因家焉,为袁塘始祖,卒后与妣葬凤山书院。
至正二年(1342年),沂州侯文通任庐陵尹,他喜欢以礼教治理百姓。“既至凤山,历览周回,慨然日:书院在我邑废坏,至此,吾可效前政而逭其责乎?”于是率领曾氏后裔曾天伟,以及邑之崇尚大义的陈奉同,“鸠工度材,撤朽致良”。从讲堂阁到馆门庑修辑完备,祭祀用品焕然一新,且得到了廉访外司徐公及新任太守高公称赞奖励。然而此时的凤山书院,缺師资、缺学生,更缺山长,侯文通一一向上级申明,依例设置山长,且每天在书院与学生们谈经论道,以广其化。(光绪《吉安府志》)
至此,凤山书院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然而庐陵的忠孝节义,诗书传家祖训,依然源远流长,泽惠子孙。曾宏度后裔曾风韶(五十四世),自小立志不群,20岁时,在文山先生祠堂求梦,梦见先生抚其背说,你应该学我。他“于是敦行力学,毅然以状元宰相自命”。后来中洪武丁丑年(1397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建文帝时,在纠仪殿上,叱咤燕王朱棣不拜建文帝。“大殿之上展现的是君臣之礼,后宫再序叔侄之情。”燕王始终没有拜,理应拿下问罪。靖难之时,“兵将渡准,遣使诏请罢兵,归国,无敢奉使者,公(曾风韶)独请行,至军前不纳,公取竹通节入诏,鼓风达之,不报”。燕王朱棣登基后,曾风韶回到吉州袁塘。成祖嘉奖他正直,以原官诏他回京,曾风韶不为所动。不久,又加封他为侍郎,他依然不去。于是,曾风韶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词甚厉”,嘱咐他的妻子李氏、儿子公望,“勿易衣”,于是自杀了。其绝命辞云:“生居庐陵文脉之邦,素禀庐陵文脉骨鲠之肠,读书登进士之榜,仕宦而为绣衣之郎,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不愧吾乡之天祥。”其妻年二十七,以夫死投御桥江边,咬破指头,以血大书于桥上,“忠臣不事二君,烈女岂更二夫”,遂坠桥而死。合葬朱口忠节祠。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敕建忠祠于府城南。(吉水南华《曾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