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综合测评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承载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本文从学生综合测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要以职业素质为中心,构建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质;综合测评;体系
  作者简介:周月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主任科员,讲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钱群雷(1977-),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办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职院校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生工作规律研究”课题、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8SJB8800021)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综合测评关系着学生在奖学金评审、评奖评优、学生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利益,也关系着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着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反映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应以职业素质为中心,在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时,注重考查其职业素质的水平,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当前大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
  所谓职业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知识和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后相对稳定的品质。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要求也愈来愈高。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责任感、信誉感、职业个性、人格以及创新等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作为反映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程度的综合测评,在其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大学生综合测评亟需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现行的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导向不明确
  现有的以综合测评来评估学生的机制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但现有的综合测评评估机制一定要有明确的评价导向,这种评估价值导向一定要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校综合测评的智育部分(学习成绩部分)占的比重过大,其他如创新能力、思想品德部分、卫生、纪律等占的比重偏小,使得综合测评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使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评价指标片面
  目前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仍然只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划分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框架体系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德育方面,概念化的口号、无差别打分,使得德育测评形式化;在智育方面,成绩至上的理念、忽视职业素养、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的考评,使得智育测评考分化;在体育方面,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卫生健康习惯的考评,导致体育测评片面化。
  3.评价方法不科学
  现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测评方法一般采用线性加权法,通常是“学生综合测评分数 = 德育分×15% +智育分×65% + 文体分×20%”,其中每项得分分别都由基础分加附加分,减去扣分然后得出结果。这一公式片面强调了智育即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依然是应试教育的思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曾经有企业家这样说过,在品德差不多的情况下,宁愿选择成绩一般而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也不愿选择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一般的学生。
  二、高职院校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构建思考
  改革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以职业素质为中心,构建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最终使大学生综合测评成为学生了解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发掘自身潜力的手段,成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工具。
  1.重构素质测评指标新体系
  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是:主体分为三级,各级指标的权重可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各指标的评价根据其特点,分别采取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进行评价。第一级指标由品德素质、业务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组成。
  品德素质由德育课成绩(定量)以及品行表现 (定性)两个二级指标体现。品行表现又可通过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勤劳节俭、诚实守信、文明修养、公益服务等六项三级指标进行评价。
  业务素质由专业学习成绩(定量)、实践动手能力(定性)、專业科研(定量)、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定性)来衡量。
  职业素质由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两个二级指标体现。职业素养由通识课程成绩(定量)、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能力来定性进行测评。职业发展则主要由四种能力指标体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职业发展主要采用定性测评方式。其中学习能力由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总结概括能力、发展延伸能力五个指标评价;创新能力由洞察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探索能力五个指标评价;实践能力由实习成绩(定量)、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两个指标评价;领导能力则由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五个评价指标评价。
  身心素质应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卫生养成习惯三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其中身体素质由体育课成绩 (定量)、身体状况(定性)来衡量;心理素质由年度心理测量水平(定量)及情绪控制(定性)、乐观积极(定性)、意志坚强(定性) 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卫生习惯则由个人卫生、宿舍卫生、卫生习惯三个定性指标来衡量。
  另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测评的指标及指标的权重应有所变化。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业成效的权重可以增大,专业科研要求可以不提,另外在职业发展方面可偏重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而不考核实习成绩;在职业素养方面,偏重通识课成绩,对职业规范、能力方面的考核弱一些。面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应逐步增加职业素养、职业发展的权重,引导学生注重发掘 自身的潜力,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参与科研创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四的学生则可加入相应的能力要求,如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要求。总而言之,测评指标应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并分阶段合理引导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使得学生一毕业便具备胜任第一岗位工作的能力,并且具备向第二岗位迁移的潜力和素质。
  2.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新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中,只有学业成绩、实习成绩、通识课成绩、获奖加分及违纪扣分部分能完全定量测量,其他指标只宜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对指标划分五到七个定性等级,例如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或者是很好、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极差等,以一种定性的描述来表达结果。然后再把定性的结果用量化的数字表达出来,例如五级可以折算为分值 (90、80、70、60、50),最终达到实现与定量的结果相结合的效果。
  3.引入统计学方法科学处理测评结果
  随着综合测评在使用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更多关于统计学方法在大学生综合测评中的使用研究不断涌现。目前,研究较多而又较为成熟的主要有模糊综合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法,都属于多元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的范畴。其中模糊综合评判法中人的主观性作用比较大,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则适合动态测评;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是两两比较,特别适用于多层次指标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决策。以上方法各有优点,若应用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对学生的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处理和排序,可获得更科学合理、更具信服力的结果。
  4.学生综合测评要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一是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测评的资料,防止平常资料丢失,以防出现测评时因资料不全、信息量不够而凭印象打分,还要让班级考评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免影响测评的科学性。二是要把测评的指标分解,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以测评促进 日常管理,以抓好日常管理为测评奠定良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监督和激励作用,实现评估的基本职能。
  5.注重学生参与和评价
  要提倡和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积极参与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要组织学生学习评价目的、要求和做法,具体讲解指标体系的内涵和评估标准以及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评估。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有利于他们自我教育,不断进步。
  大学生素质测评应强调导向性和参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导向下,以职业素质为中心,鼓励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有限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李建军.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郁军态.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的实践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0).
  [3]张润.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变革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3).
  [4]孙冰.臧为.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特点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7).
  [5]王贵农.宁健.构建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动因、原则及
  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
  [6]刘平安.刘粤惠.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技能鉴定工作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释放人才能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中电联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湖南省电力公司的正确指导下,湖南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指导中心有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指示精神,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目标,以造就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规范鉴定流程,强化资源配置,创新鉴定模式,优化鉴定服务,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至20
期刊
3月的长春依旧是一片白皑皑冰雪世界,头天的一场大雪将这座老城彻底地银装素裹,但在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却是春潮涌动,暖风劲吹: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建设“功能齐全、团队卓越、管理科学、服务规范、方法先进、考核严格、效果显著、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培训中心,奋斗成果大检阅、建设成果大展示的一年;国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评比”在即……对于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
期刊
自2007年以来,大唐七台河发电公司根据大唐集团公司信息总体规划、人资管理体系、省公司所属电厂推行绩效专项工作的要求,试点建设以绩效管理为核心,集成其他系统,促进企业员工双赢的和谐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开展绩效考核3年来,公司将绩效考核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依托完善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和先进的人资管理理念,开拓出了一条高新信息技术与绩效管理手段完美结合的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之路。在2009年度国资委
期刊
摘要: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班主任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班主任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班主任要不断研究新形势,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在工作实践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人难管,书难教”的现象,刚性的制度管理已不完全适应中职学校的管理,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应在中职学校实行班级的“柔性管理”,以平等的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自主管理,巧用激励感化,采用正确评价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便于促进中职学校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柔性管理;班主任工作;艺术  作者简介:曾小苑(1974
期刊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办学理念、教学与管理方法、专业与课程,加快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但由于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双方合作办学兴趣点的不同,在合作办学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合作办学的类型、成效、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问题探究  作者简介:涂和平(1953-),男,江西南昌人,上海
期刊
摘要:风力发电是目前发展最快、商业化最广泛、经济适用的新能源之一,本文结合风力发电的现状及电力类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情况,阐述了电力类高职院校中开设风力发电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风力发电;专业开发;必要性  作者简介:王亚青(1977-),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发电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曲卫冬(197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
期刊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试验阶段,学校的创业理念不深,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准确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规范是适应社会需求、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文章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专业建设的实践对本科专业规范的意义、内容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业规范;管理  作者简介:周小力(1957-),女,湖北武汉人,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管理;沈坤全(1963-),男
期刊
摘要:大学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是联结学生与任课教师、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本文结合笔者做大学班主任的工作实践,谈一下在班主任工作中可采取的几种工作方法。  关键词:大学;班主任;工作方法  作者简介:黄久龙(1973-),男,黑龙江通河人,徐州师范大学设备处,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江苏 徐州 221116)黄俊卿(1977-),女,江苏徐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