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当前我军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观,实现传统文化与先进军事文化在理论上、在实践上的有机融合,对于我们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先进军事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军事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课题之一。我们就以“民本”向“人本”的转换性创造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军事文化的融合。
一
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用中国传统话语解读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弘扬人的地位的同时,反对以神为本。孔子教导弟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弟子问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之后的情况,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生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弘扬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抵制了宗教神学对人精神的影响。人本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了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则强调民的作用,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政治意识——民本主义。
而民本思想植根于尚农、重农的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它与重农主义相为表里。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農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农业生产才能稳定有序,朝廷的赋役才能源源供给,盛世便有了保障。反之,如果出现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状况,民溃、民变就会层出不穷,国削君亡就难以避免。由此出发,古代哲人意识到民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王朝兴衰的决定力量。民本主义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具有深远影响。自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把“忠君报国”作为建军的宗旨。当然这个“君”要是“爱民”、“重民”、“恤民”的明君,才能值得 “忠”。“残民”、“贱民”、“虐民”的暴君必然会被仁君推翻。
从总体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人本主义突出人的地位实质上是突出人的道德实践,以道德修养为旨趣。这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传统中国社会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民本主义固然为批判现实专制提供理论参照,但也为君主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作为统治者只要遵从作为“君”的道德规范,能够在经济政策上富民足民,在统治方式上施行德治、礼教、仁政,做到“君仁”,那么作为“民”就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首先就是要忠君。民本主义和君主专制主义的相反相成构成了传统政治文化,呼唤所谓的“明君论”,“百姓所赖在乎一人,一人所安资乎万姓,则万姓为天下之足,一人为天下之首。”可见,民本主义实质上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民”是实现霸业和稳固江山的手段,而非达到“民”富足安康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不失历史进步意义,其所孕育和包含的某些合理的思想元素,已积淀为国人的思维惯势,成为当代政治生活无法回避的文化背景。但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是特定社会存在的产物。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封建王权为核心、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了传统人本、民本思想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与现代的“以人为本”在经济基础、价值取向、主体内涵、服务对象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这就需要我们超越传统,对其进行转换性创造,才能实现与先进军事文化有机融合。
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军事文化的源头之一,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必须实现从“民本”到“人本”的转换性创造,我们就不能停留于爱民重民的道德规范,而应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创造,真正确立起民众的社会主体地位。这必然要求理论的创造与超越。
我军从诞生之日就确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不能不说与民本主义的血脉有关,但它并没有停留于历代变革中所追求的经济层面上的富足安民,而是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文化的传统性因素被革命消解和转移,使民本主义实现了超越,那就是革命的目的不仅仅要实现富民,更要实现人民政治地位的变革,人民群众不再是封建君王和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的手段,而是革命的真正目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概括了我军的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不管如何更新换代,我们这个军队永远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这里人民的利益更加具体,可以用生活水平来衡量,通过提高发展生产力来实现,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把生产力包括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或者“人”从旧制度中解放出来,必须尊重劳动者或者“人”的个人权利,并使其法律化。正是以此为逻辑,邓小平的“关键在人”和毛泽东的“服务于民”思想相结合,人民本位和人权与法治思想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性转换。
新形势下,胡主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对军队来说,首位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的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为人的价值、尊严、主体地位、诉求、快乐、幸福和发展等,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理论的超越是为行动提供支撑。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是用文化构建广大官兵的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动力,实现广大官兵的人生意义。这种人生意义就体现在行动中。在新形势下,实践先进军事文化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无条件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奋斗。胡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实践也证明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实现了富强,人民实现了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军队要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是要有效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这是军队服务人民的根本体现。新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从人民利益出发”这一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党的意志、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支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服务人民的集中体现。
三是实现官兵的全面发展。官兵的全面发展与为人民服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都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官兵的全面发展,官兵越是获得全面发展,就越有利于实现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越有利于保持和强化人民军队的先进性。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先进军事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军事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课题之一。我们就以“民本”向“人本”的转换性创造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军事文化的融合。
一
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用中国传统话语解读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弘扬人的地位的同时,反对以神为本。孔子教导弟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弟子问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之后的情况,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生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弘扬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抵制了宗教神学对人精神的影响。人本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了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则强调民的作用,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政治意识——民本主义。
而民本思想植根于尚农、重农的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它与重农主义相为表里。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農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农业生产才能稳定有序,朝廷的赋役才能源源供给,盛世便有了保障。反之,如果出现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状况,民溃、民变就会层出不穷,国削君亡就难以避免。由此出发,古代哲人意识到民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王朝兴衰的决定力量。民本主义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具有深远影响。自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把“忠君报国”作为建军的宗旨。当然这个“君”要是“爱民”、“重民”、“恤民”的明君,才能值得 “忠”。“残民”、“贱民”、“虐民”的暴君必然会被仁君推翻。
从总体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人本主义突出人的地位实质上是突出人的道德实践,以道德修养为旨趣。这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传统中国社会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民本主义固然为批判现实专制提供理论参照,但也为君主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作为统治者只要遵从作为“君”的道德规范,能够在经济政策上富民足民,在统治方式上施行德治、礼教、仁政,做到“君仁”,那么作为“民”就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首先就是要忠君。民本主义和君主专制主义的相反相成构成了传统政治文化,呼唤所谓的“明君论”,“百姓所赖在乎一人,一人所安资乎万姓,则万姓为天下之足,一人为天下之首。”可见,民本主义实质上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民”是实现霸业和稳固江山的手段,而非达到“民”富足安康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不失历史进步意义,其所孕育和包含的某些合理的思想元素,已积淀为国人的思维惯势,成为当代政治生活无法回避的文化背景。但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是特定社会存在的产物。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封建王权为核心、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了传统人本、民本思想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与现代的“以人为本”在经济基础、价值取向、主体内涵、服务对象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这就需要我们超越传统,对其进行转换性创造,才能实现与先进军事文化有机融合。
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军事文化的源头之一,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必须实现从“民本”到“人本”的转换性创造,我们就不能停留于爱民重民的道德规范,而应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创造,真正确立起民众的社会主体地位。这必然要求理论的创造与超越。
我军从诞生之日就确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不能不说与民本主义的血脉有关,但它并没有停留于历代变革中所追求的经济层面上的富足安民,而是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文化的传统性因素被革命消解和转移,使民本主义实现了超越,那就是革命的目的不仅仅要实现富民,更要实现人民政治地位的变革,人民群众不再是封建君王和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的手段,而是革命的真正目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概括了我军的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不管如何更新换代,我们这个军队永远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这里人民的利益更加具体,可以用生活水平来衡量,通过提高发展生产力来实现,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把生产力包括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或者“人”从旧制度中解放出来,必须尊重劳动者或者“人”的个人权利,并使其法律化。正是以此为逻辑,邓小平的“关键在人”和毛泽东的“服务于民”思想相结合,人民本位和人权与法治思想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性转换。
新形势下,胡主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对军队来说,首位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的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为人的价值、尊严、主体地位、诉求、快乐、幸福和发展等,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理论的超越是为行动提供支撑。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是用文化构建广大官兵的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动力,实现广大官兵的人生意义。这种人生意义就体现在行动中。在新形势下,实践先进军事文化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无条件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奋斗。胡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实践也证明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实现了富强,人民实现了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军队要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是要有效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这是军队服务人民的根本体现。新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从人民利益出发”这一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党的意志、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支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服务人民的集中体现。
三是实现官兵的全面发展。官兵的全面发展与为人民服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都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官兵的全面发展,官兵越是获得全面发展,就越有利于实现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越有利于保持和强化人民军队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