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市场化形势下,经¬济新闻无疑已成媒体的热点版块、热点栏目之一。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动荡的情形下,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企业乃至个人能够完全置身事外,经¬济新闻为普通大众高度关注。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放言:全球经¬济的“不幸”已成财经¬报道之“幸”。如何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强化经¬济新闻,创新经¬济报道,作为都市类报纸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行动。
都市报经¬济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相对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经¬济新闻在都市报的发展和新闻品种的结构中属于出现较晚的报道领域。也有人说,它是继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之后,同城都市报之间比拼的最后一个报道领域,是当前都市报竞争的高地。经¬济新闻作为对经¬济活动领域的报道,具有专业性、联系性、预见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它以报道经¬济政策、提供经¬济信息、解释经¬济现象、服务百姓生活为己任,经¬济新闻涵¬盖政经¬、产经¬与财经¬三部分。
从上世纪末开始,都市类报纸都或多或少地开辟了经¬济新闻版面,有的还设置了经¬济类周刊、专刊。但从整体情况看,财经¬报道不是都市类报纸的主打产品,在都市报众多的新闻品种中,还属于“配角”。在“厚报时代”的都市报大量新闻版面中,财经¬新闻的比重还很小。这与我们当时对市场的认识、对经¬济新闻的理解以及基于如何能使自己的报纸迅速崛起的出发点不无关系。相当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认为读者会感觉“经¬济新闻高深难懂、枯燥无味”而不关注经¬济报道。
当前,民生意识的强化,使都市报经¬济新闻开始朝“生活化、实用性”方向迈进。房价、药费、学费、就业,哪一个问题不发生在普通百姓的身边?哪一项内容不与百姓生活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经¬济视角在逐渐平民化,新闻视角在逐渐生活化,经¬济报道的眼光开始放“低”了。尤其最近几年,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读者对经¬济新闻的渴求激增,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对经¬济新闻的报道日益重视。它们在报道层面、受众、价值与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等方面各具特色,共同满足着社会的各种需求。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后,经¬济新闻日益成为都市报着力强化的一个报道新领域。尤其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读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经¬济新闻和信息,掌握更多的财经¬知识,搞好经¬济报道是顺应市场变化、争取更多读者、提高都市报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都市报经¬济新闻的现状与分析
纵观目前都市报财经¬新闻,较之以往比重有所增加,题材日渐丰富,报道方式上力求创新,有了一定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尽管如此,分量不足的消费信息、改编的传真材料、财经¬部门的工作总结、简单罗列的经¬济数据仍占据着我们经¬济新闻版面的主体地位。
在经¬济报道中,视野狭窄¬、手法陈旧,与“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的报道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经¬济报道还不能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吸引力与可读性。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表现层次上,尚缺乏透彻的分析和预测。对于本地的经¬济热点、焦点问题,地方性媒体如果没有一个高亢的声音,没有一篇乃至若干篇独家的、原¬创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报道,读者就不会满意。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与都市报所处地域的财经¬事件不多、信息资源匮乏、某种经¬济现象不明显有一定关系,似乎是区域特征比较明显的都市报做经¬济新闻的一块“短板”,这是其一。其二,经¬济专业采编人员严重不足,编采队伍存在一个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问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财经¬编辑¬记者亟需强化对经¬济问题、经¬济环境、经¬济热点的认识与理解。办报者在成为“政治家”的同时,也应力争成为“经¬济学家”或者某专业的“行家”。其三,经¬济报道的文本缺乏创新,表现形式不能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生活化、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未能充分、生动地体现于版面之间。
都市报强化经¬济报道的着力点
其实,相对于《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颇具专业特征的财经¬类报纸来说,不可能做“专业”经¬济报道的都市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优势,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变“不足”为“优势”,从而走出一条经¬济报道生活化,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的道路。
那么,都市报经¬济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哪里呢?
区域经¬济报道是强化经¬济报道、争取读者的着力点之一 随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兴起,区域经¬济报道愈来愈受到当地及周边地区读者的关注,其报道重点可放在区域经¬济定位、经¬济合作、新区经¬济开发战略以及区域发展的平衡等方面,满足读者对该区域经¬济新现象、经¬济走势新情况的信息需求,帮助读者解析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报道区域经¬济时,地方性媒体也要具备全国观念、全球眼光,并分析并告知读者本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生活、经¬济现象与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联系。比如:作为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但却危中有机。外部需求的大量减少,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为中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供了机遇。危机使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客观上为我们突破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增添了新的动力。作为在区域范围内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都市类媒体,理当与时俱进,把握大局,贴近地区经¬济建设实际,找准选题,加强深度策划,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区域经¬济报道的疆域和局面。
城市经¬济报道是强化经¬济报道、争取读者的着力点之二 城市经¬济报道的范围很广,都市报有做不完的文章。在密切关注包括本地城市化战略、市政规划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协¬调等问题的同时,还应注意对“新型城市经¬济形态”的学习、研究与报道:如被誉为带动结构转型的战略产业、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引擎、推进文化建设有效抓手的“创意经¬济”,以举办大型会议和展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的“会展经¬济”,因特有的资源优势能够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的“总部经¬济”,按照分工、协¬作、共赢规律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经¬济”,以企业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为特征的“服务外包经¬济”,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的“空港经¬济”,以信息为特征的“网络经¬济”,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创业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孵化为主要功能、以推动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成长为目标的“孵化器经¬济”,以商务、商贸、商用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楼宇经¬济”等等。这些,都是都市报应予密切关注、强化报道的题材。
“生活化”原¬则是强化经¬济报道、争取读者的着力点之三 在力争做好一些深度报道的同时,帮助市民理财、创富是都市报功能的又一充分体现。除将国家新近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方针及时“落地”解读、“贴近”解读、力争将宏观性的告知变为微观民生服务信息之外,应注意引导、帮助市民投资理财、创业创富。
以《郑州晚报》财经¬专刊的“创富热线”为例:有读者想投资开面包房,但心里没底,对能不能开、如何经¬营、有什么风险心存疑虑,求助晚报创富热线。这条热线和这些版面设置的众多栏目颇具实用性:“投资助手”帮读者剖析某个行业前景、作投资分析,“见习老板”送市民学习经¬营方法,“会诊中心”邀请专家、成功人士替经¬营者寻找病根、指导开店。此外,“创富地理”选定市区某个商业氛围浓厚的街区、市场,挖掘其中的创富故事,配以实用的“财富问答”如租金、人流量、客户群等,充分展现一个商圈、一条路段的财富内涵¬。“创富营销”邀请装饰、灯光设计专家,每期点评一家餐饮、服装店的灯光、店堂、吧台、柜台的设计优缺,对读者开店,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 郑州晚报
都市报经¬济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相对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经¬济新闻在都市报的发展和新闻品种的结构中属于出现较晚的报道领域。也有人说,它是继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之后,同城都市报之间比拼的最后一个报道领域,是当前都市报竞争的高地。经¬济新闻作为对经¬济活动领域的报道,具有专业性、联系性、预见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它以报道经¬济政策、提供经¬济信息、解释经¬济现象、服务百姓生活为己任,经¬济新闻涵¬盖政经¬、产经¬与财经¬三部分。
从上世纪末开始,都市类报纸都或多或少地开辟了经¬济新闻版面,有的还设置了经¬济类周刊、专刊。但从整体情况看,财经¬报道不是都市类报纸的主打产品,在都市报众多的新闻品种中,还属于“配角”。在“厚报时代”的都市报大量新闻版面中,财经¬新闻的比重还很小。这与我们当时对市场的认识、对经¬济新闻的理解以及基于如何能使自己的报纸迅速崛起的出发点不无关系。相当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认为读者会感觉“经¬济新闻高深难懂、枯燥无味”而不关注经¬济报道。
当前,民生意识的强化,使都市报经¬济新闻开始朝“生活化、实用性”方向迈进。房价、药费、学费、就业,哪一个问题不发生在普通百姓的身边?哪一项内容不与百姓生活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经¬济视角在逐渐平民化,新闻视角在逐渐生活化,经¬济报道的眼光开始放“低”了。尤其最近几年,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读者对经¬济新闻的渴求激增,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对经¬济新闻的报道日益重视。它们在报道层面、受众、价值与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等方面各具特色,共同满足着社会的各种需求。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后,经¬济新闻日益成为都市报着力强化的一个报道新领域。尤其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读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经¬济新闻和信息,掌握更多的财经¬知识,搞好经¬济报道是顺应市场变化、争取更多读者、提高都市报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都市报经¬济新闻的现状与分析
纵观目前都市报财经¬新闻,较之以往比重有所增加,题材日渐丰富,报道方式上力求创新,有了一定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尽管如此,分量不足的消费信息、改编的传真材料、财经¬部门的工作总结、简单罗列的经¬济数据仍占据着我们经¬济新闻版面的主体地位。
在经¬济报道中,视野狭窄¬、手法陈旧,与“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的报道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经¬济报道还不能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吸引力与可读性。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表现层次上,尚缺乏透彻的分析和预测。对于本地的经¬济热点、焦点问题,地方性媒体如果没有一个高亢的声音,没有一篇乃至若干篇独家的、原¬创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报道,读者就不会满意。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与都市报所处地域的财经¬事件不多、信息资源匮乏、某种经¬济现象不明显有一定关系,似乎是区域特征比较明显的都市报做经¬济新闻的一块“短板”,这是其一。其二,经¬济专业采编人员严重不足,编采队伍存在一个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问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财经¬编辑¬记者亟需强化对经¬济问题、经¬济环境、经¬济热点的认识与理解。办报者在成为“政治家”的同时,也应力争成为“经¬济学家”或者某专业的“行家”。其三,经¬济报道的文本缺乏创新,表现形式不能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生活化、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未能充分、生动地体现于版面之间。
都市报强化经¬济报道的着力点
其实,相对于《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颇具专业特征的财经¬类报纸来说,不可能做“专业”经¬济报道的都市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优势,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变“不足”为“优势”,从而走出一条经¬济报道生活化,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的道路。
那么,都市报经¬济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哪里呢?
区域经¬济报道是强化经¬济报道、争取读者的着力点之一 随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兴起,区域经¬济报道愈来愈受到当地及周边地区读者的关注,其报道重点可放在区域经¬济定位、经¬济合作、新区经¬济开发战略以及区域发展的平衡等方面,满足读者对该区域经¬济新现象、经¬济走势新情况的信息需求,帮助读者解析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报道区域经¬济时,地方性媒体也要具备全国观念、全球眼光,并分析并告知读者本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生活、经¬济现象与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联系。比如:作为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但却危中有机。外部需求的大量减少,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为中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供了机遇。危机使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客观上为我们突破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增添了新的动力。作为在区域范围内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都市类媒体,理当与时俱进,把握大局,贴近地区经¬济建设实际,找准选题,加强深度策划,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区域经¬济报道的疆域和局面。
城市经¬济报道是强化经¬济报道、争取读者的着力点之二 城市经¬济报道的范围很广,都市报有做不完的文章。在密切关注包括本地城市化战略、市政规划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协¬调等问题的同时,还应注意对“新型城市经¬济形态”的学习、研究与报道:如被誉为带动结构转型的战略产业、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引擎、推进文化建设有效抓手的“创意经¬济”,以举办大型会议和展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的“会展经¬济”,因特有的资源优势能够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的“总部经¬济”,按照分工、协¬作、共赢规律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经¬济”,以企业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为特征的“服务外包经¬济”,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的“空港经¬济”,以信息为特征的“网络经¬济”,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创业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孵化为主要功能、以推动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成长为目标的“孵化器经¬济”,以商务、商贸、商用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楼宇经¬济”等等。这些,都是都市报应予密切关注、强化报道的题材。
“生活化”原¬则是强化经¬济报道、争取读者的着力点之三 在力争做好一些深度报道的同时,帮助市民理财、创富是都市报功能的又一充分体现。除将国家新近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方针及时“落地”解读、“贴近”解读、力争将宏观性的告知变为微观民生服务信息之外,应注意引导、帮助市民投资理财、创业创富。
以《郑州晚报》财经¬专刊的“创富热线”为例:有读者想投资开面包房,但心里没底,对能不能开、如何经¬营、有什么风险心存疑虑,求助晚报创富热线。这条热线和这些版面设置的众多栏目颇具实用性:“投资助手”帮读者剖析某个行业前景、作投资分析,“见习老板”送市民学习经¬营方法,“会诊中心”邀请专家、成功人士替经¬营者寻找病根、指导开店。此外,“创富地理”选定市区某个商业氛围浓厚的街区、市场,挖掘其中的创富故事,配以实用的“财富问答”如租金、人流量、客户群等,充分展现一个商圈、一条路段的财富内涵¬。“创富营销”邀请装饰、灯光设计专家,每期点评一家餐饮、服装店的灯光、店堂、吧台、柜台的设计优缺,对读者开店,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 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