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察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课,科学实验课离开了观察实验就离开了自然科学自身属性所确定的方向。我在观察实验课教学时按"激性导入、自学认知、操作探究、活用创新"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关键词】观察实验 科学教学 培养 主体能动性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观察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课,科学实验课离开了观察实验就离开了自然科学自身属性所确定的方向。我在观察实验课教学时按"激性导入、自学认知、操作探究、活用创新"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1.激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科学教学目标之一。有了兴趣才是学得主动的。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也就为他们的自行探究做好了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1电教媒体导入激趣。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雨和雪》一课时,我先出示一段雨雪天气情景的录像。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以后,以"雨、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探究的情境中。
1.2发散性思维题导入激趣。如教学《杠杆》一课时,用"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块石头向前动起来?"导入,学生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作用于后边的教学。
1.3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激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较强,上课时明确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为"自学认知"做好准备。
2.自学认知
科学教学要求教师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教师要正确地把握“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表现在教学全过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2.1以“学”为主组织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2.1.1发现问题——迸发创新火花。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动的情景,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的品质。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究,就有各级主动的思维活动。如教学凸透镜一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类镜子,比较凸透镜与其他种类的镜子面的不同,通过大家看一看、动手摸一摸不同形状的凸透镜的面,深刻体会凸透镜面的特点,在大脑中形成凸透镜的直观现象,从而在诸多种类的镜子中可以轻松地辨别出凸透镜。在形成凸透镜的表象后,放手让学生围绕凸透镜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研讨,尽可能让学生说,怎么说都行,就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可以说,不给学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把自己的好奇想法、疑问都踊跃提出:“我想知道凸透镜为什么能使阳光下的火柴燃烧?”“我想知道凸透镜为什么能使课本上的字放大?”“为什么通过凸透镜能看到远处景物的倒立的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渴望探究、渴望知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调动起学生情绪,成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有关知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内部激发力量,为下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2.1.2作出假设——启迪创新思维。当问题被提出以后,就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作出假设,甚至于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研究。如教《斜面》一课时,在提出"用什么方法能把大铁桶放到车上?“的问题后,学生立刻以小组为单位议论纷纷,有的说用绳子捆住大铁桶,然后用起重机吊到车上;有的说用杠杆,把它撬上去;有的说用滑轮组,既方便又省力;……想象与创新就这样放出异彩。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要鼓励和激发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比一比,谁想办法最多?”小组内的同学通过研讨,每想到一种办法,就在纸上画一个五角星,并在五角星内注明“小思考家”的姓名。“听一听,谁的办法最好?”又一次把小组研讨推向高潮,研讨更加激烈了。如果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这个办法最好,那么就把它画成一个特大的五角星来表示。小组成员争先恐后的汇报研讨结果,必要时给予补充,唤起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设组与组交流、评价活动,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他们的研究方案不断完善。
"假设"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即假设的提出和假设的理由。学生的每一个假设方案由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教师都要或者是有选择的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或你的根据是什么等等。学习《斜面》一课时,学生提出"斜搭一块木板,把铁桶滚上去"的方案后,教师紧跟一句“为什么”,学生就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别的根据来阐述自己所提的办法的理由,这样,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会得到训练。
2.1.3设计实验——鼓励探究创新。科学活动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素质与教学宗旨的内在统一。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如教学《物体的(二)》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设计实验,自行探究,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小组用气球做实验,先向气球内吹气,用线捆住,再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有的小组用易拉罐做实验,先把易拉罐压瘪一些再密封,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其体积的变化;……这个过程给了每一位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让学生去表”,“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体味自行、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靠老师“模拟科学”、“讲科学”。可以这样概括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迫切想做——渴望成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共享成功的喜悦”。
2.2以“教”为辅进行教学。无目的的自行探讨也是一种低效的活动,我们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主导”的教师就要组织指导好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1精心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每堂观察实验课都通过一定的操作完成一个明确的认知发展目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与之相联系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入有目的的操作探究中。
2.2.2要讲究提问。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不提无意义的问题,不随意提高问题的难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摒弃那些不必要的语言,如“是不是这样啊”等,同时难度过高的思维题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2.2.3创设和谐的自学氛围。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教学中要保护好学生好奇的天性,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创新,引导他们自行探究科学知识。
3.操作探究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观察实验课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想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和秘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我们自然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途径。
3.1舍得把时间花在操作探究上。观察实验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自己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因此,一要配备好各小组的实验器材;二是要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实验获取各类数据信息。要记住:老师讲的知识永远没有他们亲身经历得来的经验记得牢。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在实验中学到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3.2自主总结观察实验的结论。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教学的一个验证点,因此教师要组织指导好观察实验后的研讨活动。由于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实验经历不同,由此导致的情感体验也有差别,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相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表的正反不同意见,不要随意打断他们,也许新的科学知识就在下面的不同意见中。
4.活用创新
培育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发展他们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科学教学的根本目标。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终体现在能否正确应用,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1)知识的活用。如学了《摩擦力》一课去组织指导拔河比赛。
(2)能力的活用。如使用测力计对买的菜重新称一下是否正确。
(3)智能的活动。小发明就是运用所学知识的主体任务的创造性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学了《摩擦力》一课后把光滑的塑料筷子改制成毛糙的,夹菜就容易多了。
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后,就会更加坚定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向,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远大目标,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使学生受益一生。
【关键词】观察实验 科学教学 培养 主体能动性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观察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课,科学实验课离开了观察实验就离开了自然科学自身属性所确定的方向。我在观察实验课教学时按"激性导入、自学认知、操作探究、活用创新"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1.激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科学教学目标之一。有了兴趣才是学得主动的。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也就为他们的自行探究做好了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1电教媒体导入激趣。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雨和雪》一课时,我先出示一段雨雪天气情景的录像。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以后,以"雨、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探究的情境中。
1.2发散性思维题导入激趣。如教学《杠杆》一课时,用"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块石头向前动起来?"导入,学生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作用于后边的教学。
1.3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激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较强,上课时明确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为"自学认知"做好准备。
2.自学认知
科学教学要求教师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教师要正确地把握“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表现在教学全过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2.1以“学”为主组织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2.1.1发现问题——迸发创新火花。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动的情景,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的品质。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究,就有各级主动的思维活动。如教学凸透镜一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类镜子,比较凸透镜与其他种类的镜子面的不同,通过大家看一看、动手摸一摸不同形状的凸透镜的面,深刻体会凸透镜面的特点,在大脑中形成凸透镜的直观现象,从而在诸多种类的镜子中可以轻松地辨别出凸透镜。在形成凸透镜的表象后,放手让学生围绕凸透镜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研讨,尽可能让学生说,怎么说都行,就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可以说,不给学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把自己的好奇想法、疑问都踊跃提出:“我想知道凸透镜为什么能使阳光下的火柴燃烧?”“我想知道凸透镜为什么能使课本上的字放大?”“为什么通过凸透镜能看到远处景物的倒立的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渴望探究、渴望知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调动起学生情绪,成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有关知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内部激发力量,为下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2.1.2作出假设——启迪创新思维。当问题被提出以后,就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作出假设,甚至于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研究。如教《斜面》一课时,在提出"用什么方法能把大铁桶放到车上?“的问题后,学生立刻以小组为单位议论纷纷,有的说用绳子捆住大铁桶,然后用起重机吊到车上;有的说用杠杆,把它撬上去;有的说用滑轮组,既方便又省力;……想象与创新就这样放出异彩。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要鼓励和激发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比一比,谁想办法最多?”小组内的同学通过研讨,每想到一种办法,就在纸上画一个五角星,并在五角星内注明“小思考家”的姓名。“听一听,谁的办法最好?”又一次把小组研讨推向高潮,研讨更加激烈了。如果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这个办法最好,那么就把它画成一个特大的五角星来表示。小组成员争先恐后的汇报研讨结果,必要时给予补充,唤起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设组与组交流、评价活动,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他们的研究方案不断完善。
"假设"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即假设的提出和假设的理由。学生的每一个假设方案由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教师都要或者是有选择的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或你的根据是什么等等。学习《斜面》一课时,学生提出"斜搭一块木板,把铁桶滚上去"的方案后,教师紧跟一句“为什么”,学生就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别的根据来阐述自己所提的办法的理由,这样,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会得到训练。
2.1.3设计实验——鼓励探究创新。科学活动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素质与教学宗旨的内在统一。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如教学《物体的(二)》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设计实验,自行探究,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小组用气球做实验,先向气球内吹气,用线捆住,再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有的小组用易拉罐做实验,先把易拉罐压瘪一些再密封,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其体积的变化;……这个过程给了每一位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让学生去表”,“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体味自行、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靠老师“模拟科学”、“讲科学”。可以这样概括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迫切想做——渴望成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共享成功的喜悦”。
2.2以“教”为辅进行教学。无目的的自行探讨也是一种低效的活动,我们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主导”的教师就要组织指导好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1精心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每堂观察实验课都通过一定的操作完成一个明确的认知发展目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与之相联系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入有目的的操作探究中。
2.2.2要讲究提问。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不提无意义的问题,不随意提高问题的难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摒弃那些不必要的语言,如“是不是这样啊”等,同时难度过高的思维题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2.2.3创设和谐的自学氛围。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教学中要保护好学生好奇的天性,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创新,引导他们自行探究科学知识。
3.操作探究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观察实验课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想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和秘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我们自然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途径。
3.1舍得把时间花在操作探究上。观察实验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自己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因此,一要配备好各小组的实验器材;二是要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实验获取各类数据信息。要记住:老师讲的知识永远没有他们亲身经历得来的经验记得牢。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在实验中学到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3.2自主总结观察实验的结论。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教学的一个验证点,因此教师要组织指导好观察实验后的研讨活动。由于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实验经历不同,由此导致的情感体验也有差别,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相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表的正反不同意见,不要随意打断他们,也许新的科学知识就在下面的不同意见中。
4.活用创新
培育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发展他们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科学教学的根本目标。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终体现在能否正确应用,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1)知识的活用。如学了《摩擦力》一课去组织指导拔河比赛。
(2)能力的活用。如使用测力计对买的菜重新称一下是否正确。
(3)智能的活动。小发明就是运用所学知识的主体任务的创造性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学了《摩擦力》一课后把光滑的塑料筷子改制成毛糙的,夹菜就容易多了。
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后,就会更加坚定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向,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远大目标,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使学生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