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血荒”得到公众的关注之后,“无血手术”、“无血医疗”等字眼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什么是无血手术呢?
无血手术并不是做手术“无出血”,而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减少出血,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
异体输血,不止是血源紧张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事业的发展,外科大手术与其他医疗用血量逐渐增加,无偿献血渐渐不能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北京、南京、昆明、青岛等多个大城市接连报道血库告急,部分医院不得不推迟择期手术,影响了对患者的救治。
除血源紧张外,异体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受关注的是输血所致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肝炎、梅毒。尽管血液筛查技术较前已有了很大发展,因输血所致各种感染性疾病仍时有发生。我国输血后乙肝发生率为0.3%~1.7%,输血后丙肝发生率为2.1%;全球每年增加的560万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有5%~10%是由于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而感染的。此外,每一次异体输血,就是一次小型的“器官移植”,对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会引起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肺损伤、术后感染率增加及肿瘤复发率增加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由此,无血手术成为众望所归。这种理念适用于所有患者,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血荒”以及输血安全问题的最佳途径。
无血医疗,尽量减少异体输血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了一个叫做“耶和华见证人”(Jehovah’s Witnesses)的宗教团体,现已发展至遍布全球,信徒超过六百万人。这个教派的信仰完全依据《圣经》,视自己的血为神圣,拒绝接受他人血液。耶和华见证人的不输血的立场,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促进了西方无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无血医疗相较于异体输血的种种益处,也使得这种医疗方式迅速向普通人群敞开大门,得到推广和普及。目前仅在美国就有10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无血医疗项目,宾夕法尼亚医院便是无血医疗项目的成功例子。该院每年为数以千计的高危手术患者提供无血医疗服务,在过去的6年里,有大约6000名患者在该院接受了无血医疗,仅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血液相关并发症。
那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无血医疗呢?具体方法有:
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目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对于输血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血液是很好的补品,输血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等。我国围术期输血指南规定:血红蛋白低于7g/dl必须输血,高于10g/dl不需要输血,而7~10g/dl则是可调配区间。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区间内的很多患者不需要输血。
2.通过补充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及维生素等,促进骨髓造血,积极纠正术前及术后贫血。
3.整体提高手术技巧,细致操作,仔细止血,尽量选择微创手术,运用超声刀等设备,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
4.增加自体输血比例。
以上这些方法,互不冲突,可以同时应用,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古籍提出的食用动物肝脏治疗贫血,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无血医疗。
自体输血,“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自体输血,通俗地讲,就是“用自己的血液救自己”,这是无血医疗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具体而言,是医生在术前合适的时间将患者的血抽出储存,手术中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或是将手术中或手术后流失的血液经过回收处理,再回输到体内。因自体输血能提供大量的血液来源,避免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输血反应,所以这是一种安全、科学、有效的输血方法,被医学界誉为“最佳供血方式”。
自体输血在发达国家已占输血总量的20%~40%,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占80%~90%。在欧洲国家,绝大多数出血量较多的非急诊手术是在自体输血的支持下完成的。早在1998年我国颁布的《献血法》中,就已经大力倡导这种输血方式。2009年,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要求,要“积极促进自体血回输和自身储血技术的应用,促进节约用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自体输血仍未在中国普及,使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卫生部2012年1月12日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三级医院要建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开展和推广“自体输血”。
黄宇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副主席。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展或引进多项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新技术。在临床合理用血方面,正牵头WHO专项基金和卫生部行业基金关于术中自体输血项目的专项研究。
无血手术并不是做手术“无出血”,而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减少出血,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
异体输血,不止是血源紧张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事业的发展,外科大手术与其他医疗用血量逐渐增加,无偿献血渐渐不能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北京、南京、昆明、青岛等多个大城市接连报道血库告急,部分医院不得不推迟择期手术,影响了对患者的救治。
除血源紧张外,异体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受关注的是输血所致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肝炎、梅毒。尽管血液筛查技术较前已有了很大发展,因输血所致各种感染性疾病仍时有发生。我国输血后乙肝发生率为0.3%~1.7%,输血后丙肝发生率为2.1%;全球每年增加的560万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有5%~10%是由于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而感染的。此外,每一次异体输血,就是一次小型的“器官移植”,对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会引起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肺损伤、术后感染率增加及肿瘤复发率增加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由此,无血手术成为众望所归。这种理念适用于所有患者,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血荒”以及输血安全问题的最佳途径。
无血医疗,尽量减少异体输血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了一个叫做“耶和华见证人”(Jehovah’s Witnesses)的宗教团体,现已发展至遍布全球,信徒超过六百万人。这个教派的信仰完全依据《圣经》,视自己的血为神圣,拒绝接受他人血液。耶和华见证人的不输血的立场,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促进了西方无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无血医疗相较于异体输血的种种益处,也使得这种医疗方式迅速向普通人群敞开大门,得到推广和普及。目前仅在美国就有10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无血医疗项目,宾夕法尼亚医院便是无血医疗项目的成功例子。该院每年为数以千计的高危手术患者提供无血医疗服务,在过去的6年里,有大约6000名患者在该院接受了无血医疗,仅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血液相关并发症。
那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无血医疗呢?具体方法有:
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目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对于输血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血液是很好的补品,输血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等。我国围术期输血指南规定:血红蛋白低于7g/dl必须输血,高于10g/dl不需要输血,而7~10g/dl则是可调配区间。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区间内的很多患者不需要输血。
2.通过补充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及维生素等,促进骨髓造血,积极纠正术前及术后贫血。
3.整体提高手术技巧,细致操作,仔细止血,尽量选择微创手术,运用超声刀等设备,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
4.增加自体输血比例。
以上这些方法,互不冲突,可以同时应用,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古籍提出的食用动物肝脏治疗贫血,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无血医疗。
自体输血,“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自体输血,通俗地讲,就是“用自己的血液救自己”,这是无血医疗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具体而言,是医生在术前合适的时间将患者的血抽出储存,手术中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或是将手术中或手术后流失的血液经过回收处理,再回输到体内。因自体输血能提供大量的血液来源,避免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输血反应,所以这是一种安全、科学、有效的输血方法,被医学界誉为“最佳供血方式”。
自体输血在发达国家已占输血总量的20%~40%,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占80%~90%。在欧洲国家,绝大多数出血量较多的非急诊手术是在自体输血的支持下完成的。早在1998年我国颁布的《献血法》中,就已经大力倡导这种输血方式。2009年,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要求,要“积极促进自体血回输和自身储血技术的应用,促进节约用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自体输血仍未在中国普及,使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卫生部2012年1月12日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三级医院要建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开展和推广“自体输血”。
黄宇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副主席。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展或引进多项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新技术。在临床合理用血方面,正牵头WHO专项基金和卫生部行业基金关于术中自体输血项目的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