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廉洁文化。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廉洁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社会对廉洁文化的认识可能存在一些误区,这对廉洁文化建设甚至整个反腐倡廉工作非常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对廉洁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澄清,对廉洁文化进行科学界定,构建三个均衡,从而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利益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共赢
反腐倡廉工作以及廉洁文化建设,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与组织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基于此,建设廉洁文化,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必须积极引导个体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怎样才算廉洁,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问题上,廉洁文化应当如何协调,将从个体和组织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图一所示,从利益的角度看对组织存在“有利”、“不利”两种情况,对于个体亦如此,于是出现了四种组合模式。其一,对个体不利,对组织不利,称之为双输区域;其二,对个体有利,对组织不利,称之为损公肥私区域;其三,对个体不利,对组织有利,称之为克己奉公区域;其四,对个体有利,对组织有利,称之为双赢区域。
显而易见,在利益协调上的最佳选择就是双赢,这是廉洁文化所追求的境界,实现了个人与组织的和谐统一。双输的情况,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一般不会落在这个区域。损公肥私是反腐倡廉必须坚决抵制、严惩不贷的行为,也是廉洁文化建设重点防范的区域。焦点在于克己奉公区域,廉洁与克己奉公之间能否划上等号,即要廉洁就必须克己奉公。通常情况下,谈到廉洁容易联想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词汇,让普通的个体在行为上有些望而却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作出牺牲个人利益维护组织利益的抉择是能够实现的。但是,把克己奉公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要求,必定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廉洁文化的定位应当在双赢区域。廉洁文化不是把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让人清心寡欲,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廉洁文化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相反廉洁文化会形成保护个人利益的氛围,引导个体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他人利益以及组织利益,寻求双赢或者多赢。廉洁文化是利益上的一种均衡,共赢是廉洁文化的常态,克己奉公是非常态。
收支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高效
理性的经济人在做事上面会考虑投入产出、收入支出等问题,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从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如果个体的理性不加合理引导,往往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出现集体行动的逻辑。那么廉洁文化与效率、效益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廉洁就一定高效吗,廉洁文化如何克服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将从资金和事情的维度进行分析。
如图二所示,从资金的角度可以分为公家资金和私人资金,从所办理的事情看可以分为公家事情和私人事情,于是出现了四种组合模式。其一,用私人的钱办私人的事情,结果既节约成本又讲究效益;其二,用私人的钱办公家的事,结果只顾节约不管效益;其三,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结果不管节约只顾效益;其四,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益。
廉洁容易让人辩解,只要公家的东西没有往自己兜里放就可以了,至于公家的东西怎么用,用多用少与廉洁无关,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不属于廉洁的范畴。其实,反腐倡廉工作不仅仅是反对贪污、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铺张浪费也是一种腐败,廉洁文化建设与铺张浪费是水火不相容的,节约高效应当成为廉洁文化的题中之意。
显而易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私人的钱办私人的事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也是廉洁文化所追求的目标。用私人的钱办公家的事情,与图一克己奉公区域是对应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只顾节约不管效益,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佐证廉洁文化不应当界定在该区域。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是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坚决抵制和惩处的内容,与图一损公肥私区域是对应的。
廉洁文化建设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界定,即公家资金只能办公家事情,不能办私人事情。个人资金办事则没有限定范围,但也不能过分要求利用个人资金办公家事情,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必定会导致消极、负面的结果。焦点在于廉洁文化如何规范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实现既讲节约又讲效益的目标,如同使用个人的钱办个人的事。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就是,个人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紧密相连,即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双赢,只有实现组织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组织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否则即便有再严密的制度进行约束也难以实现。同时,也佐证了廉洁文化是利益共赢的必然性。
建立在利益共赢基础上的廉洁文化,由于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共生,可以规避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非理性的表现,朝向效率、效益的目标前行。因此,廉洁与高效是一对孪生兄弟,廉洁文化是一种高效,是收支上的均衡。
监督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同构
按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有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理念传播是必要的,但还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加以规范约束。制度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必定会存在漏洞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尤其是在监督乏力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形成不愿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链条,切实有效的监督成为关键环节。监督工作是廉洁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屏障,如何跳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怪圈,成为廉洁文化制度设计的核心。
监督从字面上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监视”,即有能力知晓不廉洁的行为;二是“督促”,即有能力纠正不廉洁的行为。当然这种不廉洁行为指处于苗头、轻微状态,严重的贪腐败行为则延伸至法律制裁领域。“监视”是前提,“督促”是保障。根据“监视”与“督促”行与不行,可以组合成四种模式。如图三所示:其一,既不能监视又不能督促,称之为盲区,如下级监督太难;其二,能监视但不能督促,称之为左眼区,如平级监督太软;其三,能督促但不能监视,称之为右眼区,如上级监督太远;其四,既能监视又能督促,称之为可视区。
“监视”与“督促”的分割与分裂,则会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廉洁文化建设在制度上要规避“监视”与“督促”的分离,使二者能够统一、整合,真正起到建立防线的作用。因此,廉洁文化是监督上的均衡,是“监视”与“督促”的同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规范约束作用,从而实现反腐倡廉的目的。
综上,从不同博弈的角度对廉洁文化进行分析和界定,澄清了对廉洁文化认识的误区,指明了廉洁文化制度建设上的重点。只有对廉洁文化的内涵不断探究,按照以人为本的诉求对廉洁文化的框架和要素进行重构,才能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责任编辑:罗志荣)
利益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共赢
反腐倡廉工作以及廉洁文化建设,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与组织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基于此,建设廉洁文化,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必须积极引导个体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怎样才算廉洁,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问题上,廉洁文化应当如何协调,将从个体和组织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图一所示,从利益的角度看对组织存在“有利”、“不利”两种情况,对于个体亦如此,于是出现了四种组合模式。其一,对个体不利,对组织不利,称之为双输区域;其二,对个体有利,对组织不利,称之为损公肥私区域;其三,对个体不利,对组织有利,称之为克己奉公区域;其四,对个体有利,对组织有利,称之为双赢区域。
显而易见,在利益协调上的最佳选择就是双赢,这是廉洁文化所追求的境界,实现了个人与组织的和谐统一。双输的情况,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一般不会落在这个区域。损公肥私是反腐倡廉必须坚决抵制、严惩不贷的行为,也是廉洁文化建设重点防范的区域。焦点在于克己奉公区域,廉洁与克己奉公之间能否划上等号,即要廉洁就必须克己奉公。通常情况下,谈到廉洁容易联想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词汇,让普通的个体在行为上有些望而却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作出牺牲个人利益维护组织利益的抉择是能够实现的。但是,把克己奉公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要求,必定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廉洁文化的定位应当在双赢区域。廉洁文化不是把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让人清心寡欲,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廉洁文化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相反廉洁文化会形成保护个人利益的氛围,引导个体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他人利益以及组织利益,寻求双赢或者多赢。廉洁文化是利益上的一种均衡,共赢是廉洁文化的常态,克己奉公是非常态。
收支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高效
理性的经济人在做事上面会考虑投入产出、收入支出等问题,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从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如果个体的理性不加合理引导,往往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出现集体行动的逻辑。那么廉洁文化与效率、效益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廉洁就一定高效吗,廉洁文化如何克服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将从资金和事情的维度进行分析。
如图二所示,从资金的角度可以分为公家资金和私人资金,从所办理的事情看可以分为公家事情和私人事情,于是出现了四种组合模式。其一,用私人的钱办私人的事情,结果既节约成本又讲究效益;其二,用私人的钱办公家的事,结果只顾节约不管效益;其三,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结果不管节约只顾效益;其四,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益。
廉洁容易让人辩解,只要公家的东西没有往自己兜里放就可以了,至于公家的东西怎么用,用多用少与廉洁无关,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不属于廉洁的范畴。其实,反腐倡廉工作不仅仅是反对贪污、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铺张浪费也是一种腐败,廉洁文化建设与铺张浪费是水火不相容的,节约高效应当成为廉洁文化的题中之意。
显而易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私人的钱办私人的事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也是廉洁文化所追求的目标。用私人的钱办公家的事情,与图一克己奉公区域是对应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只顾节约不管效益,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佐证廉洁文化不应当界定在该区域。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是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坚决抵制和惩处的内容,与图一损公肥私区域是对应的。
廉洁文化建设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界定,即公家资金只能办公家事情,不能办私人事情。个人资金办事则没有限定范围,但也不能过分要求利用个人资金办公家事情,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必定会导致消极、负面的结果。焦点在于廉洁文化如何规范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实现既讲节约又讲效益的目标,如同使用个人的钱办个人的事。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就是,个人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紧密相连,即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双赢,只有实现组织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组织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否则即便有再严密的制度进行约束也难以实现。同时,也佐证了廉洁文化是利益共赢的必然性。
建立在利益共赢基础上的廉洁文化,由于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共生,可以规避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非理性的表现,朝向效率、效益的目标前行。因此,廉洁与高效是一对孪生兄弟,廉洁文化是一种高效,是收支上的均衡。
监督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同构
按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有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理念传播是必要的,但还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加以规范约束。制度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必定会存在漏洞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尤其是在监督乏力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形成不愿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链条,切实有效的监督成为关键环节。监督工作是廉洁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屏障,如何跳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怪圈,成为廉洁文化制度设计的核心。
监督从字面上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监视”,即有能力知晓不廉洁的行为;二是“督促”,即有能力纠正不廉洁的行为。当然这种不廉洁行为指处于苗头、轻微状态,严重的贪腐败行为则延伸至法律制裁领域。“监视”是前提,“督促”是保障。根据“监视”与“督促”行与不行,可以组合成四种模式。如图三所示:其一,既不能监视又不能督促,称之为盲区,如下级监督太难;其二,能监视但不能督促,称之为左眼区,如平级监督太软;其三,能督促但不能监视,称之为右眼区,如上级监督太远;其四,既能监视又能督促,称之为可视区。
“监视”与“督促”的分割与分裂,则会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廉洁文化建设在制度上要规避“监视”与“督促”的分离,使二者能够统一、整合,真正起到建立防线的作用。因此,廉洁文化是监督上的均衡,是“监视”与“督促”的同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规范约束作用,从而实现反腐倡廉的目的。
综上,从不同博弈的角度对廉洁文化进行分析和界定,澄清了对廉洁文化认识的误区,指明了廉洁文化制度建设上的重点。只有对廉洁文化的内涵不断探究,按照以人为本的诉求对廉洁文化的框架和要素进行重构,才能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