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发兴趣,使之会学,形成集体学习风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第一,激发兴趣,使之乐学;第二,教给方法,使之能学;第三,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的方法,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学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作为老师,应在教学中以教书育人的激情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会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以《蓝色的树叶》为例,首先提问学生:“平时见过的树叶都有哪些颜色呢?”待学生回答有“绿色的、黄色的”后,我出示绿色、黄色树叶各一片,让学生观察。接着,出示一片红色的树叶让学生观看,使学生知道树叶的颜色也有红色的。通过文字表述与实物展示,丰富学生的想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我设置悬念:“树叶颜色多种多样,有绿色、黄色、红色,这些颜色同学们都见过。还有哪位同学见过树叶是蓝色的呢?”(生摇头),于是,我指出:“课文《蓝色的树叶》告诉我们树叶的颜色有蓝色的,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为什么吗?让《蓝色的树叶》来告诉我们!”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为寻找“树叶为什么有蓝色”的原因的同时认真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兴致勃勃地去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给方法,使之能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古话说:“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
小学生用功的重点,应该放在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上。处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采用正确方法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既要有明确的学习程序的指导,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点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
以《从现在开始》为例,课文用五个自然段描写猫头鹰、袋鼠、小猴子争当“万兽之王”的情景。对猫头鹰的神气、袋鼠的激动和人们对小猴子的担心,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学生对这三种小动物非常熟悉,读课文时特别有劲,很快知道了答案,最后狮子郑重宣布: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
三、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根据内容特点和自身条件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以《酸的和甜的》一文为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狐狸、小松鼠、小猴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境,供学生比较,让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小猴子的机灵。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独立地学习,促进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发展。
“激发兴趣,使之会学。”这是当今语言素质教育的突破点,我们所培养的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是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深入地进行探索,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定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学习各项技能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善露.放飞学生思想 构建乐学课堂[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
[2]梁 成.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乐学”[J].教育革新,2013,(9).
心理学家皮亚杰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的方法,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学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作为老师,应在教学中以教书育人的激情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会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以《蓝色的树叶》为例,首先提问学生:“平时见过的树叶都有哪些颜色呢?”待学生回答有“绿色的、黄色的”后,我出示绿色、黄色树叶各一片,让学生观察。接着,出示一片红色的树叶让学生观看,使学生知道树叶的颜色也有红色的。通过文字表述与实物展示,丰富学生的想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我设置悬念:“树叶颜色多种多样,有绿色、黄色、红色,这些颜色同学们都见过。还有哪位同学见过树叶是蓝色的呢?”(生摇头),于是,我指出:“课文《蓝色的树叶》告诉我们树叶的颜色有蓝色的,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为什么吗?让《蓝色的树叶》来告诉我们!”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为寻找“树叶为什么有蓝色”的原因的同时认真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兴致勃勃地去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给方法,使之能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古话说:“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
小学生用功的重点,应该放在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上。处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采用正确方法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既要有明确的学习程序的指导,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点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
以《从现在开始》为例,课文用五个自然段描写猫头鹰、袋鼠、小猴子争当“万兽之王”的情景。对猫头鹰的神气、袋鼠的激动和人们对小猴子的担心,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学生对这三种小动物非常熟悉,读课文时特别有劲,很快知道了答案,最后狮子郑重宣布: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
三、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根据内容特点和自身条件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以《酸的和甜的》一文为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狐狸、小松鼠、小猴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境,供学生比较,让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小猴子的机灵。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独立地学习,促进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发展。
“激发兴趣,使之会学。”这是当今语言素质教育的突破点,我们所培养的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是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深入地进行探索,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定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学习各项技能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善露.放飞学生思想 构建乐学课堂[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
[2]梁 成.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乐学”[J].教育革新,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