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离你有多远?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65岁男性,一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医院抢救成功,医生在其闭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了支架。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稍活动后气急、乏力、心悸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即EF值)为30%(正常时应>50%),医生建议其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但患者因多种原因拒绝了。一个月前,该患者在讲话时突然意识丧失、倒地、呼吸停止,家人紧急呼叫救护车,将其送至医院,虽经全力抢救,仍未能挽回其生命。医生诊断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猝死。
  何谓心脏性猝死?
  猝死是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在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1小时内发生的急骤死亡。猝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引起的猝死原因主要包括:心脏、脑血管意外(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急性肺栓塞、大血管破裂等。其中,90%以上猝死的原因为心脏原因,即心脏性猝死。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相当于每天有1500~2000人发生猝死,每周有22架波音747机毁人亡,数量超过乳腺癌、艾滋病和肺癌死亡人数的总和。80%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后,幸存者不到2%。近年来,已有不少知名人士,包括著名企业家、知名艺人和优秀运动员等发生猝死的事件发生。突发的英年早逝不仅让人们唏嘘不已,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猝死”的关注。相对于晚期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如长期卧床的脑部疾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及严重后果,都会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
  猝死、晕厥、昏迷、休克,有何区别?
  经常听到患者在描述病情时,将上述名词混淆。实际上,这些诊断名词在医学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猝死预后最凶险,多发生死亡,很多是回顾性诊断,即发生死亡后医师根据发病急骤等特点推断其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猝死(如针对医院外发生的死亡或送到医院时已经死亡的患者)。
  晕厥是一过性的晕倒,表现为瞬间因意识丧失而晕倒,意识、运动能力等很快完全恢复,可以是心脏原因,但多数是由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的短暂、可逆性脑供血不足。不少人都曾发生过,情绪激动、惊吓、空气闷热等易诱发,多预后良好。
  昏迷多是由于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脑出血、脑梗死等。当然,某些严重肝脏疾患、代谢疾病等也会导致昏迷,预后不良。
  休克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的急症,如急性大出血等,患者神志多清楚,若抢救正确和及时,预后良好。
  哪些人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尚不能完全明确甄别所有的猝死高危人群。已经明确以下人群具有心脏性猝死的高发概率。
  1.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并侥幸存活者。发生心脏猝死后,近98%患者不能生存。如能侥幸生存,则这些患者再次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2. 冠心病心肌梗死。冠心病起病比较隐匿,不少患者无明确症状,约1/4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表现。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几乎均为心室颤动),尤其是在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即心肌梗死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多在医院外(家里、路途中或工作场所),不少患者会发生心脏性猝死;即使不发生心脏性猝死,若未在心肌坏死前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则发生坏死的心肌细胞将丧失工作能力(不能进行收缩)。当坏死心肌的范围足够大时,会导致患者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心脏排血能力降低,即心力衰竭。大量医学研究证明,当心脏射血能力降至正常人一半时(EF≤35%),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如本文病例)。因此,心肌梗死即刻,以及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是最常见的猝死高危人群。
  3. 其他原因引起心力衰竭者。除心肌梗死外,其他原因,如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导致心力衰竭(EF<35%)者,同样也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2年死亡率超过25%。通常,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脏性猝死,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本身。
  4. 其他心脏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右室心肌病(主要累及右侧心脏)和其他无明确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的“离子通道”疾病(如长和/或短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患者往往有遗传史,亲属中有猝死病例,猝死前多是平素看起来比较健康的人。
  5. 家族中曾有猝死人群、曾经有晕厥史、频繁室性早搏、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过低的EF值(如EF<25%),也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实际上,50%的心脏性猝死是不可预测的,即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在猝死前无异常表现。目前,医学工作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其他“蛛丝马迹”,来协助判断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如无创心电学指标等。
  如何知晓自己是否猝死高危患者?
  虽然目前尚不能对所有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预测,但上述几条病因已经明确,若能检出这些患者,并进行相应治疗,可大大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以下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为猝死高危人群。
  1. 心脏超声检查 是一项无创检查技术,很多医院都能进行该检查,可检查心脏EF值(射血分数)。EF值是判断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不论何种心脏疾病,若EF≤35%,就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另外,心脏超声还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各种类型的心肌病。
  2.心电图检查 方便、便宜,所有医疗机构都能进行该检查,通常能在1~2分钟内完成,可明确诊断患者是否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还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长和/或短QT间期综合征及Brugada综合征等。
  3. 24小时心电图检查(Holter) Holter检查可比较客观、全面地判断是否存在症状相关的心肌缺血(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和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间歇发生者。存在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的患者,若Holter检查发现频繁室性早搏和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高。
  4. 运动平板 存在运动相关心悸、晕厥的患者可以去医院进行运动平板检查,在运动中观察心电图及血压等变化,以便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5.心脏血管检查:冠心病是猝死的高发人群。冠心病高危人群应进行包括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时发现冠心病,采取相应的血运重建和药物二级预防治疗措施,稳定斑块,减少心肌缺血、斑块破裂及其诱发的心脏性猝死。
  另外,对询问家族中是否存在猝死者也很重要。若有,更应引起重视。当然,猝死幸存者今后无疑更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其他文献
糖尿病足病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上,足部发生溃疡、感染甚至坏死,许多患者因此而失去了足趾、下肢甚至生命。在全球,平均每20秒钟就会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因足病而截肢。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11%,一项对三甲医院的调查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病较以往更为常见,更为严重;因慢性溃疡而住院的患者中,糖尿病引起的足与下肢慢性溃疡占首位。  在许多人眼里
生活实例  得知自己怀上了宝宝,财务总监林女士的内心可谓五味杂陈,开心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做妈妈了;烦恼的是自己最近一直在为收购计划加班,害怕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会让宝宝发育不好;而最焦虑的是如果向人事部报告自己怀孕后,会不会被调岗降薪……想到自己打拼了将近10年才坐上了总监的位置,生完宝宝后,就可能被比自己年轻许多的人领导,林女士内心越发矛盾。  心理医生的话  职场的“准妈妈”在知道怀孕的消息后,大多
生活实例  近两年,34岁的小张经常“感冒”,晨起感觉鼻痒,然后开始打喷嚏、流涕,并伴有鼻塞。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给小张处方了鼻用糖皮质激素,嘱他每天早晨喷鼻。小张喷了几天药,鼻部症状缓解。由于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小张主动停药,结果,几天后鼻部症状再次出现。究竟是继续停药,还是再次用药,这令小张很纠结。其实,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对鼻用糖皮质激素缺乏了解,存在认识误区。  鼻用激
鸡汤以其特有的浓郁香味和食疗效果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所以很多人喜欢炖煮一锅鸡汤慢慢饮用,且普遍认为“炖煮的时间越久,鸡汤的营养越好”。很多餐厅也推出招牌菜“慢火久熬母鸡汤”。鸡汤浓郁固然好,可这其中的营养究竟有多少?  鸡汤有没有营养?  鸡肉煮熟后,一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到鸡汤中,所以鸡汤除含有脂肪、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外,还含有肌凝蛋白原、肌肽、肌酐和嘌呤碱等营养物质。鸡骨溶出物也较为丰
近日,南非和英国的研究者在南非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人类癌症“病例”。研究者在一个17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的脚上发现了骨肉瘤。骨肉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癌症,在现代多发生于8~25岁年轻人中。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肿瘤患者”。在一个200万年前古人类儿童的化石中,研究者发现其腰椎患有良性肿瘤。通常观点认为,肿瘤(包括癌症)是一种现代病,但新的发现证明肿瘤自古就已有之。医学
王丽云#合理膳食  本刊记者 王丽云  谈到健康生活,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饮食了。在上海市各村居委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中,合理膳食的主题弹奏着健康宣教的主旋律。其实,简单地传播知识点很容易,难的是如何让过程更有趣、结果更喜人。针对普通市民,特别是郊区、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怎样让大家愿意学、学得会、做得到,的确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精心设计课程。  在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长溇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来自车
近年来,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为代表的妇科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众所周知,决定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早发现、早治疗。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坚持定期体检,一旦出现“报警”症状,及时就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女性朋友因为害怕、害羞或怕麻烦,轻易放弃了体检,或因为体检项目“不对路”而错过了发现和干预肿瘤的最好时机,抑或是因为对肿瘤发出的“预警
生活实例 68岁的陈阿婆平时身体较好,很少去医院看病,从不测量血压,也未发现过血压升高。前天晚上,陈阿婆生气后突感心慌、头晕、恶心,家人赶忙将她送往附近的医院,护士测量血压为180/90毫米汞柱,医生给她含服了一片硝苯地平普通片,20分钟后,陈阿婆的血压开始下降,1小时后测血压90/50毫米汞柱,出现面部苍白、胸闷、视物不清、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四肢冰冷。陈阿婆家人紧急将她转到某三甲医院,经心内科
专家简介  陈子江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院长,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组长。  医疗专长:主要从事生殖医学、妇科内分泌学及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乙肝肝硬化目前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患者只要选择正规医院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抓住抗病毒治疗这一关键环节、保持肝脏血流量及对症处理,病情完全可以稳定,甚至肝硬化可以得到逆转。但不少病人急病乱投医,盲目救治,只会加重病情,增加后期治疗的难度——  从“祖传秘方”到“基因疗法”  现在,发达的网络已成为不法之徒兜售各种“祖传秘方”的便捷途径。在南方某市一家区级医院,曾有一个宣称治疗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