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线无战事》中的伦理困境与战争创伤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A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传体小说《西线无战事》中的德国青年长期处于生存与毁灭的伦理困境中,其命运悲剧性在于无论他们在苟且的生存和壮丽的毁灭二者中做出怎样的伦理选择,结局都是悲惨的,都将留下永不愈合的战争创伤。文章认为,作者通过刻画“一战”中德国青年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创伤,凸显了青年们的悲剧命运。伦理困境与战争创伤的相互交织,使小说关于生存与毁灭的对抗得以凸显,对战争的反思和关切士兵命运的主题得到深化。
  关键词:《西线无战事》 伦理困境 伦理选择 战争创伤
  德国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以创作战争小说著称。他曾在“一战”中受过伤,《西线无战事》是他在战后创作的成名代表作,可以说是雷马克“最恐怖生活的自传”。小说中主人公保罗和同学阿尔贝特、米勒、莱尔四个青年学生在老师及校长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应征入伍,却在战场上被消磨了少年所有的人生理想和英雄梦想。
  “伦理叙事”关注作品中人物的伦理状况和道德处境。从人物内心刻画来看,面对战争和战场上的生死考验,以保罗为代表的德国青年一代无疑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困境,小说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从伦理叙事角度探究小说中人物面临的无法挣脱的伦理困境,无法挣脱是人物的悲剧性所在,困境中的选择也必然带来战争的创伤。
  一、战争中的伦理困境
  伦理两难是伦理困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西线无战事》中,士兵们面临的伦理两难无处不在,伦理困境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深刻意义。
  在保罗不到二十岁时,校长坎托雷克就时常用他充沛的激情和对英雄的吹捧来鼓动同学们参军。来自远方战场的诱惑和身后母亲苦苦哀求“不要去”的眼神产生了冲突。要不要参军,不仅是一个青年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从伦理的角度看,也是让孩子与父母分开、让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分开、让新手父亲与孩子分开……所以,这时以保罗为代表的青年们面临的第一个伦理困境就是要不要参军。但是,保罗和他的同学们还是十八岁的热血青年,听到战场的呼喊、英雄的召唤,自然是热血沸腾的。因此,当他们中间有一个人迟疑不决时,就要被叫做“胆小鬼”,甚至连父母都这样认为。然而当保罗第一次上了战场后,那些枪林弹雨使他的世界观顷刻间崩塌了。他原本以为那些在他十八岁时鼓动他参军的人是引导他走向成人世界的人,那将是一个工作、责任、文化和进步的世界,可雨点般的炮火却告诉他现实远比空洞的语言残酷,曾经的鼓舞不过是班主任为炫耀而编织的美丽谎言。从伦理层面看,以保罗为代表的青年们又遇到了上战场前同样的两难:要不要继续和父母、恋人或孩子分开?也许自己牺牲一只胳膊或是一条腿就能和他们团聚。这时保罗面临的第二个伦理困境就是要不要留在战场上。
  战争期间,保罗得到了一个十七天的假期,他回家看望了家人。一年前还不认识战争的他驻扎在平静地段,所以休假对他而言当然是难得的放松。但是今日的他已经在战场上见证过无数生死,自己也只是从死神手中侥幸逃脱的一个,这使他越来越害怕回到战场,尤其是病弱母亲的哀求触碰着他的心理防线。可父亲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保罗的回家似乎成了他向朋友炫耀的资本。德语老师也急切地与他谈论前线战况,他不考虑实际战况的自大言论使保罗感到失望。总之,这次回家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面对之前的伦理两难,他有了重新抉择的机会,要不要回到战场,是保罗面临的第三个伦理困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上战场、留战场、回战场,随时都会面临死亡,但那也可能是像保罗这样的无数德国青年们别无选择的生存方式。伦理困境反映的是“义”与“利”的问题,它进一步凸显了保罗在面临伦理两难时所做选择的无奈,从这个角度解读小说,是对小说主旨的一种充实。
  二、战争中的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认为:“在文学文本中,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a 《西线无战事》中的人物在同样的战争灾难中有不同伦理选择的表现,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小说中人物身份的不同。
  一场在前线与法国军队的生死搏杀中,保罗、恰登、海埃等人可以抵挡住猛烈的连珠炮火、狙击火力、地雷、毒气、手榴弹,等等,但它们包含着全世界的恐怖。能够抵挡这些的人是保罗这些老兵,当然不是说他们刀枪不入,而是他们的意志足够坚强,反应足够灵敏,总能抓住死亡前的一瞬跳入掩护的战壕或是戴上防毒面具,是经验和勇气救了他们。
  贪生怕死的士兵是希默尔施托斯,他是仗着自己的长官身份在练兵场上折磨士兵最残忍的家伙,让保罗吃了不少苦头。当他从练兵场被派遣到前线,和曾经的手下、现在的老兵保罗、恰登等人共同作战时,却是一个只會躲在战壕里假装受伤的新手,无论保罗如何吼他推他,他都不肯出去。然而当一支队伍潮水般经过这里时,其中的少尉喊他们前进,保罗通过打骂没有做到的事,少尉的话却做到了,希默尔施托斯听到了上级的话,犹如大梦初醒般站了起来。
  当了逃兵的是农民德特林,持久的战争是非常磨人心智的。德特林的不幸是在一个花园里看到了一颗樱桃树,这使他想起了家中大果园里的樱桃树,那个有他妻儿的家,于是他当了逃兵,尽管他一个星期后就被战地宪兵逮捕了,从此再无消息。困扰了他这么久的伦理选择,最终抵不过一场热烈的思乡病。
  保罗、希默尔施托斯和德特林都是害怕在战场上死亡的普通士兵,面临着同样的伦理困境。但是希默尔施托斯是权力的奴隶,长官的那一声号召比保罗的痛打奏效得多;德特林是个享受过家庭温暖的人,所以当樱桃树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时,他当了逃兵。而保罗,这个钢铁战士、热血青年,因为害怕死亡所以学会了躲避炮火,仍在战场上英勇作战。面对同样的伦理困境,这三个人不同的伦理选择,正是由于他们家庭身份的不同。
  三、无法逃避的战争创伤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独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却还是被战争毁掉了”b。雷马克的这句话最能概括《西线无战事》所要表达的内涵。“以保罗为代表的这一代年轻军人的整个人格发展和自我认知形成的青春期都在战壕中度过。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将悲惨地发现,除了内心难以言说的创伤,战争什么都没有给他们留下”c。而这些苦难都来自于他们在伦理困境中做出的选择,这里以主人公保罗的伦理选择为例,阐述战争带给他的创伤。   保罗选择回到战场,而战争带给前线士兵最直接的伤害便是身体上的摧残。战场的颜色是黑暗的,有着亲身经历的雷马克对于伤兵的描写更是捕捉细腻、触目惊心:头盖骨被炸飞的人还活着,一个二等兵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爬了两公里,另一个二等兵两手捧着从肚子里滑出的肠子朝急救所走去,或许这些士兵应该已经死了,但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抱有对活着的强烈渴求,那意念甚至已经操控了自己的身体,求生的本能让他们拖着自己的残缺之躯逃命或是寻医,这样强烈的反差更进一步将真实的战况扯碎给读者看,战争对人身体的残害是有悖伦理的。
  战争带给保罗的身体创伤是他伦理选择的结果,他选择离开父母再次回到战场,就已经准备好随时接受死亡的降临,但对身体的残害又是有违道德伦理的,从这个层面上看,保罗最终还是被锁在了伦理困境中。
  然而,战争带给前线士兵最难以磨灭的伤害是心灵的冲击。雷马克在书中一直试图叙述一个平淡的事实:那些从战场上生存下来的幸存者,才是真正被战争毁掉的人。战争除了带给士兵身体上的摧残,更腐蚀了他们的意志,他们甚至相信每天噩梦一样地奔走在战场上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他们做了战场上的英雄,却成了自己生活里的逃兵,他们不再相信梦想,他们只相信战争,这才是战争真正的可怕之处——吞噬了一颗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心。这是钢铁青年的悲哀,战争结束后的每一天于他们而言都像是苟活,他们不会比此刻更加脆弱,因为战争已经让他们一无所有。
  四、结语
  《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在亲身经历“一战”后的自白。没有伤悲就不会有慈悲,所以有过伤悲的雷马克始终是怀着道德良知在创作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从对小说中人物面临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创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被困于伦理两难境地的士兵的悲剧命运的披露和反思,有力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体的破坏和人性的摧残,其对于战争的反思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提醒人们记住苦难,拥抱和平。
  a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3页。
  b 〔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馬克:《西线无战事》,李清华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题记。
  c 王菲:《疗战争的伤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西线无战事〉解读》,《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第67—68页。
  参考文献:
  [1] 王智慧.《追风筝的人》伦理叙事中的身体呈现[J].安徽文学,2017(5).
  [2] 金鑫.《西线无战事》与《永别了,武器》悲剧意识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 者: 林芷欣,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6年圣诞节期间,芝加哥频传枪案,4天时间共有53人遭到枪击,其中11人伤重不治,而还在治疗的伤者中超过12人伤势危殆。  芝加哥警局表示,这些枪击案发生地区域,集中在芝城南部和西部,传统上是属于帮派团伙争斗冲突的社区。  大数据时代,芝加哥警方有“重要目标名单”(strategic subject list),数据涉及目标者被逮捕的记录、他们日常活动和社交情况,经由电脑运算出1至500分的指
摘 要:十五万字的《极花》今年年初在人民文学刊登,成为了贾平凹字数最短的一部长篇小说。贾平凹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一直笔耕不辍,并以描写乡土文学而著称,在最新的《极花》中,他聚焦妇女被拐卖、农村男子娶媳妇难以及人们追寻身份认同的努力等现象,作品延续了作者对乡村沦落的担忧。  关键词:《极花》 乡村 出路  贾平凹是在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热潮中被人们所熟知的作家,他凭借《商州初录》等一系列的著
这是一款特别订制的史密斯-韦森M629转轮手槍,是应一家欧洲俱乐部要求而制做的纪念版,在转轮座和枪管上刻有俱乐部的名称——25 Jahre Club 30。这款纪念版手枪与原型枪一样,口径为0.357英寸,发射0.357英寸马格努姆手枪弹。该枪一改原型枪的银色不锈钢外观,而是涂装成了黑色,显得十分酷炫,但击锤、扳机和转轮弹膛仍保留银色。其握把防滑纹设计得十分美观,枪口部设计为齿轮状,与众不同,尽显
摘要 现在的风景技法课训练是以适应考学为目标,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对取景构图这一过程的理解远远不够。教材关于取景构图技巧的说明很多。本文讲一下对风景写生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取景构图的理解。  关键词 取最构图 思维定武 创新意识    我们学习的绘画,尤其是风景画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如何在繁杂视野物象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对画面进行的主观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眼、口、耳、脑并用,操作性很强的艺术活动,是教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朗诵技巧的运用、语音标准及无声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特别是自从加入到彭老师的区“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在彭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我对有“情”化的朗读认识更加深刻、感受更加强烈了。这里的“情”既有文中人物的情,也有朗读者读完诗文后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更有物(人)我交融产生的情感合流
摘 要:阎真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是以知识分子为题材,他自身作为一个高校知识分子,无疑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细节素材。《活着之上》以锋利的笔触层层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聚焦主人公聂志远“活着”的现状和困境,围绕求学、婚恋、科研、事业等层面展开。虽然这部小说在艺术和格局上仍有提升的空间,但在当代技术化商品化的历史语境中,《活着之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引发我们对精神、文化缺失的思考,对知识分子自身的社会功能和身份
因为参加了综艺《我就是演员》,演员王媛可登上了微博热搜。她在节目里哭得梨花带雨,表达对总制片人于正的感谢。于正找她出演《延禧攻略》前,她已经有11个月没有戏拍了,“我可能都想放弃做演员了,想去做别的什么工作,因为我还要养家糊口……”出道12年,一切好像才刚刚开始。12年一轮回,她的身后是一个女演员的困境和突围。“笨笨的人”没有戏演  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剧本了,王媛可对外一副平静的模样,心里却开始发
飞机缓缓降落,空中俯瞰,绿意盎然的丘陵之间,公路连接着崭新的城镇——这里,是遵义。仅仅是刚刚过去的国庆七天长假期间,就有将近5万人和记者一样看到了这生机勃勃的景色。还有12万人搭乘高铁到达遵义,全市共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要知道,遵义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也才不过200余万。  过去,“遵义”是一个停留在记忆中的概念,她是一座红楼代表的红色圣地,她是西南地区的一座山城,她是茅台酒的故乡……强劲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阵地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一方教室,学习写作技巧,模仿范文,套用格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了学生怕作文的现象。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写出富有情感的作文呢?现在的教育倡导的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个生发展的特殊载体,让学生写出童真童趣,敲响快乐作文的音符。那么,如
NIJ标准的历次变化  美国的枪支文化根深蒂固,公民可以合法拥有枪支,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893.拥有枪支,导致美国的枪击案发生频率也是其他发达国家的25倍。NIJ标准设计初衷主要为警察等执法人员服务,防止遭受枪弹伤害。随着防弹衣生产技术和枪弹的不断发展,NIJ标准也经历了不同版本的变化,但核心内容均是防弹衣保护身体躯干免遭手枪和步枪弹伤害的最低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历次变化情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