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青北白”下的寿州窑瓷造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州窑,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创烧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衰落于五代。停烧于末。在“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寿州窑以其独特的风格,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寿州窑烧制了许许多多的陶瓷用品,大致可分力饮食器、盛储器、酒具、文具、寝具、玩具、建筑用瓷等,釉色崇尚黄、黑釉,造型浑厚饱满,古朴沉稳,姿态万千,多样的造型符号传递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瓷器制作水平和审美文化,为深入研究中国古陶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当今的文创产品开发山大有裨益。
  寿州窑及器物类别概述
  淮河明珠寿州窑,沉寂地下千载。1954年一场洪水过后神秘面纱浮出水面。1960年地面调查,1988年科学发掘,寿州瓷以更加洁晰的面貌,鲜明的造型特点面世。巨量的瓷器標本实证了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洁朱琰《陶说》载:“寿州:今安徽淮南市有窑址,坯上施白粉,用氧化焰烧成,黄釉可喜。后期造瓷,初用匣钵”;和《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黄”文献史料的真实性。
  寿州窑不是指单个窑口,而是指以上窑为中心,呈东西走向分布,东起凤阳武店,西至淮南田家庵区泉山绵延约40公里,南至高塘湖沿岸,向北延伸至淮河岸边宽约4公里狭长范围内,文化属性一致,工艺技术与装饰方法相似,古窑之间联系密切,时代上前后相继,产品风格较为一致的众多窑口遗址的总称。它以凤阳武店、临泉寺、上刘庄,上窑的管嘴孜、住院部、松树林、高窑、东小湾,三座窑、泉山窑址和96处窑址为代表,时间跨度长,空间分布广,地域特色鲜明,蜚声海内外的瓷窑体系。
  寿州窑产品的种类,一般说来,早期生产的陶瓷器物种类偏少,到了唐代寿州窑的繁荣时期,种类逐渐增多。隋代代表性窑口有凤阳临泉寺、上刘庄,上窑管嘴孜,早期生产的主要器物有碗、盏、高足盘、罐、壶、烛台等。造型端庄凝重。壶多浅盘口,颈肩部多饰有凸弦。壶、罐往往都有系。碗、盏为平足,敞口直唇。早期寿州窑尽管器型种类比较少,但是在造型上却极富于变化,如壶有四系、六系,罐有四系、八系。龙柄壶有单身、双身两种,碗、盏、高足盘等口、腹、底部都有不同的变化。给人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印象,显示出寿州窑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技术。早期寿州窑瓷器继承了当时我国北方青瓷的风格,同时在器物种类上又生产当时南方普遍的盘口壶、四系罐等器物,吸取了当时南方青瓷的一些特色。
  唐代寿州窑在原来的基础上,生产规模、产品种类、数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代代表性窑口有上窑镇医院住院部、高窑、松树林。东小湾、泉山窑址、九十六处、三座窑等。这时期寿州窑的产品十分丰富,有碗、盏、豆、盘、罐、壶、注子、钵、杯、水盂、瓶、枕、砖、碾轮、纺轮、玩具等十余种,基本上是当时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用品。
  造型工艺应物象形
  寿州窑瓷器造型是艺人使用当地次生高岭土,按着工艺流程创造出不同形态的器物。寿州窑器物的系和錾多为泥条状,隋代也偶见桥形系。碗、盏类数量比较多,隋代的底足多为平底(有人称之为“假圈足”),唐代早期还在沿袭平底,中期足底中心开始内凹,晚期出现了玉璧底和圈足器。隋代鸡首壶和龙柄壶多为敞口、尖圆唇、长束颈,颈和肩部常施凸弦纹数道。唐代执壶,数量较多,有的饮酒,有的用来喝茶(有人认为用于喝茶的应命名为瓶),早期的执壶主体似隋代的罐,折沿,尖圆唇,颈极短,圆鼓腹,短直流有圆管状和六棱状之分,平底;中期,宽折沿,颈升长,弧腹部收束,体形变长,平底或平底内凹;晚期执壶,短折沿,侈口,长颈,长直腹,六棱流和圆管流常见,体形修长,平底或平底内凹。
  寿州瓷器型线条柔和圆润、富于变化。点、线、面节凑性运动,以线塑面,以线塑形,以线塑神,曲直线条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水平线的平静、安稳;垂直线的挺拔、刚毅、力量;弧线的旋转、流畅、圆润;自由曲线的节凑明快、错落有致。各式的几何造型带来无穷的审美趣味,长方体、方体、梯形体、圆体、柱状体、扁圆体、半国体以及造型的大小、胖瘦、变异,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常给观者带来极强的视觉张力和审美享受。
  寿州瓷造型之所以千差万别、精彩纷呈,根基于良工的苦心探索、艺术才华和炉火纯青的制作技术。《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从制作技艺看,设计理念必先成竹于胸,比如器物稳定性、造型的变化和统一、实用性、科学性,然后借助陶车等制瓷工具,一次性拉坯成型,如简约的圆器,盘、碗、盏、杯、水盂、钵等;有以轮制主体,再安装系、錾、柄、流、足、堆塑装饰复合成型,如龙柄鸡首壶、高足盘、四系盘口壶、高足杯、执壶、多足砚和暖砚等。还有模制成型,如瓷枕的牛形座、象形座、瓷塑卧兽、龙纹砖、兽面纹瓦当。捏塑成型有瓷塑马、羊、牛、鸭、狗和猴子等。围镶法成型有筷笼、长方体瓷枕、委角瓷枕、元宝性瓷枕、腰圆形瓷枕和元宝形瓷枕等。雕塑成型,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才能完成,如蹲狮席镇颈部卷毛与背部阴刻长毛、伏虎镇头部与背部虎皮条纹的阴刻、凤首头部、颈部与眼部阴刻、人面埙及胡须等。从造型形态构成方法看,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线段运动与确定;2.面的轨迹与围合;3.切削形成与排比;4.造型分割与重组;5.方位改变与变通;6.块体堆积与穿插。
  千姿百态的寿州瓷观照真实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表达了工匠的感情与审美意识。造型设计不是生硬的模仿、自然形象的写实,也不是单纯地照搬个符号、形态,而是凝聚了创作者的智慧、学识、技术、阅历、灵感,以及艺人对自然形体的概括、提炼、联想和想象。寿州瓷造型形象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仿生设计,艺人通过对自然界动物、植物以及人本身的观察与模拟,以此为灵感,艺术化创作而成。动物仿生,如瓷塑中的狮、虎、羊、马、牛、鸭、大象、狗、龙柄、鸡首、凤首等;植物仿生,如葫芦瓶、贴塑的菊花辦、雕塑的莲花和菩提树等;人物仿生有骑马俑、人面埙等。2.立体几何,如长方体瓷枕、圆角方形瓷枕、圆形瓦当、圆形砚台、长方体龙纹砖、扁圆体纺轮等。3.金银器,如隋代高足杯来自隋代金银高足杯,其渊源是四五世纪罗马流行的器物,凤首壶盖、渣斗和海棠式碗均是吸收唐代金银器造型元素而来,宋代元宝形枕仿照宋银元宝造型。4.宗教题材,有须弥座烛台、须弥座高足碗、雕塑佛像构件、莲花座烛台、莲花盘口壶、僧帽枕和钱纹陶拍等。
  南北瓷窑文化碰撞的产物
  隋代寿州窑瓷器承前启后,继承南北朝瓷器造型,器物变化多体现在局部构件上的差异,琢器体态细长、结构新奇,圆器小巧玲珑。精巧美观。龙柄鸡首壶、高足盘、盘口壶、青瓷碗比较常见,时代共性较强,别开生面的造型不多。鸡首壶在我国出现的时代约在西晋,南北朝时期龙柄鸡首壶较多地出现,浙江越窑生产有莲辦纹龙柄鸡首壶,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藏有北朝龙柄鸡首壶等。寿州窑隋代龙柄鸡首壶与西安市隋朝李静训墓(陪葬邢窑白瓷龙柄鸡首壶)、山西隋开皇十五年梅渊墓(青釉龙柄鸡首壶)出土的同类器颇为相似,而南方越窑鸡首壶造型矮胖、颈部多光素的特点与寿州窑鸡首壶高挑修长的形态不同。
  隋代安阳窑烧制的四系罐、龙柄壶、双龙柄壶、龙柄鸡首壶、印花钵和高足盘等器物,在寿州窑同期产品中也较常见。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双龙柄尊、双龙柄盘口壶、执壶、三彩钵、小葫芦瓶、兔形枕、辟雍砚和渣斗等器型与同期寿州窑产品类似。邢窑隋代的青釉四系罐、青釉龙柄壶、青釉、白釉高足盘、青釉方形莲花座、黑釉钵和白釉辟雍砚,唐代白釉海棠碗、白釉渣斗、白釉穿带壶、白釉无系执壶、黄釉盘口瓶、黑釉罐、执壶、玉璧底碗、瓷马、三彩钵和斜直壁深腹白釉碗与寿州窑同类产品相仿,在寿州窑唐代器物中也有邢窑隋代器物的影子,如辟雍砚、四系罐、方形莲花座和直壁深腹杯等。
  从以上各窑口存在或多或少同时期相仿造型看,瓷器形态与审美的时代共性在隋唐有所增强。隋唐旺盛的瓷器贸易给各地窑口之间相互借鉴模仿提供了标本。寿州窑处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要)中地段,发挥着交流联系的纽带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其产品造型既具有南方瓷器文化特点,又富含北方瓷器的时代风貌。客观来说,寿州窑产品造型与洪州窑、安阳窑、邢窑、萧窑同期产品相似性较多,尤其是北方的安阳窑、邢窑、萧窑产品。不难看出,北方瓷窑的工艺技术在隋唐时期途经安徽向南传播更为显著。寿州窑以馒头窑为主的窑炉结构属于北方馒头窑体系的文化圈。唐代寿州窑里的瓷塑独具匠心,虎、狮、马、猴、骑马俑、牛、羊、人面埙、象形埙、凤鸟壶盖造型写意、简炼粗犷、师法自然。
其他文献
如果,艺术创作仅仅停留在描绘眼界所见之物,题上几句祝贺话,讨个好口彩,显然其思维是单而艺术品格流于平庸化。另种所谓的艺术,处于在发泄自恋的氛围中,甚至于直接拿来国外的图式,令艺术的原创力缺失,都是灵魂处于空白的显相。  中国的如思维的形成,经历了曲折而漫长,从野蛮与文明冲撞的黑暗时期里,产生了对母系的单崇拜,到对父系的单 崇拜,最后才形成到对父母系如 的认知思维观上来,升华到了混然天成的和谐境界中
期刊
谷雨的清晨,窗外落下春天里第一波豆大的雨,噼噼啪啪打落地面,堂前的青松翠竹似乎一下子都生猛起来,清风随来,松吟竹舞。台阶上,石隙间,花坛边,青苔葱葱茏茏,显出勃勃生机。  窗前、石阶上长满了青翠的青苔,令雍雅堂顿时生意盎然。正是这样小小的青苔,却能让看似枯老的生命焕然新生,为陋室点染出  分精神与生趣。它让建筑仿佛有了生命,就像长着青苔的山石在风吹雨打中有了自然的变化,有了時光的痕迹,化作天人合一
期刊
不知不觉,以80后为主体,90后、00后紧随其后的青年艺术家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吸引了整个世界关注的目光。  与他们上一代相比,可以用一位藏家的话来评价他们,“他们进入时,心是打开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巨变,东西方讯息越来越对等,这样的时代环境给他们造成了群体差异:他们心灵更自由,创作中的自我意识更强烈,一出生视野已经放眼于国际,打破了多种介质运用的界限,对消费和商业有多元的思考与选择,他们更喜欢用艺
期刊
被视为韩国抽象画始祖的单色画,登场于与西欧极简艺术、日本物派同时期的20世纪70年代。其中,反復进行涂抹与去除染料的过程为单色画的大特征,单色画排除切具体性,实现纯粹单色的抽象表达,在根本上相异于西欧的极简艺术。单色画的创作模式可视为画作与自身合而为的种“修行”,这种创作模式反映出韩国单色画的真谛——精神、触觉与行为,如李禹焕的反复线条及点的行列、朴栖甫的反复描线、郑相和的反复涂抹与剥离染料、尹亨
期刊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著名股神巴菲特在1 994年股东大会说过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投资界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言。  当前,业界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退潮现象,多半已不会否认。雅昌艺术网的统计便是最直观的写照:“2018年中国境内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约563亿元,同比下降1 2%。”这还是拍卖行的数据,笔者的调研结论是,实际的交易量至少已被“腰斩”。然而,吊诡的是,3月份刚刚发布的201 9胡润艺术榜
期刊
曾经从北大BSS上流行开来的一首现代古风诗词里,传诵得最火的两句是,“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只不过这诗要放到来永志那里,“不可平”就要改成“亦可平”。这一世来永志访遍名山大川,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光都耗在纵情林泉,那些“不可平”的距离,都可以用脚步和笔墨来丈量,自然就成为“亦可平”。  微风,不拘泥于南北  曾经问来永志,如果用自然界的一种物质来形容自己,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来永志回答,风。又问他
期刊
生活在沪杭地区的青年艺术家,得益于这里发达的文化产业,在就业以及生存状态上更为多元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唯一出路。与此同时,这里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亦不断吸引青年艺术家的参与,并为其注入新活力,让诸多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机。  大江南区域的文化中心  在华东地区,江南文化悠久而深厚,当今同样是中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 。杭州因中国美院而聚集了不少青年艺术家,并以此为中心向同在江南的各大城市不断输送艺术人
期刊
北京是当代国际艺术中心,艺术媒体、艺术资源、画廊和艺术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圈内有个说法:“在其他地方,做什么艺术活动都是地域性的,可是在北京,做什么都是国际性的。”这种综合实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选择或者留下“北漂”青年艺术家不断增多。北京当代艺术需要的各种元素配置齐全并且强大,这有利于青年艺术家成功或者成长,但同时也存在“僧多粥少”的挑战。  不愿出走他城的执着  现代主义看巴黎,
期刊
相较于北京与杭州,广州的当代艺术活动与收藏氛围算不上浓厚,甚至连近年突飞猛进的深圳、杭州都有赶超之势。作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这里的青年艺术家散落在几处艺术聚集地和艺术区,不少艺术机构依旧在运用自己的力量支持、推广青年艺术家。而广州的青年艺术家既有家学传承的“艺二代”,也有为数众多的自由艺术创作者,他们以松散的形式在各自发声,同时要兼顾共性与个性、生存与创作的关系,用两条腿走路是青年艺术家的常态。
期刊
竹刻,孕育于秦汉,萌芽于晋唐,含苞于宋元,盛放于明清。扇骨,仅寸尺间,历经岁月却更有韵味。而竹刻和扇骨结合,在小面积上的创作,却是一个小众的艺术领域,在这其中,不仅可以穿越时间窥见材质的温润,也能感受技术的精湛和艺术的细腻。  小小扇骨有讲究  竹子在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品种繁多,有250余种。  而竹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上古时期,竹器就在人类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