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新时期如何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呢。
目前,各中小学都按新程标准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就硬件而言,多数学校均为一个微机室,仅有30来台微机,而现在每班班额较大,课时安排为每周一课时。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计算机资源,使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掌握较多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是我在从事信息技术课几年来的的几点感受,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指点,以进一步改进该课教学。
一、深钻教材,精心备课
上课是一门艺术,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点,如能在课前充分备好将讲授的内容做成新颖别致、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配以适当的解说、导言等,定能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殿堂。因此,课前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反复熟悉教材,把握好要点、难点;二是必须写出每节课的文字教案,对课题的布局、调配等设计出最佳方案;三是须精心设计、制作好电子教案(包括电子材料、课件、学生作业展示样品等)。
二、合理安排课时
为了解决硬件资源不足,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资源,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较为均等的上机训练机会,必须合理安排课时。一是可将每班学生分为两组,采取轮流上机形式;二是可把开学初1-2周安排为理论培训和上机常规培训,后均为上机训练。
三、统筹兼顾,合理划分教材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由于受课时的局限,不可能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按部就班进行授课。这就要求对所使用的教材的章节安排必须与实际的课时结合起来,统筹合理的划分好教材。如初一年级清华版的第四模块Word的教学,课本总共安排了16节课时的教学,显然,根据实际情况,不可能安排这么多的课时,可将其缩减为6至8节课时,并处理好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统筹兼顾,又不面面俱到。
四、合理构建好每一堂上机课
上机课是信息技术课的主打课,理论的东西都是为上机实践服务的,那么一堂上机课应如何开展呢?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各种培训中都没有很好探讨这个问题,各校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套方案,我暂且把它称为15-30模式。何为15-30模式呢?就是在一堂45分钟课内,前15分钟属于教师通过演示课件、示范操作和理论讲解,将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主要操作步骤、技巧、要点及要求通过课件或电子教案利用屏幕广播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操作规程示范,使学生把握要点、重点,对主要的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后30分钟为学生进行操作的时间和教师进行督促、辅导的时间。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撑握该课时需要撑握的主要操作要点、重点,对主要的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五、每学期组织好一次活动
信息技术课是为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的一门新课,由于目前中小学尚未把该课列为考试科目,给该课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许多学生甚至把计算机课和游戏室、网吧等同起来,上机的目的不是为增长信息技术知识,而是来玩一通游戏。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如不利用一些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注意的焦点,就会使该课的教学陷入误区。因此,只有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他们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和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乐此不疲。在初一年级上学期,举行一次汉字录入比赛,检验学生键盘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基本操作能力,通过评选录入手的活动,激发更多的学生重视基本操作能力的自我训练。初一下学期期末,举办一次Word制作板报比赛,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板报制作,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起学生们的学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初二年级,则适合举办一次幻灯片制作比赛,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争避免教学呆板、单调、乏味。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叉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利用“画图”、“Photoshop”和“Flash”软件,使用Word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后交给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八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查找有关环保资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幻灯片。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实现了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还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
目前,各中小学都按新程标准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就硬件而言,多数学校均为一个微机室,仅有30来台微机,而现在每班班额较大,课时安排为每周一课时。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计算机资源,使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掌握较多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是我在从事信息技术课几年来的的几点感受,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指点,以进一步改进该课教学。
一、深钻教材,精心备课
上课是一门艺术,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点,如能在课前充分备好将讲授的内容做成新颖别致、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配以适当的解说、导言等,定能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殿堂。因此,课前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反复熟悉教材,把握好要点、难点;二是必须写出每节课的文字教案,对课题的布局、调配等设计出最佳方案;三是须精心设计、制作好电子教案(包括电子材料、课件、学生作业展示样品等)。
二、合理安排课时
为了解决硬件资源不足,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资源,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较为均等的上机训练机会,必须合理安排课时。一是可将每班学生分为两组,采取轮流上机形式;二是可把开学初1-2周安排为理论培训和上机常规培训,后均为上机训练。
三、统筹兼顾,合理划分教材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由于受课时的局限,不可能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按部就班进行授课。这就要求对所使用的教材的章节安排必须与实际的课时结合起来,统筹合理的划分好教材。如初一年级清华版的第四模块Word的教学,课本总共安排了16节课时的教学,显然,根据实际情况,不可能安排这么多的课时,可将其缩减为6至8节课时,并处理好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统筹兼顾,又不面面俱到。
四、合理构建好每一堂上机课
上机课是信息技术课的主打课,理论的东西都是为上机实践服务的,那么一堂上机课应如何开展呢?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各种培训中都没有很好探讨这个问题,各校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套方案,我暂且把它称为15-30模式。何为15-30模式呢?就是在一堂45分钟课内,前15分钟属于教师通过演示课件、示范操作和理论讲解,将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主要操作步骤、技巧、要点及要求通过课件或电子教案利用屏幕广播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操作规程示范,使学生把握要点、重点,对主要的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后30分钟为学生进行操作的时间和教师进行督促、辅导的时间。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撑握该课时需要撑握的主要操作要点、重点,对主要的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五、每学期组织好一次活动
信息技术课是为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的一门新课,由于目前中小学尚未把该课列为考试科目,给该课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许多学生甚至把计算机课和游戏室、网吧等同起来,上机的目的不是为增长信息技术知识,而是来玩一通游戏。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如不利用一些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注意的焦点,就会使该课的教学陷入误区。因此,只有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他们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和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乐此不疲。在初一年级上学期,举行一次汉字录入比赛,检验学生键盘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基本操作能力,通过评选录入手的活动,激发更多的学生重视基本操作能力的自我训练。初一下学期期末,举办一次Word制作板报比赛,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板报制作,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起学生们的学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初二年级,则适合举办一次幻灯片制作比赛,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争避免教学呆板、单调、乏味。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叉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利用“画图”、“Photoshop”和“Flash”软件,使用Word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后交给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八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查找有关环保资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幻灯片。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实现了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还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