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 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作为引路人我们要能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可能犯的错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错误讲清楚,也要学会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改掉某方面的陋习并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找准错误,对症下药
当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过程中,计算“要购買自己喜欢的食品需要多少钱”时,有个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计算结果:3.6 0.9 = 3.15(元). 教师没有立刻作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出观点者为正方,反对者为反方. )
反方:我不同意,因为你没有进位.
正方:我先算小数部分,6 9 = 15,再算整数部分,3 0 = 3.
(噢!原来是计算方法出现了差错,没有把整数加法的方法迁移过来. )
反方(沉思一会儿):6和9表示的是“角”,相加之后是1元5角,所以应该向前一位进“1”,和整数部分的3元合在一起也就是4.5元.
正方(不好意思):噢!我弄错了!
这时,教师适时“介入”,让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方法,从而引导他们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也要对齐数位,哪一位相加满十也要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 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试想,学生由于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让“错误”成为新的教学起点.
二、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错误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它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它其中总会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如解决问题“柳树有45棵,比梨树的3倍多6棵,梨树有多少棵?”对于这类题,学生经常搞不清,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 3x 6 = 45;② 3 × 45 - 6;③ (45 6) ÷ 3;④ (45 - 6) ÷ 3;⑤ 45 ÷ 3 - 6;⑥ 45 × 3 6 ……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 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或问题,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
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只要巧妙的将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 像上面例子这样的“将错就错”,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验证、归纳、分析、整理,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三、设置“陷阱”,错中反思
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师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 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 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 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 学生走进了“陷阱”,在错误中反思,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
当在学习中反复出错时,学生便会自己意识到“此路不通”,而后便会改变思维方法,柳暗花明. 因此,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幽默调控,提高兴趣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的每个风趣幽默的话语,精妙而诙谐的比喻和联想都会使学生惊奇、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因时、因事制宜,充分发掘教具、实物、知识本身或某些生活情节蕴藏的魅力,让学生去领会数学内容的真谛,激励学生去探索发现.
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如遇到“学校离家有多远?”学生在列出算式后,单位就写“远”,经常强调,他们还是错. 于是,我就换了一种方式,将这些写错的同学叫到面前,一一笑着问:“××,你有多高?”“我153厘米. ”“不,你应该说你有153高. ”又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12岁. ”“不,你今年12大. ”再问:“××,你多重?”“我72斤. ”“好像是72重吧. ”……
他们听后,一个个都笑着低下了头,很快更正了错误,以后再没出现类似的错误.
兴趣是教学的动力.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 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教学中,教师如能多形式、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容易成功.
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 ”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最终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找准错误,对症下药
当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过程中,计算“要购買自己喜欢的食品需要多少钱”时,有个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计算结果:3.6 0.9 = 3.15(元). 教师没有立刻作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出观点者为正方,反对者为反方. )
反方:我不同意,因为你没有进位.
正方:我先算小数部分,6 9 = 15,再算整数部分,3 0 = 3.
(噢!原来是计算方法出现了差错,没有把整数加法的方法迁移过来. )
反方(沉思一会儿):6和9表示的是“角”,相加之后是1元5角,所以应该向前一位进“1”,和整数部分的3元合在一起也就是4.5元.
正方(不好意思):噢!我弄错了!
这时,教师适时“介入”,让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方法,从而引导他们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也要对齐数位,哪一位相加满十也要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 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试想,学生由于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让“错误”成为新的教学起点.
二、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错误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它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它其中总会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如解决问题“柳树有45棵,比梨树的3倍多6棵,梨树有多少棵?”对于这类题,学生经常搞不清,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 3x 6 = 45;② 3 × 45 - 6;③ (45 6) ÷ 3;④ (45 - 6) ÷ 3;⑤ 45 ÷ 3 - 6;⑥ 45 × 3 6 ……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 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或问题,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
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只要巧妙的将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 像上面例子这样的“将错就错”,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验证、归纳、分析、整理,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三、设置“陷阱”,错中反思
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师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 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 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 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 学生走进了“陷阱”,在错误中反思,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
当在学习中反复出错时,学生便会自己意识到“此路不通”,而后便会改变思维方法,柳暗花明. 因此,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幽默调控,提高兴趣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的每个风趣幽默的话语,精妙而诙谐的比喻和联想都会使学生惊奇、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因时、因事制宜,充分发掘教具、实物、知识本身或某些生活情节蕴藏的魅力,让学生去领会数学内容的真谛,激励学生去探索发现.
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如遇到“学校离家有多远?”学生在列出算式后,单位就写“远”,经常强调,他们还是错. 于是,我就换了一种方式,将这些写错的同学叫到面前,一一笑着问:“××,你有多高?”“我153厘米. ”“不,你应该说你有153高. ”又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12岁. ”“不,你今年12大. ”再问:“××,你多重?”“我72斤. ”“好像是72重吧. ”……
他们听后,一个个都笑着低下了头,很快更正了错误,以后再没出现类似的错误.
兴趣是教学的动力.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 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教学中,教师如能多形式、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容易成功.
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 ”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最终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