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三品安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_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这粗细均匀、红褐发乌的细梗,隐约还泛着一抹油光,确实很陈旧的样子,这就是陈年的安枝,我以虔诚的心来品饮它……
  喝过三泡不同年份的安茶,仿佛穿越时空,会见了三个不同境界的人物。
  
  安茶:曾经的必备神药
  
  说到安徽祁门,喝茶的人都知道那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的产地,然而鲜有人知,这里还是安徽黑茶——六安茶的故乡。
  对于六安茶,人们也了解得较少。六安茶,民间俗称“软枝茶”,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半发酵的紧压茶,经陈放后转化成黑茶。大概产生于明代,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5年)编撰的《祁闾志》中,就有“软枝茶”的记载,其主要产区在祁门南乡芦溪、溶口一带。民国21年祁门南乡有“安茶”号达47家,最享盛名的属“孙义顺”安茶。
  在祁红出现之前,六安茶就已内销两广,外销东南亚诸国。因为其独特的清热止血、解毒消肿、解渴生津、杀菌消瘴之功效,人们认为饮之可以辟邪安神,养生益寿。据说,20世纪初期,岭南一带曾瘟疫流行,而一位戴姓名医用安茶作药引,治好了不少病人。六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从此不胫而走,以致于被人们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南洋的水手船工把它作为随身必备的神药,他们的家人也常以之供奉神灵,祈佑远行的亲人平安回来,因此六安茶又被直接称作“安茶”。
  与一般茶叶不同,安茶刚制成时不直接饮用,还需陈化,储存数月,甚至两三年。我国民间一直有收藏陈茶做药的风俗,安茶尤其以陈为贵。它陈而不霉,陈而不烂,越陈味越醇。陈年安茶火气褪尽,茶性温和,味涩生津,祛邪避暑,非常适合东南亚热带居民饮用。岭南中医诊方常用此茶作引,在广东和东南亚地区被尊为圣茶。安茶自然不能包治百病,但适合热带潮湿地区人们饮用,却有科学根据。当年两广、东南亚一带,有条件的人家,几乎都备有安茶,且越陈越受欢迎。
  
  陈年安枝:甘爽陈韵
  
  我有幸喝到的陈年安茶,就是来自新加坡茶友的分享。因为东南亚各国一直有饮用安茶的习俗,所以在新加坡的老字号茶庄,还可以看到陈年安茶的身影。甚至精选安茶时挑出来的安茶嫩枝梗,也被保存下来供低收入的人们饮用入药。茶友寄来的老安茶不知被我珍藏到哪一个存茶的纸箱。只找到这包陈年安枝,印象中风味功用与安茶基本相同。尽管安枝当年本是安茶的低价代用品,但是时间让它今天也变得珍贵起来。况且这些天有时常反胃吐酸水的毛病,不知这陈年安枝是否灵验。所以今天品它的心也更加虔诚起来。
  眼前这粗细均匀、红褐发乌的细梗,隐约还泛着一抹油光,确实很陈旧的样子。卖它的那家茶店老板娘也说不出它的确切年纪,说是十几年前她嫁来的时候就有了。所以朋友标记为不知年。闻起来几乎没有味道,既没有茶香,也没有陈霉味。一般人看不出来它是可以泡来喝的茶饮。取7克,投入200毫升的紫砂壶。沸水洗一遍。安枝如同沉睡初醒般,一股类似人参的药香悠悠升起,对茶汤的期待变得越发迫切。第二遍洗茶水到底没舍得全倒掉,被这红浓透亮的汤色引诱得留了一杯。喝一口,平和的参味,微苦,有沉香味。赶紧再泡第三水。杯中的汤色真是红得诱人。独品的好处是可以豪饮,双杯下肚,一股暖流淌过,从咽喉到胃里,仿佛熨平了一般。四水已经完全喝不到微苦,茶汤变得甜爽,依然是药香,变得愈发含蓄而纯净,后背也开始发热起来。虽然是茶梗,六安茶的西瓜皮味和甘爽陈韵表现无余。和从前品过的老安茶比,似乎味更甜汤水却略粗。一泡茶下去,泛酸水的毛病真的没有再犯。
  
  2000年安茶:余味有甜,甜中含香,香里生韵
  
  喝得来劲,就想再品品自己收藏的不同年份的六安篮仔茶,看看转化得如何了。取来人字梯,把高高珍藏在书柜顶层的各年份安茶搬了下来合影存照,再一一品之。先品的是2000年的安茶。
  拈去固定箬叶的小竹针,小心揭开已经又干又脆、颜色变得灰白的箬叶,紧压在篮中的茶条索壮实匀齐,色泽黑褐油润,茶香混合着箬叶香味,使人感受到温厚质朴的气息。按照安茶给我的印象,摆了一个古朴怀旧的茶席,坐在这样的席间,心与安茶的距离更近了。虽然没有邀请客人,可是每一水都泡得很用心。与同年份的茶相比,汤色有六堡茶的红浓,却比六堡茶透彻;滋味有普洱熟茶的醇厚,又比普洱熟茶甘爽。余味有甜,甜中含香,香里生韵,一抹幽凉从舌尖蔓延到喉底,真是舒坦。我想,即使是心浮气躁的人喝了,也一定可以变得心平气和起来。难怪说它是去火安神的良药,与其它茶类相比,确实有着独特的风味。
  
  2005年“孙义顺”安茶:香高如乌龙,霸气如生普
  
  接着品的是2005年老字号“孙义顺”安茶。买回来时试过一次,记得是像绿茶的感觉,不知道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启篮开泡。到底是年份还浅,干茶香夹着箬叶香,依然清新。干茶黑褐但还泛着一抹深绿。汤色是厚重的金黄,香气高如乌龙茶。滋味微苦,收敛性强,回甘快,有着普洱生茶的霸道。轻微的烟熏味,令我想起安化天尖,它们有着类似的地方。六水以后,还是出现了清凉的感觉,还有西瓜皮的清甜,到底还是安茶。
  喝过三泡不同年份的安茶。仿佛穿越时空,会见了三个不同境界的人物。老安枝像一个隐居古寺的老僧,在枯槁的形容之下有着一颗普渡众生的慈悲心,在不动声色中解脱人的痛苦,安抚人的灵魂;陈安茶像一个颇有功力的老中医,多年的积淀让他因自信而稍有几分张扬,尽情展示了自己的修为后,使你在对他的虔诚信服中脱离烦恼;那泡2005年的安茶则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着淳朴善良的心肠和耿直率真的个性。不管是哪种境界,安茶都如扶危救困的义士,在人们需要的时候鞠躬尽瘁,保人平安。
  我喜欢安茶,更钦佩安茶的境界。
其他文献
自从结了茶缘,就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时候,单纯、敏感、好奇。  时间久了,仿佛在生命里另有一个王国。每每被生活磨得累了、倦了、委屈了,就翻出陶制的小茶炉来,暖暖地煮一壶普洱,滚烫地入口。当那熟悉醇厚的滋味散入四肢百骸,一颗疲惫的心像是被熨贴过似的。这茶,就像是小说《飘》中常常被郝思嘉握在手里的那一把塔拉的红泥土,那是能带给人力量、带给人慰藉的。  我出生在边疆小城乌鲁木齐。新疆是不产茶的,家乡只有一
期刊
最近,海峡两岸都在流行品饮“高山茶”。凡台湾茶似乎必注明“高山茶”之字样。买高山茶叶做礼物送亲友成为体面的珍品,茶行招牌几乎都是以高山茶做号召,台湾高山茶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好像送礼不送高山茶,喝茶不喝高山茶,卖茶不卖高山茶,就已经落伍了。  台湾地道生产的“台湾高山茶”,每年大约3000吨左右,而每年以“台湾高山茶”名称销售的数量,高达23000吨以上,台湾人平均一年消费高山茶约1公斤。由此推
期刊
春暖时节,植被都冒出嫩绿的新芽在阳光里微笑,满眼的绿意盎然叫人期待今年的新茶可是对于好茶者而言,这个时节却叫人有点“难受”,只好靠着老茶一解茶瘾,趁着天晴日暖,便和同事一道找茶去,谁想在街口转角倒真寻到了两道滋味醇正的老茶。  年轻的小萧有点羞赧,虽然经营茶的时间不长,但自小与父亲一同种茶、制茶,聊起茶来倒是满满的自信,见我们也是好茶之人,便请我们喝了两泡自己珍藏的老茶。    20年的闽南乌龙茶
期刊
土耳其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把茶称之为“国饮”,但饮茶风盛行。据称该国每个家庭每年要消费8公斤的茶叶,基本为红茶。男女老少都喝红茶。土耳其茶市上的红茶有当地产的,也有进口的,其中著名的英国黄牌红茶据说也是用当地茶叶加工的,而我则更喜欢饮用土耳其本国的一种叫dogadan的品牌,滋味浓厚,口感甘醇,加了方糖更是消弭微涩得恰到好处。请教了土耳其的同事,才知道这个dogadan有“绿色自然”的含意,我音译“
期刊
这是一部悲欣交集的历史文化小说  它讲述了一代儒商情与义的冲突、个人与家族的情仇  讲述了武夷山与晋商、徽商、广东十三行横跨中国的相遇  讲述了鸦片战争前温和东方与激进西方的强烈碰撞  它再现了一段辉煌的商业传奇    细读此书,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作者刘林风把她所有的人生情结、万千恩怨,都归纳在这杯清茶里了。这就是《清茗》的要义所在。  人生如一杯清茶,何等清高的暗喻!《清茗》不仅塑造了小说中的茶
期刊
3月13日,我们来到了武夷山桐木关,这一天是桐木正山小种红茶协会成立的日子。正如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陈泽财所说的。“这是一个里程碑,是一件大事”。  在此之前的两年时间里,金骏眉作为正山小种红茶里一种新工艺的品种茶,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特别的热潮。在北京、上海等主要茶叶消费城市,桐木村里大厂生产的金骏眉1斤可以卖到1万多元,且价格持续走高,市场的火爆让不少桐木的茶厂卖到断货。  在销售一片红火的背后,
期刊
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由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获得。豪森因为发现导致子宫颈癌的病毒而获得这项殊荣。豪森教授在研究中,证实了几乎所有的子宫颈癌,都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豪森的成果为此后制药公司开发子宫颈癌疫苗奠定了基础,使子宫颈癌成为人类可以预防和根除的第一种恶性肿瘤。豪森的研究说明癌症并不全是来自DNA基因遗传,怎样能有效预防来自病毒的感染,是防癌医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5000年来,茶
期刊
林姐是“隐樵山房”的忠实粉丝。5年前,林姐在一家专业瓷器店的偏僻角落里相中了一只莹白玉结晶葵口杯,店中老板原本不愿转让,他说有意把杯子摆放在不起眼的地方,留着自赏自用,没想到还是遇到一个执拗的“伯乐”,经不住林姐的恳求,瓷器店老板忍痛割爱了。这是林姐生平拥有的第一件“隐樵山房”的瓷器作品。  “隐樵山房”是开设在台湾的一间陶艺工作室,它的主人李祐任先生是当地颇负盛名的壶艺大师,他的部分作品还被收入
期刊
周野的“纳珍阁”里有茶桌、紫砂壶、古家具、寿山石、字画,只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兴趣的人都能在“纳珍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闲情逸致,最关键的是这里还有任人随意品尝的佳茗,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文人墨客和茶友们聚会的据点。  来了兴致,随时都可以在那里喝茶写字画画,耗上一天的时光都不嫌多。墙上挂满了精心收藏的名家字画,两排柜子摆满精品寿山石,供茶余画后赏析一番,花草间还摆了一架古筝,茶意浓时,便弹奏一
期刊
历数中国六大茶类,唯独没有花茶。然而对于很多爱茶者来说,却正是源自花茶的缕缕清香吸引着他们走入了中国茶那五彩斑斓的世界。    一首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中唱道:“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国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在众多的香花中,茉莉花是以清香纯洁闻名遐尔的,而由它窨制成的“茉莉花茶”则在所有花茶中一直遥遥领先,特别是产于福州的茉莉花茶更是以其压倒众多香花的鲜灵香气,而成为茉莉花茶中的翘楚。  祖籍福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