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关于其中的“到”与“归”的解释,从译文、字义、写作的角度、写作的背景这几个方面做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咏梅理解春到春归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26
1961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一首著名的词,这就是《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有这样的题记:“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原来这首词的创作是因为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读陆游的咏梅词不难发现,陆游笔下的梅很寂寞,很苦,是一个落魄的士人形象。而毛泽东笔下的梅就没有了这种寂寞和苦了,他笔下的梅尽管还同样与世无争,但它坚忍顽强,豁达向上,充满了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已完全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形象,难怪毛泽东说“反其意而用之”。这首词与毛泽东别的作品有同样的风格,优美、大气、乐观,是古今咏梅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但人们在读这个作品时,对开头两句的含意有不同的理解。“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个“春归”,一个“春到”,尽管讲的都是春,但一个归,一个到,词义正好相反,该如何理解这两个相反的词呢?
一、从公木的译文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毛泽东的这首词,著名诗人公木有过一个翻译: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
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公木的翻译是“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显然,“送春归”,公木翻译成“送走了春天”,“归”就是“走”的意思。“迎春到”,公木翻译成“把春光迎来”,可见“到”就是“来”的意思。
二、从字义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但如果查《现代汉语字典》的话,就会发现,公木的翻译是会让人起疑的。因为“归”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①返回;②还给; ③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④由(谁负责);⑤属于(谁所有);⑥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⑦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从《现代汉语词典》对“归”的解释来看,“归”并没有“走”的意思,倒是“到”有“来”的含义,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到”的第一个释义就是“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既然《现代汉语词典》对“归”的解释中并没有“走”的意思,那么诗人公木为什么把“归”字解释为“走”呢?
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把“归”字理解为“走”是有道理的。在中国古代,人们一般都认为一年的四季是按期来到大地的。一年四季,在它该来时它就得来,在它该离开时就得离开。因此,人们一般都这样认为,春天过去了,就是春天又回到它原来呆的地方去了。关于这一点,很多古代的诗词作品可以证明。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里的“归”字的含义就是“返回,回到本处”的意思。可见,公木把“归”理解为“走”是有依据的,尽管《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这个意义。毛泽东是按传统的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来作这首词的,而公木也准确地理解了毛泽东。
四、从写作的背景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要准确地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还应该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以更准确地理解它。
这首词创作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怎么办?毛泽东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这种形势严峻的时刻,他同样镇定自若,内心充满乐观,而这首词正是他乐观的表现。原来,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春天的来去,歌颂梅具有坚韧、顽强而又谦逊的品格,但在这一层含义的后面,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即形势尽管严峻,但一切又都将会烟消云散,胜利终归属于中国人民,“飞雪迎春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定会到来,春天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词人对形势发展的信心。这里的“春归”“春到”实际上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我们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归”与“到”,对“归”之为“走”,“到”之为“来”就很清楚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归”的确是“走”的意思,“到”的确是“来”的意思。这也告诉我们,在理解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字词意义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来理解,而不能仅仅拘泥于从某一个方面来理解,只有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才能真正地把握它。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咏梅理解春到春归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26
1961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一首著名的词,这就是《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有这样的题记:“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原来这首词的创作是因为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读陆游的咏梅词不难发现,陆游笔下的梅很寂寞,很苦,是一个落魄的士人形象。而毛泽东笔下的梅就没有了这种寂寞和苦了,他笔下的梅尽管还同样与世无争,但它坚忍顽强,豁达向上,充满了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已完全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形象,难怪毛泽东说“反其意而用之”。这首词与毛泽东别的作品有同样的风格,优美、大气、乐观,是古今咏梅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但人们在读这个作品时,对开头两句的含意有不同的理解。“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个“春归”,一个“春到”,尽管讲的都是春,但一个归,一个到,词义正好相反,该如何理解这两个相反的词呢?
一、从公木的译文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毛泽东的这首词,著名诗人公木有过一个翻译: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
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公木的翻译是“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显然,“送春归”,公木翻译成“送走了春天”,“归”就是“走”的意思。“迎春到”,公木翻译成“把春光迎来”,可见“到”就是“来”的意思。
二、从字义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但如果查《现代汉语字典》的话,就会发现,公木的翻译是会让人起疑的。因为“归”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①返回;②还给; ③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④由(谁负责);⑤属于(谁所有);⑥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⑦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从《现代汉语词典》对“归”的解释来看,“归”并没有“走”的意思,倒是“到”有“来”的含义,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到”的第一个释义就是“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既然《现代汉语词典》对“归”的解释中并没有“走”的意思,那么诗人公木为什么把“归”字解释为“走”呢?
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把“归”字理解为“走”是有道理的。在中国古代,人们一般都认为一年的四季是按期来到大地的。一年四季,在它该来时它就得来,在它该离开时就得离开。因此,人们一般都这样认为,春天过去了,就是春天又回到它原来呆的地方去了。关于这一点,很多古代的诗词作品可以证明。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里的“归”字的含义就是“返回,回到本处”的意思。可见,公木把“归”理解为“走”是有依据的,尽管《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这个意义。毛泽东是按传统的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来作这首词的,而公木也准确地理解了毛泽东。
四、从写作的背景来看这两个词的意义
要准确地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还应该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以更准确地理解它。
这首词创作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怎么办?毛泽东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这种形势严峻的时刻,他同样镇定自若,内心充满乐观,而这首词正是他乐观的表现。原来,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春天的来去,歌颂梅具有坚韧、顽强而又谦逊的品格,但在这一层含义的后面,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即形势尽管严峻,但一切又都将会烟消云散,胜利终归属于中国人民,“飞雪迎春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定会到来,春天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词人对形势发展的信心。这里的“春归”“春到”实际上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我们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归”与“到”,对“归”之为“走”,“到”之为“来”就很清楚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归”的确是“走”的意思,“到”的确是“来”的意思。这也告诉我们,在理解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字词意义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来理解,而不能仅仅拘泥于从某一个方面来理解,只有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才能真正地把握它。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