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掌握衡阳地区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状况,进一步加强人民币供应管理,近期,人行衡阳市中支行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当面问询等方式,对辖区内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状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分别在衡阳市区、有库支行的衡山县、无库支行的常宁市、无人行支行的衡南县开展,共调查金融机构营业网点30个、企事业单位50个、个体商贩120家、城乡居民300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此次调查问卷发放范围广,代表性强。从区域分布来看,涉及范围有市区1个主要大型农贸市场、1个旅游景区、1个居民区和1个繁华商业区;从行业属性来看,涉及行业有运输业、酒店业、餐饮业、医药零售业;从调查对象的职业来看,个体经营者占56%,退休人员占5%,单位出纳人员占10%,家庭主妇占15%,机关干部占5%,学生及其他占9%。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辖区人民币流通中50元券以上的大面额人民币充裕,票面整洁度较高;20元券以下小面额票币流通渠道较窄,小面额人民币需求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硬币流通不够顺畅和社会认知度低;残损人民币兑换存在推诿现象;小面额人民币流通整洁度呈衡阳市区、有库支行县市、无库支行县市的方式逐步递减等特点。
一、小面额人民币流通主要特点
(一)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偏低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明显低于大面额人民币,市场流通中5元以上面额人民币完整券占比都在70%以上,占比最高的是100元券,达到了85.27%;而1元以下面额人民币残损券占比相对较高,最高的达到了67.94%,这种现象在集贸市场和小商贩群体中更为严重。
(二)小面额人民币兑换渠道不畅
在关于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经历的调查中,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小面额人民币兑换难,需要多次或者找熟人才能在银行兑换到,22%的被调查者表示平时主要是找公交公司或周围的人进行兑换,只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能较为顺利地在银行换到小面额人民币。在关于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的渠道意愿调查中,当询问被调查者若对1 元、5 角、1 角有大量需求时愿意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兑换时,21%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去银行兑换,45%的被调查者靠平时收集,33%的被调查者采取个人私下兑换,1%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和专门做换钱生意的人兑换。
(三)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差异较大
调查发现:流通中人民币小面额整洁度按衡阳市区、有库支行县市、无库支行县市的排序呈递减趋势,其中,衡阳市区高出有库支行6.8个百分点,有库支行县市高出无库支行县市9.7个百分点。农村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明显低于城市。在对城乡居民手持现金质量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村流通小面额人民币残损率达到了19.7%,高出城市12.1个百分点。集贸市场、零售业使用的小面额人民币残损率相对偏高,其中集贸市场残损券占比高出批发市场、超市17个百分点,零售业使用的小面额人民币残损券占比高出批发行业12个百分点。
(四)社会公众对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意识不强
从对居民、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情况来看,知道不宜流通人民币票币的占58%,不知道的占42%;手中有了不宜流通票币时,继续使用的占75%,主动到银行兑换或存到银行的占25%;关于是否在意票币整洁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意的占77%,不在意的占23%。
(五)小面额1元及以下券别残损人民币回笼较难
从调查中发现,对收到的1 元、5 角和1 角残损纸币的处理方式时,仅23%的人选择会存入银行或兑换,55%的人选择通过多种途径花出去,13%的人表示会丢掉,9%的人表示通过捐款处理。
(六)小面额人民币需求季节性波动明显
在对于小面额人民币需求的季节性调查中,75.3%的被调查者认为小面额人民币需求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需求量最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
(七)辅币硬币化工作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硬币沉淀比例大,流通不畅;二是主观上抵触硬币,接受度低;三是硬币流通环境欠佳,拒收硬币现象严重;四是辅币硬币化工程社会认知度低,在关于辅币硬币化社会认知度调查中,仅4%知道,96%一无所知。在关于硬币使用经历的调查中,仅6%的被调查者顺利使用过硬币,54.5%的被调查者没有使用过,39.5%的被调查者在使用硬币过程中遭遇被拒收。
二、影响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主要因素
(一)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制约了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治理效率
198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暂行”了二十多年,未及时修订,难以对企事业单位的现金结算进行有效监管。当前基层央行管理人民币流通、提高人民币整洁度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合当前人民币流通管理的形势,影响了法律的尊严和威慑力,制约了提高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效果。
(二)人民币流通的社会效益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影响了提高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质量
提高市场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净化人民币流通环境,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对商业银行而言,经济效益不明显,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也就不高,资金投入少,现金清分、整点的器械更新缓慢。具体表现在普遍存在“三怕:一怕麻烦,挑剔不宜流通人民币意识不强,没做到严格按照标准对回笼券进行挑剔;二怕担责任,部分出纳人员业务不熟,对残损人民币兑换标准掌握不准;三怕影响效益,因为收兑残币,需要聚零成整,占压库存,影响商业银行效益。
(三)小面额人民币超期服役,影响了提升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渠道
一是公众日常生活用品大都是小面额货币的现金交易,小面额货币流通率高,加剧了小面额人民币的破损程度。二是小面额货币回笼渠道不畅,回笼率低。小面额货币面额低,公众到金融机构交存小面额货币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整点小面额票币费时费力,金融机构对回笼小面额票币的积极性不高,采取零钞整点收费方式阻碍小面额票币的回笼。三是由于流通中人民币券别杂、版本多,造成回收残损币单个券别不足捆(包),延迟了残损券的回笼。四是小面额纸币体外循环严重。医院、超市、公交等零钞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不愿将营业中收回的零币交存银行,以备紧缺时使用。 (四)硬币流通受阻,影响了提升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有效措施
因硬币具有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近几年来,总行加大了小面额硬币化的推广进程。但由于硬币不方便携带等原因,对于使用硬币,老百姓不太习惯,对硬币流通有抵触情绪。硬币不仅发行难,而且流通受阻、大量沉淀,造成小面额纸币“超期服役”,残损券充斥市场。
三、提升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解决人民币流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商业银行吸收客户存款,是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的存款契约关系。商业银行拒绝零钞存款,不能视同银行拒绝接受客户以小面额货币偿还债务,人民银行无法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增加对商业银行拒收小面额货币存款的处罚条款,以利于小面额旧钞的回笼。
(二)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商业银行投放回笼小面额票币的积极性
人民币小面额票券整洁度差,主要是由于投放回笼小面额钞票,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效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故意怠工”是一种市场选择。因此,有必要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两种手段,双管齐下,解决问题。行政手段方面,建议人民银行各级行每年制定小面额货币新币投放和旧币回笼计划,各分支行对各家商业银行制定计划,并定期检查其小面额货币的库存情况,保证投放于商业银行的小面额新钞真正进入市场,加快旧钞的回笼;市场管理方面,可以考虑通过适当地对商业银行的小面额残损币回笼业务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补偿,促进商业银行增加小面额残损币的回笼,使小票能够投得下去,也能回得上来。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与纸币相比较,硬币的使用寿命要长得多,全面实现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必然会大大节约印制成本,有效提高小面额货币的整洁度。而且,从长远来看,通过硬币处理机具的研发,其流通效率也明显优于纸币。因此,央行应积极参与、指导,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硬币清分的难度,提高效率,降低商业银行硬币调运、处理的成本,调动商业银行投放回笼硬币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商业资本参与开发硬币自助交易机具,方便硬币的流通和使用;同时,引导消费者接受、使用硬币,营造良好的硬币流通环境,下大力气加快实现小面额货币全面硬币化。
(四)加强流通人民币监测工作,合理调节小面额人民币券别结构
一是加强对辖内人民币流通市场的监测预警工作。基层人民银行根据辖区人民币流通情况,做好小面额人民币年度发行计划,规定辖区各商业银行投放与回笼小面额人民币的任务,合理搭配人民币券别结构。二是引导商业银行执行好现金存取预约制度。引导商业银行编制好现金存取预约计划,合理考虑券别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对于小面额人民币供应不足的商业银行,实行强制券别搭配制度,强制搭配小面额人民币出库措施。三是建立小面额人民币供应长效机制。加强对小面额人民币社会化调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起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公交公司、大型商场超市、特约商户为主体的小面额人民币供求调剂网络,要求商业银行开立专柜办理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窗口,严厉惩戒拒收硬币的银行网点。
(五)推广非现金结算方式,减少人民币现金使用量
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作,逐步减少现金投放。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以满足供不同客户群使用的非现金结算产品,使客户能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结算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使用量。
(六) 加强小面额人民币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一是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加强对各金融机构人民币收付工作的监督检查。二是定期进行人民币整洁度调查,对支付现金整洁度不符合规定的银行机构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三是指导监督各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券别兑换、存取预约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辖区人民币流通中50元券以上的大面额人民币充裕,票面整洁度较高;20元券以下小面额票币流通渠道较窄,小面额人民币需求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硬币流通不够顺畅和社会认知度低;残损人民币兑换存在推诿现象;小面额人民币流通整洁度呈衡阳市区、有库支行县市、无库支行县市的方式逐步递减等特点。
一、小面额人民币流通主要特点
(一)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偏低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明显低于大面额人民币,市场流通中5元以上面额人民币完整券占比都在70%以上,占比最高的是100元券,达到了85.27%;而1元以下面额人民币残损券占比相对较高,最高的达到了67.94%,这种现象在集贸市场和小商贩群体中更为严重。
(二)小面额人民币兑换渠道不畅
在关于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经历的调查中,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小面额人民币兑换难,需要多次或者找熟人才能在银行兑换到,22%的被调查者表示平时主要是找公交公司或周围的人进行兑换,只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能较为顺利地在银行换到小面额人民币。在关于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的渠道意愿调查中,当询问被调查者若对1 元、5 角、1 角有大量需求时愿意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兑换时,21%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去银行兑换,45%的被调查者靠平时收集,33%的被调查者采取个人私下兑换,1%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和专门做换钱生意的人兑换。
(三)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差异较大
调查发现:流通中人民币小面额整洁度按衡阳市区、有库支行县市、无库支行县市的排序呈递减趋势,其中,衡阳市区高出有库支行6.8个百分点,有库支行县市高出无库支行县市9.7个百分点。农村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明显低于城市。在对城乡居民手持现金质量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村流通小面额人民币残损率达到了19.7%,高出城市12.1个百分点。集贸市场、零售业使用的小面额人民币残损率相对偏高,其中集贸市场残损券占比高出批发市场、超市17个百分点,零售业使用的小面额人民币残损券占比高出批发行业12个百分点。
(四)社会公众对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意识不强
从对居民、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情况来看,知道不宜流通人民币票币的占58%,不知道的占42%;手中有了不宜流通票币时,继续使用的占75%,主动到银行兑换或存到银行的占25%;关于是否在意票币整洁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意的占77%,不在意的占23%。
(五)小面额1元及以下券别残损人民币回笼较难
从调查中发现,对收到的1 元、5 角和1 角残损纸币的处理方式时,仅23%的人选择会存入银行或兑换,55%的人选择通过多种途径花出去,13%的人表示会丢掉,9%的人表示通过捐款处理。
(六)小面额人民币需求季节性波动明显
在对于小面额人民币需求的季节性调查中,75.3%的被调查者认为小面额人民币需求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需求量最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
(七)辅币硬币化工作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硬币沉淀比例大,流通不畅;二是主观上抵触硬币,接受度低;三是硬币流通环境欠佳,拒收硬币现象严重;四是辅币硬币化工程社会认知度低,在关于辅币硬币化社会认知度调查中,仅4%知道,96%一无所知。在关于硬币使用经历的调查中,仅6%的被调查者顺利使用过硬币,54.5%的被调查者没有使用过,39.5%的被调查者在使用硬币过程中遭遇被拒收。
二、影响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主要因素
(一)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制约了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治理效率
198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暂行”了二十多年,未及时修订,难以对企事业单位的现金结算进行有效监管。当前基层央行管理人民币流通、提高人民币整洁度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合当前人民币流通管理的形势,影响了法律的尊严和威慑力,制约了提高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效果。
(二)人民币流通的社会效益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影响了提高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质量
提高市场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净化人民币流通环境,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对商业银行而言,经济效益不明显,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也就不高,资金投入少,现金清分、整点的器械更新缓慢。具体表现在普遍存在“三怕:一怕麻烦,挑剔不宜流通人民币意识不强,没做到严格按照标准对回笼券进行挑剔;二怕担责任,部分出纳人员业务不熟,对残损人民币兑换标准掌握不准;三怕影响效益,因为收兑残币,需要聚零成整,占压库存,影响商业银行效益。
(三)小面额人民币超期服役,影响了提升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渠道
一是公众日常生活用品大都是小面额货币的现金交易,小面额货币流通率高,加剧了小面额人民币的破损程度。二是小面额货币回笼渠道不畅,回笼率低。小面额货币面额低,公众到金融机构交存小面额货币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整点小面额票币费时费力,金融机构对回笼小面额票币的积极性不高,采取零钞整点收费方式阻碍小面额票币的回笼。三是由于流通中人民币券别杂、版本多,造成回收残损币单个券别不足捆(包),延迟了残损券的回笼。四是小面额纸币体外循环严重。医院、超市、公交等零钞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不愿将营业中收回的零币交存银行,以备紧缺时使用。 (四)硬币流通受阻,影响了提升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有效措施
因硬币具有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近几年来,总行加大了小面额硬币化的推广进程。但由于硬币不方便携带等原因,对于使用硬币,老百姓不太习惯,对硬币流通有抵触情绪。硬币不仅发行难,而且流通受阻、大量沉淀,造成小面额纸币“超期服役”,残损券充斥市场。
三、提升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解决人民币流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商业银行吸收客户存款,是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的存款契约关系。商业银行拒绝零钞存款,不能视同银行拒绝接受客户以小面额货币偿还债务,人民银行无法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增加对商业银行拒收小面额货币存款的处罚条款,以利于小面额旧钞的回笼。
(二)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商业银行投放回笼小面额票币的积极性
人民币小面额票券整洁度差,主要是由于投放回笼小面额钞票,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效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故意怠工”是一种市场选择。因此,有必要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两种手段,双管齐下,解决问题。行政手段方面,建议人民银行各级行每年制定小面额货币新币投放和旧币回笼计划,各分支行对各家商业银行制定计划,并定期检查其小面额货币的库存情况,保证投放于商业银行的小面额新钞真正进入市场,加快旧钞的回笼;市场管理方面,可以考虑通过适当地对商业银行的小面额残损币回笼业务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补偿,促进商业银行增加小面额残损币的回笼,使小票能够投得下去,也能回得上来。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与纸币相比较,硬币的使用寿命要长得多,全面实现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必然会大大节约印制成本,有效提高小面额货币的整洁度。而且,从长远来看,通过硬币处理机具的研发,其流通效率也明显优于纸币。因此,央行应积极参与、指导,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硬币清分的难度,提高效率,降低商业银行硬币调运、处理的成本,调动商业银行投放回笼硬币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商业资本参与开发硬币自助交易机具,方便硬币的流通和使用;同时,引导消费者接受、使用硬币,营造良好的硬币流通环境,下大力气加快实现小面额货币全面硬币化。
(四)加强流通人民币监测工作,合理调节小面额人民币券别结构
一是加强对辖内人民币流通市场的监测预警工作。基层人民银行根据辖区人民币流通情况,做好小面额人民币年度发行计划,规定辖区各商业银行投放与回笼小面额人民币的任务,合理搭配人民币券别结构。二是引导商业银行执行好现金存取预约制度。引导商业银行编制好现金存取预约计划,合理考虑券别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对于小面额人民币供应不足的商业银行,实行强制券别搭配制度,强制搭配小面额人民币出库措施。三是建立小面额人民币供应长效机制。加强对小面额人民币社会化调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起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公交公司、大型商场超市、特约商户为主体的小面额人民币供求调剂网络,要求商业银行开立专柜办理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窗口,严厉惩戒拒收硬币的银行网点。
(五)推广非现金结算方式,减少人民币现金使用量
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作,逐步减少现金投放。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以满足供不同客户群使用的非现金结算产品,使客户能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结算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使用量。
(六) 加强小面额人民币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一是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加强对各金融机构人民币收付工作的监督检查。二是定期进行人民币整洁度调查,对支付现金整洁度不符合规定的银行机构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三是指导监督各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券别兑换、存取预约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