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工作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在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培养方面开辟了诸多途径,校企合作就是其中一种,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双方有机结合,在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双方通力合作的方式妥善处理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现有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体制,丰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内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甚至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导产业,这表明了旅游业必须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和得到适当的发展动力,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旅游业提供出口大量中高端知识型、创新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立时间短、发展历程较为单薄,相关人才培养方面机制、资源的不健全、不完善,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旅游业对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产业需求,而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以有效满足人才需求、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教学举措,对于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
(一)校企合作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以及成绩排名的影响下,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只是依赖于单一的成绩好坏,过分重视学生在校表现,忽略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频繁出现,人才供给一侧出现了问题,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另外高校受传统办学模式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导致定位不准确,学科结构布局不合理,广大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代社会,“学而优则仕”的陋习已被抛弃在时代的潮流之后,对于毕业生而言,能否适应社会、自给自足、满足自身需求,是否可以提高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成为衡量人才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个人工作能力高低也成为企业的首要考察。
旅游行业是一种综合性服务行业,社会实践性强,需要接触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群,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由于设置时间短,发展历程突变,很多高校对其不够重视,再加上本土旅游业仍在发展进步之中,未能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国情”的教材资源,大多数还是引进西方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导致知识体系、制度机制与我国旅游业发展不配套,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状况,也就不能输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总结真正的工作经验,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职业归属感和热爱感,利于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让高校精准定位专业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策略,能够准确跟踪岗位需求、社会需要,从而培养出符合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要求的人才资源,更加有利于增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摆脱“高分低能”的社会标签,为工作岗位源源不断的输出中高端人才,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校企合作为企业注入动力
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各方面体制机制、配套设施不健全,导致缺乏与职业对口的中高端人才,无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都成为了阻碍旅游业壮大的短板,导致许多企业规模小、利润低、发展风险大,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得企业直接与高校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定位向高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发展状况选择符合条件的高质量人才,另外还可以通过定点工作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的同时,考察学生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或者是运用企业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为企业服务付出的凝聚意识和团结意识。企业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直接招聘校园人才,可以降低人才招聘成本,提高人才利用率;最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在第三次科技成果的风雨中成长的,是与高科技接触最为广泛的人群,能够为旅游业等企业提供鲜活的生命力、创新的企业建议,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存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笔者认为校企合作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定位不準确。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充当桥梁,搭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由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定位的不准确,再加上社会资源的不足,对企业的调查不够详细透彻,很容易选择一些低水平、低待遇、低能力的空壳企业,不能发挥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是存粹的体力压榨和智力窃取,这种企业的选择会败坏学校名声、摧毁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不利于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
(二)监管体系不完善。由于校企合作出现时间短、应用领域狭窄,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对于办学质量和办学结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政府、社会机构对校企合作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管监督机制,不能及时处理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发问题,无法尽最大可能维护意外事故中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未形成健全的奖励机制,对于科学合理利用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标准。
(三)定向培养
校企合作属于一种定向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长期作用下,只能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是一种单一的、片面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综合知识、技能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校企合作普遍学费昂贵,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会造成经济负担。
三、时代发展状况下校企合作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层面
政府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虽然略有涉及,但对于具体旅游管理专业却没有详细的法律法规要求,政府应当制定维护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培养中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校园、企业、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依据,明确企业、学校所具有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通过薪资、奖励津贴等方式免除校企合作参与人员的后顾之忧,切实保证实现多方面共赢。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当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了解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借助大数据寻找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企业,邀请企业共同参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体系,面向企业,精准定位培养高科技、高素质、高能力人才。
(三)企业方面
企业要主动迎合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潮流,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寻找高校参与校企合作,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高校制定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升级进步状况,双管齐下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
四、结语
无论是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输送方面,还是旅游业就业岗位的提供、就业待遇条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都应注重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密切沟通,才能实现供给平衡,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作用,提高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完善教学资源,解决高校广大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差的实际问题,也为诸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鲜活的人才资源,多方面实现“共赢”的目标,推动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秩序正常运转。(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甚至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导产业,这表明了旅游业必须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和得到适当的发展动力,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旅游业提供出口大量中高端知识型、创新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立时间短、发展历程较为单薄,相关人才培养方面机制、资源的不健全、不完善,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旅游业对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产业需求,而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以有效满足人才需求、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教学举措,对于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
(一)校企合作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以及成绩排名的影响下,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只是依赖于单一的成绩好坏,过分重视学生在校表现,忽略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频繁出现,人才供给一侧出现了问题,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另外高校受传统办学模式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导致定位不准确,学科结构布局不合理,广大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代社会,“学而优则仕”的陋习已被抛弃在时代的潮流之后,对于毕业生而言,能否适应社会、自给自足、满足自身需求,是否可以提高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成为衡量人才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个人工作能力高低也成为企业的首要考察。
旅游行业是一种综合性服务行业,社会实践性强,需要接触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群,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由于设置时间短,发展历程突变,很多高校对其不够重视,再加上本土旅游业仍在发展进步之中,未能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国情”的教材资源,大多数还是引进西方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导致知识体系、制度机制与我国旅游业发展不配套,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状况,也就不能输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总结真正的工作经验,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职业归属感和热爱感,利于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让高校精准定位专业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策略,能够准确跟踪岗位需求、社会需要,从而培养出符合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要求的人才资源,更加有利于增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摆脱“高分低能”的社会标签,为工作岗位源源不断的输出中高端人才,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校企合作为企业注入动力
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各方面体制机制、配套设施不健全,导致缺乏与职业对口的中高端人才,无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都成为了阻碍旅游业壮大的短板,导致许多企业规模小、利润低、发展风险大,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得企业直接与高校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定位向高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发展状况选择符合条件的高质量人才,另外还可以通过定点工作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的同时,考察学生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或者是运用企业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为企业服务付出的凝聚意识和团结意识。企业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直接招聘校园人才,可以降低人才招聘成本,提高人才利用率;最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在第三次科技成果的风雨中成长的,是与高科技接触最为广泛的人群,能够为旅游业等企业提供鲜活的生命力、创新的企业建议,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存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笔者认为校企合作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定位不準确。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充当桥梁,搭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由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定位的不准确,再加上社会资源的不足,对企业的调查不够详细透彻,很容易选择一些低水平、低待遇、低能力的空壳企业,不能发挥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是存粹的体力压榨和智力窃取,这种企业的选择会败坏学校名声、摧毁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不利于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
(二)监管体系不完善。由于校企合作出现时间短、应用领域狭窄,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对于办学质量和办学结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政府、社会机构对校企合作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管监督机制,不能及时处理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发问题,无法尽最大可能维护意外事故中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未形成健全的奖励机制,对于科学合理利用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标准。
(三)定向培养
校企合作属于一种定向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长期作用下,只能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是一种单一的、片面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综合知识、技能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校企合作普遍学费昂贵,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会造成经济负担。
三、时代发展状况下校企合作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层面
政府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虽然略有涉及,但对于具体旅游管理专业却没有详细的法律法规要求,政府应当制定维护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培养中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校园、企业、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依据,明确企业、学校所具有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通过薪资、奖励津贴等方式免除校企合作参与人员的后顾之忧,切实保证实现多方面共赢。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当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了解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借助大数据寻找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企业,邀请企业共同参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体系,面向企业,精准定位培养高科技、高素质、高能力人才。
(三)企业方面
企业要主动迎合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潮流,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寻找高校参与校企合作,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高校制定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升级进步状况,双管齐下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
四、结语
无论是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输送方面,还是旅游业就业岗位的提供、就业待遇条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都应注重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密切沟通,才能实现供给平衡,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作用,提高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完善教学资源,解决高校广大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差的实际问题,也为诸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鲜活的人才资源,多方面实现“共赢”的目标,推动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秩序正常运转。(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