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连社会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3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释、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茶促和谐,有它的社会基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却先流传于上流社会和皇宫贵族。又被儒、释、道作为修身养德之物,久而久之,人们一般把爱茶之人看作有德之人、修养之士、高雅之流。就像贩夫走卒进了庄严的庙宇,不由得不把心性收敛起来一般,被赋予厚重文化使命的茶人或感受到清雅的品茶氛围的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儒雅”起来,这对和谐社会的创建是十分有益的。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对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保证。
  从社会关系学来说,茶是和谐的。客人来了敬一杯茶,朋友来了捧上一杯茶,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公共场所,也会给嘉宾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离不开茶。同样,我们的社会由于一杯茶而能够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在历史上,中国茶文化曾经承载着和谐社会的使命,羽化于山川异域,慧泽于民俗风情,让无数人从茶的“和谐”中得到熏陶。茶成了传播中华文明及其礼仪规范的媒介。
  如果我们穿过茶生活的时空隧道,我们会发现,饮茶本身不但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而且携带着中国人的博爱准则,这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仪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饮茶活动往往以自我修养为根基。展示出那种淡泊、宁静、高洁和朴素的心态,创造出与人为善的气氛与环境。
  青灯古刹中品味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亲友来访,泡上一杯热茶,以表敬意;逢年过节,饮茶畅谈,沟通感情。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色泽,演变为民族的礼俗,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茶以养廉促和谐
  
  喝茶可以养廉。饮茶在古代时就区别于大吃大喝,被称为素业。晋《中兴书》记载:卫将军谢安要拜访吴兴太守陆纳,陆纳拟以茶果相待,但其侄子嫌叔父小气,改用酒宴接待,谢安离去以后,陆纳大怒,打了其侄子四十大板,说“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今天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仍然提倡“君子之交谈如水,清茶一杯待宾朋”。无论是公款接待还是私人家宴,为何不以茶代酒,喝出一身康健、清和之正气呢?
  历代茶人提倡以茶倡廉,在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不少人也主张“以茶代酒”。2006年春节除夕之夜温家宝总理下矿井与矿工一起用餐,并以茶代酒共祝新春。因此,我们相信进一步提倡“茶为国饮”,必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茶性之俭契和谐
  
  茶乃清静之物,喝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见有人酗酒闹事,没见有人喝茶闯祸。古代的文人学士也都将茶道与儒道、人道融会贯通。茶文化中体现“温、良、恭、俭、让”,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质和国民特性。
  茶性清淡,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一杯清茶,清淡无奇,但却丝毫没有简单的意味,而且让人生出一种清风怡人的感觉,一切更深的内心平和之文化内涵便由此衍生。
  
  家庭和谐 中国和谐 世界和谐
  
  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茶的沟通能力会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说,茶就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
  和谐社会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很多的例子证明,茶的确能让家庭和谐。有一则在业界流传很广的趣谈:现在的家庭都是小家庭,三口之家非常多。三角的稳定性虽然最好,可孩子上学了,工作了,剩下夫妻俩,下班回来都不知道谈什么话题,可加上一杯茶,又成了三角形,方便互相交流。品不同的茶,感悟不同的人生感受。泡一杯茶要20分钟,一个晚上泡上几泡,家庭能不和和睦睦吗?
  从世界范围来讲,和谐离不开茶。胡锦涛总书记倡导和谐世界,提出这个理念。茶的交易是世界和谐的表现,比如我们当年开设茶马古道以来,解决边疆问题,解决民族问题,是为了世界更和谐,而且中国的茶通过茶叶之路,通过茶马古道走向世界,同样是把美好、把芬香、把健康献给世界。
  中国正在缔造和谐社会,福建省正在努力打造“海峡西岸”和谐经济区。福建与台湾同根同祖,一衣带水,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而对于产茶大省福建省来说,茶文化的社会和谐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
  
  吃讲茶——民间调解会
  
  吃讲茶,是南方流传已久的民间茶俗。
  据说,元末时,朱元璋进军徽州,遇到程、鲍两姓纠纷、械斗。朱元璋把两姓的长辈请到军营,沏茶款待。因军营的茶具不多,两姓人等捧来茶具,大家不由得评价起茶壶茶具来,气氛缓和多了。朱元璋说: “你们的山是名山,茶是名茶,壶是名壶,争执械斗实在与‘名’字不相称啊。”两姓听了很惭愧,各自做了检讨。军师刘伯温站起身说:“乡亲们,这个‘吃茶讲壶(和)’使大家消气为友,真好。”第二天朱元璋大军离境,两姓夹道相送。从此“吃茶讲壶(和)”的风俗便传了下来。
  平民百姓间因某事发生纠纷,双方争持不下,既不愿私了,又不愿打官司时,便采取吃讲茶的方法解决矛盾,所以,吃讲茶实际上是一种以茶会名义进行的民间调解活动。双方到达指定茶馆后,茶馆会为双方安排好座位,桌上一般放置两把茶壶(须壶嘴相对),此即示意有人在此吃讲茶。待双方入座,茶博士在壶中沏好茶,为当事人和调解人及陪吃茶的茶客各沏一碗茶。双方当事人边饮茶边各自申述自己的理由,或相互争论,过后可让双方陪吃讲茶的茶客们发表意见、看法,或评判、开导,最后由调解人判断谁是谁非,提出公断,并征求双方当事人对事端的处理意见,最后合议出妥善解决的中间意见。如吃讲茶的双方经调解后愿意和好,调解人即叫茶博士泡上一壶红、绿茶叶混合的茶汤,倒于双方碗中,双方皆须一饮而尽,以示和好。
  南方人之所以选择以“吃讲茶”的方式来解决民间纠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茶迎合了人性格中“淡”的一面。从茶性看,茶含有大量的咖啡碱,能从内部控制体温中枢调节体温,并刺激肾脏,促进排泄,使体内大量热量和污物得以排除,新陈代谢取得新的生理平衡,从而使人冷静,具有缓和情绪、松弛精神的功效。历代都将饮茶与佛家打禅联系在一起,喻“饮茶为生活中小禅”,提出“茶之为饮,最宜清心修德之人”。
  民间则以这种“吃讲茶”的形式阐明“茶可以清心”。不错,一杯清茶,坦诚相见,给人一种冷静、理智、和善的思考,一切的争端、烦恼都烟消云散。大海给人的是豪情雄心,而饮茶却能使你得到淡泊宁静。
其他文献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于2008年11月16日至18日在福建省武夷山举行。本届茶博会旨在进一步打响闽茶品牌,建设茶业强省,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武夷山旅游龙头作用,深化武夷山一阿里山两山对接,促进我省茶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茶博会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体现福建“茶之乡,美;茶之祖,亲;茶之道,深;茶之缘,广;茶之韵
期刊
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工作讲话中称:茶连社会。这句话充分概括了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茶文化之“和”,即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哀(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
期刊
茶连社会,茶系和谐。中国茶文化扎根华夏五千年文明,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浇灌出来的。  社会的和谐涉及中国茶道文化的诸多层面。茶连社会,共饮一壶茶,让人们心安勿躁,化戾气为和气,以茶为友,其乐融融,有助于提高社会品质,提升人生境界。  茶连社会,茶系和谐。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字更能突出“中国茶道”的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了。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蕴含人与自然的和谐
期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民谚,道出了茶与百姓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就是丰富的茶俗文化。福建是茶乡,福建人离不开茶,客一进门即泡茶。从福建茶文化的发源地闽北民间开始,内容丰富的八闽茶俗散落在闽江流域的各个地方,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福建茶俗风情图。    东平茶灯戏    东平镇凤头村的白茶园,如一个巨大的田螺静卧在村旁,碧绿茶畦螺纹般旋向天际。时值春茶采摘时节,背篓戴笠的采茶姑娘
期刊
安溪铁观音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产业经济学一般认为,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安溪铁观音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在茶叶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地理标志品牌形象是安溪铁观音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区域的自主品牌有利于促进外向推动型产业升级,通过获得外来的企业
期刊
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茶文化的“和谐”精神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对自然充满热爱和敬意。  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调谐。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要发挥人
期刊
高楼公路,洋装轿车,一个小村落也能富得过一个大城市。是什么改变了落后,改变了贫穷?是一片片捏在手里几乎没有重量的叶子。种茶的地方,几乎寸土寸金,茶农们守着自己的茶园,把收下的茶青制成茶,便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茶农富裕了,茶村有了名气,外来买茶的人多了,热闹了,酒楼旅馆多了,旅游业发展了,一个村落的命运因茶而改写了。    武夷星村:“茶不到星村不香”    在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域,
期刊
宋元时代是福建茶叶开始对外传播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福建“海上丝茶之路”的开启,福建的茶具发展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除了闻名遐迩的水吉建窑黑釉茶盏饮誉东瀛外,遍布全省各地的数以千计的瓷窑烧制的白釉、青釉、青白或褐色釉的茶具也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外传漂洋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国。(本刊2007年11月特刊已作详尽报道)  此外,福建还曾出产过一些鲜为人知的茶具,这些
期刊
近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茶产业持续强劲发展,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为主的闽南乌龙茶区、以武夷岩茶为主的闽北乌龙茶区、以宁德为主的闽东绿茶区以及闽西北的多类茶区。  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经过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后,增值迅速。广大茶区都把种好茶、加工出好茶作为生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推动了福建茶叶生产的持续增长,极大地推进了福建省茶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产茶区之一,福建种茶的历史至少已有千年。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知,早在商周时期闽地就已产茶,而且为8个南方贡茶小国之一。据此,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张:闽地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生产茶叶,而且作为贡茶问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闽江流域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