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茶产业持续强劲发展,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为主的闽南乌龙茶区、以武夷岩茶为主的闽北乌龙茶区、以宁德为主的闽东绿茶区以及闽西北的多类茶区。
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经过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后,增值迅速。广大茶区都把种好茶、加工出好茶作为生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推动了福建茶叶生产的持续增长,极大地推进了福建省茶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方,茶产业已成为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南平]红袍红天下
2007年,南平市毛茶总产值5.1亿元。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00余家,获ISO9000、HACCP国际认证体系认证9家。QS认证170余家,自营出口企业3家。2007年全市茶叶出口8945吨,出口创汇2607万美元。近年来,南平市明确了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他地方优势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发展思路。武夷山市主打大红袍品牌,注册了“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目前正着手实施《“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规定》;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工夫。政和白茶已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制定了《政和白茶》国家标准。
南平市政府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引引资、内引外联力度,使一批诸如凯捷、星愿、国宏、盛世君汉等港资、台资、内资茶叶龙头企业纷至沓来。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茶业企业。投资3000万元的邵武市“香江茶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松溪县“双龙茶业公司”等在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南平市建立了多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区,其中名优茶产量0.76万吨,占总产的19.1%,名优茶产值3.19亿元,占总产值的76.5%。全市无公害标准以上茶园面积28万亩。2005年起,每年在建瓯、武夷山等茶叶主产县开展大型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培训活动。星愿公司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在天心、曹墩等茶叶主产村成立了4个有机茶生产合作社,实行农用投入品配送制,目前加入合作社并按有机茶标准管理的茶园面积达8000多亩。
2006年建成的“邵武茶叶专业市场”已经成为辐射周边产区,促进产销衔接的重要平台。2007年市场交易额已突破1亿元。武夷山在福州、北京等地成立了武夷大红袍推广中心,并加强旅游、茶叶营销网络整合,实现营销网络资源的共享;武夷山市的星愿、永生等龙头茶叶企业已在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发展连锁专卖店20余家。武夷岩茶全国营销网点已达3600余个。
[武夷山]科技导航武夷茶发展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的举办地武夷山市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武夷山市的一项支柱产业。2007年,武夷山市茶叶加工厂家100多个,茶农2.2万户,涉茶人员近10万,茶园面积达10.6万亩,茶叶总产量4700吨,其中出口量1580吨,茶叶市场价比上年增长30%,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3.9%。
目前,寻找岩茶产业做精、做久之道,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摆在武夷山人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武夷岩茶制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经验茶学”状态,众多茶农、制茶者遵循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但随着中国茶业市场的变化,家庭式、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式日渐不能适应市场,武夷岩茶应时而变,积极注入先进科技元素,谋求武夷茶产业的发展。
从软件方面提升武夷茶的科技含量,在茶农中普及茶叶科学栽培与制作技术。武夷山市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农培训班,茶农逐渐从原来依赖经验做茶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升茶叶品质。硬件方面则是积极推广使用现代机械加工设备。自2007年起,全省将采茶机和修剪机列入农机具补贴目录,给予总价的15%补贴以来,在武夷山,采茶机得到普及,目前已有近千台。做青时使用综合摇青机,利用无极变速、快慢挡等技术解决了手工制作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2007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共同确立武夷山市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资金扶持县(市),重点扶持武夷岩茶产业发展。
“推动岩茶的生产技术革新,保护岩茶种质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使岩茶产业走上良性、可持续、优质发展的轨道。”武夷山市科技局局长应杭军这样告诉记者。目前这3个攻关课题和相关配套资金均已分配到企业,具体由武夷山市科技开发中心牵头组织,联合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武夷世家茶叶有限公司等4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农林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共同展开实施,至2009年11月底全面完成攻关任务。
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将载着武夷茶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安溪]“先锋”转变为“主人”
因茶致富的安溪县,目前有80多万的人口受益于茶产业,直接从事茶产业的就有30多万人口。2007年,安溪茶园总面积50万亩,生产茶叶5.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量的1/3、福建省的1/2。2005年至2007年的3年间,安溪茶业分别实现45亿元、50亿元、57亿元的行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其中茶叶收入达3560元,占55%。可以说,茶业已成为安溪最重要的民生产业、富民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安溪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02年以来,安溪四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两度成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首次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并成为全省两个“双优”县(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茶业作为安溪县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列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根据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提出不同的发展思路,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推动安溪茶业不断发展进步,引领国内茶业界新潮流。
2000年至2002年,安溪县提出“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发展思路,实施著名的“2112”工程,即建设20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铁观音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和2万亩有机茶基地,保证茶叶质量卫生、安全、优质,为日后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3年,确立并实施“茶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及时引导安溪茶农走“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之路。大幅度提高茶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2004年,提出“以生态化思维抓茶叶生产、以工业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在茶业产业化的实践上下工夫,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使茶业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增长点。
2005年,顺应国际绿色饮品消费潮流,提出“绿色、品牌、诚信、文化”发展思路,创立绿色品牌,坚持诚信立市,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安溪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6年,树立“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全新兴茶理念,新理念涵盖“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2007年,茶业发展着重从四大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组织管理上突破;二是产业链延伸上突破;三是品牌自我保护上突破;四是提高茶叶质量上突破。
跨越发展的安溪茶业引起“共振”效应。安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茶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安溪人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丰富了新时期安溪精神内涵。
如今,安溪茶农不断超越自我,把铁观音茶店开到世界各地,完成由传统茶农向现代茶商的角色蜕变。据统计,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庄、茶店、茶行、茶艺馆达3万多家,在全国各地营销茶叶的安溪人达到10多万人,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8%左右,实现了“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茶产业发展的“先锋”。很多做法和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安溪茶产业发展到现在,应该从“先锋”转变为“主人”,要起一个“导航仪”的作用,即引领整个中国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此外,安溪还应当对中国茶产业发展起到一个“加油站”的作用,不断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福鼎]百年珍品的复兴行动
福建是白茶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而福建白茶80%产于福鼎。福鼎现有茶园15.6万亩,是全国十大产茶大县(市)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2007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1.6万吨,实现毛茶产值4.6亿元;茶青价格比上年提高10%~15%,茶叶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5%~20%,全市茶农实现增收1.3亿元,增幅达39.4%;涉茶产业年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其中白茶产量4000吨,产值达4.66亿元。
在茶业发展中,福鼎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地处理好 “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的是:始终把“茶业”当作富民牌来打,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变”的是:适时转换茶业发展思路,采取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的发展措施,推动全市茶业的不断发展。
为了倡导健康的白茶生产,福鼎在建设生态茶园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地政府部门和茶业企业都非常重视生态茶园的建设。全市现已推广无公害茶园15万亩,建立了1.1万亩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绿色食品认证基地和3.8万亩的无公害认证基地,是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市)、“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市)”。
茶农素质关系茶叶质量。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福鼎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分期分批请专家到每个乡镇对茶农进行无公害栽培知识培训,目前已有6000多个茶农接受系统培训,这些人再把所学传授给周边农户。福鼎的每个乡镇都设立茶叶生产指导站,站里配1~2名茶叶技术员,加强科学管理茶园和安全施肥的指导。2007年,福鼎市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验收。目前全市共推广无公害茶园15万亩。在所有农资供应点张贴严禁上市的化肥、农药黑名单,并加强工商检查,依法对出售高残农药的经营网点进行打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充分发挥全市21家省市级茶业龙头企业、4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作用,鼓励它们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已建立无机茶叶基地2.8万亩。
福鼎市通过积极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福鼎白茶质量。几年来,福鼎白茶的茶青合格率达到97%以上,福鼎因此被评为2003~2005年度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从1998年至今,全市抽检1万多批次茶叶样品,有98.5%批次符合欧盟标准。
[华安]在蜕变中茶香四溢
华安历史上就是漳州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作为华安县的一项传统产业,10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的实际,高度重视茶业发展,提出了“兴茶富民”的发展思路,使全县茶叶栽培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全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3.5万亩,其中去年冬天今年春天新植茶叶面积达1.5万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预计今年总产1.2万吨,产值可达10亿元。现有50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5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20多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培育出了哈龙峰茶业公司、漳州茶叶批发自选总汇、二宜楼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初步构筑产业化格局。
华安铁观音在加工工艺上全面推行空调控温做青制茶技术,使茶叶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华安铁观音”茗茶色香味形俱佳,品质上乘。为提高优质茶知名度,县政府实施了统一品牌的政策,全县统一冠以“华安仙都铁观音”品牌,各企业可以在“华安仙都铁观音”的统一名称下,使用不同的注册商标,扩大了华安县铁观音的知名度。华安县在用地、用电、信贷等方面的扶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位于华安仙都的“华仙茶都”为农业部第12批定点专业批发市场;仙都镇和湖林乡建设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华安“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产品认证,全县QS认证13家以上,绿色食品认证5家,无公害基地认证2家,申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注册商标26家,省级著名商标1个。
[漳平]大陆阿里山茶香飘两岸
一到漳平,你问人家:“大陆阿里山在哪里?”人人都会告诉你同样一个答案:“永福!”
在漳平,大家都知道,永福是大陆的阿里山。因为那里有从台湾阿里山带来的茶叶,那里还有很多台湾的农民开荒种茶;种茶的台湾人说,永福的气候、土壤、地形跟台湾的阿里山很相似,于是,他们就把这里叫大陆阿里山。这个叫法让漳平人很乐意接受。大陆阿里山这个词就成了时下永福的代名词。
近年来。漳平市充分发挥台商联谊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服务好永福300多个台商个体,通过举办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论坛,以台引台,增加民间的往来,使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两岸人民交流的一块热土。
随着漳平市打造“大陆阿里山”各项举措的不断实施,品牌效应日益呈现,“大陆阿里山”的品牌,在台湾农业界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引起了台湾茶叶界的高度重视,两岸农业特别是茶产业的交流活动频繁升温,加速了创业园高山茶产业的发展。
去年9月,福建省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在永福举办高山茶产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海峡两岸茶叶教授、专家对创业园茶产业的发展及两岸茶叶的合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今年漳平应在创业园投资的35家高山茶台商要求,请来专家教授,为台商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中级评茶员职业技能培训,100多位台湾农民在参加培训后获得中级评茶员证书,使创业园内台农投资的信心进一步增强。至目前为止。创业园内今年新植高山茶6000亩,新发展花卉基地500亩,新建茶叶加工厂2个,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
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逐步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机会:漳平市政府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为新动力,全力策划、建设、运作“大陆阿里山”品牌,要在永福这个地方建设“一平台、三基地”。“一平台”即: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平台;“三基地”即:高山茶叶、花卉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同时制定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创业园的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现代农业示范、高山乌龙茶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前列,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作示范。
再过两年,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永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陆阿里山。要问大陆的阿里山有什么?有茶,有花,有茶香……
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经过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后,增值迅速。广大茶区都把种好茶、加工出好茶作为生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推动了福建茶叶生产的持续增长,极大地推进了福建省茶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方,茶产业已成为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南平]红袍红天下
2007年,南平市毛茶总产值5.1亿元。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00余家,获ISO9000、HACCP国际认证体系认证9家。QS认证170余家,自营出口企业3家。2007年全市茶叶出口8945吨,出口创汇2607万美元。近年来,南平市明确了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他地方优势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发展思路。武夷山市主打大红袍品牌,注册了“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目前正着手实施《“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规定》;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工夫。政和白茶已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制定了《政和白茶》国家标准。
南平市政府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引引资、内引外联力度,使一批诸如凯捷、星愿、国宏、盛世君汉等港资、台资、内资茶叶龙头企业纷至沓来。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茶业企业。投资3000万元的邵武市“香江茶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松溪县“双龙茶业公司”等在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南平市建立了多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区,其中名优茶产量0.76万吨,占总产的19.1%,名优茶产值3.19亿元,占总产值的76.5%。全市无公害标准以上茶园面积28万亩。2005年起,每年在建瓯、武夷山等茶叶主产县开展大型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培训活动。星愿公司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在天心、曹墩等茶叶主产村成立了4个有机茶生产合作社,实行农用投入品配送制,目前加入合作社并按有机茶标准管理的茶园面积达8000多亩。
2006年建成的“邵武茶叶专业市场”已经成为辐射周边产区,促进产销衔接的重要平台。2007年市场交易额已突破1亿元。武夷山在福州、北京等地成立了武夷大红袍推广中心,并加强旅游、茶叶营销网络整合,实现营销网络资源的共享;武夷山市的星愿、永生等龙头茶叶企业已在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发展连锁专卖店20余家。武夷岩茶全国营销网点已达3600余个。
[武夷山]科技导航武夷茶发展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的举办地武夷山市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武夷山市的一项支柱产业。2007年,武夷山市茶叶加工厂家100多个,茶农2.2万户,涉茶人员近10万,茶园面积达10.6万亩,茶叶总产量4700吨,其中出口量1580吨,茶叶市场价比上年增长30%,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3.9%。
目前,寻找岩茶产业做精、做久之道,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摆在武夷山人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武夷岩茶制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经验茶学”状态,众多茶农、制茶者遵循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但随着中国茶业市场的变化,家庭式、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式日渐不能适应市场,武夷岩茶应时而变,积极注入先进科技元素,谋求武夷茶产业的发展。
从软件方面提升武夷茶的科技含量,在茶农中普及茶叶科学栽培与制作技术。武夷山市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农培训班,茶农逐渐从原来依赖经验做茶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升茶叶品质。硬件方面则是积极推广使用现代机械加工设备。自2007年起,全省将采茶机和修剪机列入农机具补贴目录,给予总价的15%补贴以来,在武夷山,采茶机得到普及,目前已有近千台。做青时使用综合摇青机,利用无极变速、快慢挡等技术解决了手工制作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2007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共同确立武夷山市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资金扶持县(市),重点扶持武夷岩茶产业发展。
“推动岩茶的生产技术革新,保护岩茶种质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使岩茶产业走上良性、可持续、优质发展的轨道。”武夷山市科技局局长应杭军这样告诉记者。目前这3个攻关课题和相关配套资金均已分配到企业,具体由武夷山市科技开发中心牵头组织,联合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武夷世家茶叶有限公司等4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农林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共同展开实施,至2009年11月底全面完成攻关任务。
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将载着武夷茶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安溪]“先锋”转变为“主人”
因茶致富的安溪县,目前有80多万的人口受益于茶产业,直接从事茶产业的就有30多万人口。2007年,安溪茶园总面积50万亩,生产茶叶5.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量的1/3、福建省的1/2。2005年至2007年的3年间,安溪茶业分别实现45亿元、50亿元、57亿元的行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其中茶叶收入达3560元,占55%。可以说,茶业已成为安溪最重要的民生产业、富民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安溪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02年以来,安溪四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两度成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首次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并成为全省两个“双优”县(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茶业作为安溪县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列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根据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提出不同的发展思路,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推动安溪茶业不断发展进步,引领国内茶业界新潮流。
2000年至2002年,安溪县提出“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发展思路,实施著名的“2112”工程,即建设20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铁观音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和2万亩有机茶基地,保证茶叶质量卫生、安全、优质,为日后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3年,确立并实施“茶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及时引导安溪茶农走“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之路。大幅度提高茶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2004年,提出“以生态化思维抓茶叶生产、以工业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在茶业产业化的实践上下工夫,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使茶业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增长点。
2005年,顺应国际绿色饮品消费潮流,提出“绿色、品牌、诚信、文化”发展思路,创立绿色品牌,坚持诚信立市,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安溪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6年,树立“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全新兴茶理念,新理念涵盖“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2007年,茶业发展着重从四大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组织管理上突破;二是产业链延伸上突破;三是品牌自我保护上突破;四是提高茶叶质量上突破。
跨越发展的安溪茶业引起“共振”效应。安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茶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安溪人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丰富了新时期安溪精神内涵。
如今,安溪茶农不断超越自我,把铁观音茶店开到世界各地,完成由传统茶农向现代茶商的角色蜕变。据统计,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庄、茶店、茶行、茶艺馆达3万多家,在全国各地营销茶叶的安溪人达到10多万人,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8%左右,实现了“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茶产业发展的“先锋”。很多做法和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安溪茶产业发展到现在,应该从“先锋”转变为“主人”,要起一个“导航仪”的作用,即引领整个中国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此外,安溪还应当对中国茶产业发展起到一个“加油站”的作用,不断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福鼎]百年珍品的复兴行动
福建是白茶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而福建白茶80%产于福鼎。福鼎现有茶园15.6万亩,是全国十大产茶大县(市)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2007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1.6万吨,实现毛茶产值4.6亿元;茶青价格比上年提高10%~15%,茶叶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5%~20%,全市茶农实现增收1.3亿元,增幅达39.4%;涉茶产业年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其中白茶产量4000吨,产值达4.66亿元。
在茶业发展中,福鼎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地处理好 “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的是:始终把“茶业”当作富民牌来打,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变”的是:适时转换茶业发展思路,采取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的发展措施,推动全市茶业的不断发展。
为了倡导健康的白茶生产,福鼎在建设生态茶园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地政府部门和茶业企业都非常重视生态茶园的建设。全市现已推广无公害茶园15万亩,建立了1.1万亩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绿色食品认证基地和3.8万亩的无公害认证基地,是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市)、“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市)”。
茶农素质关系茶叶质量。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福鼎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分期分批请专家到每个乡镇对茶农进行无公害栽培知识培训,目前已有6000多个茶农接受系统培训,这些人再把所学传授给周边农户。福鼎的每个乡镇都设立茶叶生产指导站,站里配1~2名茶叶技术员,加强科学管理茶园和安全施肥的指导。2007年,福鼎市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验收。目前全市共推广无公害茶园15万亩。在所有农资供应点张贴严禁上市的化肥、农药黑名单,并加强工商检查,依法对出售高残农药的经营网点进行打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充分发挥全市21家省市级茶业龙头企业、4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作用,鼓励它们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已建立无机茶叶基地2.8万亩。
福鼎市通过积极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福鼎白茶质量。几年来,福鼎白茶的茶青合格率达到97%以上,福鼎因此被评为2003~2005年度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从1998年至今,全市抽检1万多批次茶叶样品,有98.5%批次符合欧盟标准。
[华安]在蜕变中茶香四溢
华安历史上就是漳州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作为华安县的一项传统产业,10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的实际,高度重视茶业发展,提出了“兴茶富民”的发展思路,使全县茶叶栽培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全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3.5万亩,其中去年冬天今年春天新植茶叶面积达1.5万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预计今年总产1.2万吨,产值可达10亿元。现有50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5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20多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培育出了哈龙峰茶业公司、漳州茶叶批发自选总汇、二宜楼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初步构筑产业化格局。
华安铁观音在加工工艺上全面推行空调控温做青制茶技术,使茶叶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华安铁观音”茗茶色香味形俱佳,品质上乘。为提高优质茶知名度,县政府实施了统一品牌的政策,全县统一冠以“华安仙都铁观音”品牌,各企业可以在“华安仙都铁观音”的统一名称下,使用不同的注册商标,扩大了华安县铁观音的知名度。华安县在用地、用电、信贷等方面的扶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位于华安仙都的“华仙茶都”为农业部第12批定点专业批发市场;仙都镇和湖林乡建设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华安“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产品认证,全县QS认证13家以上,绿色食品认证5家,无公害基地认证2家,申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注册商标26家,省级著名商标1个。
[漳平]大陆阿里山茶香飘两岸
一到漳平,你问人家:“大陆阿里山在哪里?”人人都会告诉你同样一个答案:“永福!”
在漳平,大家都知道,永福是大陆的阿里山。因为那里有从台湾阿里山带来的茶叶,那里还有很多台湾的农民开荒种茶;种茶的台湾人说,永福的气候、土壤、地形跟台湾的阿里山很相似,于是,他们就把这里叫大陆阿里山。这个叫法让漳平人很乐意接受。大陆阿里山这个词就成了时下永福的代名词。
近年来。漳平市充分发挥台商联谊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服务好永福300多个台商个体,通过举办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论坛,以台引台,增加民间的往来,使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两岸人民交流的一块热土。
随着漳平市打造“大陆阿里山”各项举措的不断实施,品牌效应日益呈现,“大陆阿里山”的品牌,在台湾农业界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引起了台湾茶叶界的高度重视,两岸农业特别是茶产业的交流活动频繁升温,加速了创业园高山茶产业的发展。
去年9月,福建省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在永福举办高山茶产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海峡两岸茶叶教授、专家对创业园茶产业的发展及两岸茶叶的合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今年漳平应在创业园投资的35家高山茶台商要求,请来专家教授,为台商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中级评茶员职业技能培训,100多位台湾农民在参加培训后获得中级评茶员证书,使创业园内台农投资的信心进一步增强。至目前为止。创业园内今年新植高山茶6000亩,新发展花卉基地500亩,新建茶叶加工厂2个,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
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逐步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机会:漳平市政府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为新动力,全力策划、建设、运作“大陆阿里山”品牌,要在永福这个地方建设“一平台、三基地”。“一平台”即: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平台;“三基地”即:高山茶叶、花卉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同时制定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创业园的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现代农业示范、高山乌龙茶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前列,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作示范。
再过两年,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永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陆阿里山。要问大陆的阿里山有什么?有茶,有花,有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