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学生普遍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诗歌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语言结构以及写作技巧和作品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需学会鉴别不同的词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价值含义,重点关注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的教学,对古诗词意境的特征以及古诗词品鉴的思路进行分析,让学生置身古诗词的意境中,再现古诗词的写作意境,最后对诗歌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意境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写作时的思维感受以及读者阅读时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谓“意”是一种流动的思想情感,而“境”则表示一定的具体场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展开合理的想象体验,并领悟诗歌的独特意境。对诗歌意境的解读,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并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一、古诗词意境的特征
诗人在创作时侧重对事物的内在情感进行深入挖掘和表达,追求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在作品中创造出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通过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手法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例如,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在这句诗后半句用“风流”一词表达友人在性情、思维以及性格方面的特点。这种通过片段化的描写进行烘托,渲染的艺术效果能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此外,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作品中,因此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大多偏重于对思想感情的描写和烘托,诗人的才思会在诗歌中充分释放出来,使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发现诗人隐藏在作品中的形象。例如,在《过零丁洋》中,作者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能让读者在读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自古以来,在诗歌的创作和传颂过程中后人对诗歌的翻译和注解也有着较多的分歧,不同的读者在进行品读时由于自身的文化涵养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对同一首诗歌进行解读时,不同的读者解答的内容也有所差异。这就使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创作过程中善于使用隐喻、朦胧的手法,使其作品隐晦迷离难以解锁,因此后人对其作品的注释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定论,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特点之一。
二、古诗词意境品鉴的思路
(一)咬文嚼字,想象意境
诗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格律美、格式美、意境美。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诗歌中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往往是作者才华和文笔的凝聚和体现。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字也不肯放松的严谨,在诗歌中仅仅是一字之差,就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为了追求更卓越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对单个字眼反复斟酌,一刻也马虎不得。通过咬文嚼字,能体现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对“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的品读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字词的严谨要求。每一首经典诗歌都能折射出语言的艺术光辉,具有极高的赏析和鉴赏价值,作者将自身的所见所感,通过笔触传达给后世,后人通过作者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从而顺藤摸瓜追溯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词语,如“乘风”“把酒”等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作者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把酒”一词而不是“举酒”或者是“凭酒”。让学生把相关的词语进行替换或者是转写,从而体会其中意境有什么差别,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才能使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所在,“把酒”一词在诗歌中集中体现了作者豪迈洒脱的特点,作者把天空作为自己的朋友,一下提高了作者的境界和写作水准,通过“乘风归去”一词,使整篇文章流露出作者的仙气。让学生在读到这句诗时,脑中联想出天上神仙游走的场面,同时也从侧面印证出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通过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这一类的文化常识,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更有效。
(二)巧设情境,体会意境
中国古诗词对后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古诗词中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因此在初中阶段学习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作出了新的规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在新时期教师需与时俱进,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写作的情景,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诗词的特定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古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作者笔下的茅草屋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笔者提前为学生制作了优美的幻灯片课件,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图片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出的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后,让学生练习诗歌朗诵,并配着背景音乐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历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诗歌的学习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三)赏后续写,领悟意境
初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分析和鉴赏特定的诗词,还要培养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主观想象,将诗歌的内容呈现在脑海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詩歌《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艰苦维持生计却遭遇官吏掠夺的悲惨经历,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卖炭翁的凄惨生活进行了升华,对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以及官吏的丑恶嘴脸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刻画。在学完本课的主要内容后,课后练习题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想象、思考题,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卖炭翁的悲惨经历写成一则小故事。要完成这样的课后思考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续写。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主要意境和主旨思想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一系列的练习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主要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道德情感学习,以续写的方式让学生把诗歌的主要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为己所用,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开阔自身的视野,还能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串联想象,深化意境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紧密贴合诗词中重点描写意境的语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配合相应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开创领会诗词意境的道路。教师要针对学生主观产生的“意”,以及教学客观中的“境”进行配合,让二者相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艺术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抒情性教学方式为主,触发学生串联想象思维,深化诗词意境主题,融合审美素养教育,以美促情。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出秋风萧瑟、思乡羁旅的意境。课件中播放着悠扬凄美的音乐,配合有感情地朗诵音频,让学生对《天净沙·秋思》有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要避免使用单纯板书形式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采取投影方式,让学生在大屏幕中了解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形象。通过具体的图片影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所创设的意境,进一步体会秋风萧瑟,作者在此意境中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意境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类似情感的诗词,既能深化学生对思乡意境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丰富,在初中阶段接受更完善的古诗词教育,增加对古诗文意境赏析的兴趣。
(五)渲染气氛,交融意境
渲染课堂氛围,烘托诗词意境是教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产生,通过作品风格、情感表達等多种内涵的讲解,实现课堂氛围的烘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情意相融之间学生的古诗词素养会大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准备陆游的坎坷经历资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了解陆游的个人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其所作诗词的意境。作为一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处的南宋时代飘摇不定、饱受压迫,陆游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却得不到重用,身心受到的创伤让陆游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放到了诗词中。在学习诗句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在年老之时依旧渴望为国效力的可贵精神,设身处地融入诗词的意蕴中。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诗词意境的引导,读诗是学诗的开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并在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通过自由的表达,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中,不同的切入点绝不是孤立地存在赏析中的,他们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只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鉴赏,才能推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惠民.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师道,2005(12).
[2]马河龙.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新课程(教师版),2007(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意境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写作时的思维感受以及读者阅读时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谓“意”是一种流动的思想情感,而“境”则表示一定的具体场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展开合理的想象体验,并领悟诗歌的独特意境。对诗歌意境的解读,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并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一、古诗词意境的特征
诗人在创作时侧重对事物的内在情感进行深入挖掘和表达,追求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在作品中创造出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通过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手法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例如,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在这句诗后半句用“风流”一词表达友人在性情、思维以及性格方面的特点。这种通过片段化的描写进行烘托,渲染的艺术效果能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此外,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作品中,因此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大多偏重于对思想感情的描写和烘托,诗人的才思会在诗歌中充分释放出来,使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发现诗人隐藏在作品中的形象。例如,在《过零丁洋》中,作者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能让读者在读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自古以来,在诗歌的创作和传颂过程中后人对诗歌的翻译和注解也有着较多的分歧,不同的读者在进行品读时由于自身的文化涵养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对同一首诗歌进行解读时,不同的读者解答的内容也有所差异。这就使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创作过程中善于使用隐喻、朦胧的手法,使其作品隐晦迷离难以解锁,因此后人对其作品的注释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定论,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特点之一。
二、古诗词意境品鉴的思路
(一)咬文嚼字,想象意境
诗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格律美、格式美、意境美。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诗歌中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往往是作者才华和文笔的凝聚和体现。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字也不肯放松的严谨,在诗歌中仅仅是一字之差,就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为了追求更卓越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对单个字眼反复斟酌,一刻也马虎不得。通过咬文嚼字,能体现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对“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的品读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字词的严谨要求。每一首经典诗歌都能折射出语言的艺术光辉,具有极高的赏析和鉴赏价值,作者将自身的所见所感,通过笔触传达给后世,后人通过作者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从而顺藤摸瓜追溯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词语,如“乘风”“把酒”等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作者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把酒”一词而不是“举酒”或者是“凭酒”。让学生把相关的词语进行替换或者是转写,从而体会其中意境有什么差别,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才能使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所在,“把酒”一词在诗歌中集中体现了作者豪迈洒脱的特点,作者把天空作为自己的朋友,一下提高了作者的境界和写作水准,通过“乘风归去”一词,使整篇文章流露出作者的仙气。让学生在读到这句诗时,脑中联想出天上神仙游走的场面,同时也从侧面印证出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通过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这一类的文化常识,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更有效。
(二)巧设情境,体会意境
中国古诗词对后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古诗词中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因此在初中阶段学习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作出了新的规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在新时期教师需与时俱进,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写作的情景,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诗词的特定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古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作者笔下的茅草屋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笔者提前为学生制作了优美的幻灯片课件,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图片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出的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后,让学生练习诗歌朗诵,并配着背景音乐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历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诗歌的学习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三)赏后续写,领悟意境
初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分析和鉴赏特定的诗词,还要培养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主观想象,将诗歌的内容呈现在脑海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詩歌《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艰苦维持生计却遭遇官吏掠夺的悲惨经历,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卖炭翁的凄惨生活进行了升华,对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以及官吏的丑恶嘴脸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刻画。在学完本课的主要内容后,课后练习题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想象、思考题,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卖炭翁的悲惨经历写成一则小故事。要完成这样的课后思考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续写。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主要意境和主旨思想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一系列的练习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主要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道德情感学习,以续写的方式让学生把诗歌的主要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为己所用,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开阔自身的视野,还能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串联想象,深化意境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紧密贴合诗词中重点描写意境的语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配合相应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开创领会诗词意境的道路。教师要针对学生主观产生的“意”,以及教学客观中的“境”进行配合,让二者相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艺术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抒情性教学方式为主,触发学生串联想象思维,深化诗词意境主题,融合审美素养教育,以美促情。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出秋风萧瑟、思乡羁旅的意境。课件中播放着悠扬凄美的音乐,配合有感情地朗诵音频,让学生对《天净沙·秋思》有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要避免使用单纯板书形式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采取投影方式,让学生在大屏幕中了解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形象。通过具体的图片影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所创设的意境,进一步体会秋风萧瑟,作者在此意境中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意境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类似情感的诗词,既能深化学生对思乡意境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丰富,在初中阶段接受更完善的古诗词教育,增加对古诗文意境赏析的兴趣。
(五)渲染气氛,交融意境
渲染课堂氛围,烘托诗词意境是教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产生,通过作品风格、情感表達等多种内涵的讲解,实现课堂氛围的烘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情意相融之间学生的古诗词素养会大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准备陆游的坎坷经历资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了解陆游的个人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其所作诗词的意境。作为一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处的南宋时代飘摇不定、饱受压迫,陆游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却得不到重用,身心受到的创伤让陆游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放到了诗词中。在学习诗句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在年老之时依旧渴望为国效力的可贵精神,设身处地融入诗词的意蕴中。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诗词意境的引导,读诗是学诗的开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并在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通过自由的表达,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中,不同的切入点绝不是孤立地存在赏析中的,他们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只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鉴赏,才能推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惠民.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师道,2005(12).
[2]马河龙.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新课程(教师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