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信息时代媒体间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的定义正在被改写,从“新近发生”到“正在发生”。各类新闻媒体都利用新技术缩短新闻事件发生与播出的时间差。电视新闻中直播的占比越来越重,现场连线、现场报道成为常态。而出镜记者作为这一常态中必备元素成为媒体在激烈的新闻战中占据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
出镜记者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出镜记者的定义有不下于十种,如“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任务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等。比对之后发现“面对镜头”、“報道”这两个关键词是定义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报道”是出镜记者概念的第一要件,现场报道主要是由语言符号(有声语言)来完成的,对新闻现场的重构或对新闻事实的叙述都离不开有声语言符号。“面对镜头”是出镜记者的第二要件,出镜记者的表情神态、体态动作、服饰等非语言符号通过镜头传递。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一个以语言符号为主线,非语言符号为辅助的表达的过程。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只是将新闻传递给受众的介质。其目的是通过丰富详实的信息构建新闻现场,传递新闻信息。
一、立体感受、立体传播——全面丰富地抓取现场信息,客观报道新闻内容
出镜记者是观众深入到新闻现场了解新闻事实的触角,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新闻事件发生第一现场的新闻记者,带着受众疑问将受众的眼睛、耳朵延伸至新闻现场,了解新闻事件、描绘新闻现场、采访相关对象,使受众在丰富的新闻信息中。
身处新闻现场带着受众疑问进行的现场报道要求信息量丰富。新闻信息量是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有效信息的多少。要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就必须要做到两个立体即立体感受、立体传播。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立体地感知新闻现场了解新闻事实。认真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动作、神态,仔细观察现场情况。
立体传播是基于电视新闻传播特性的,电视主要通过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利用电视的声、画结合的特性传递信息。将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闻、所见、所感通过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传递给受众。较短时间内,挖掘更多反映新闻本质的细节、场景、故事,通过声音、画面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通过声、画的双重刺激让受众有一种“我就在”的现场感。
二、紧抓新闻现场基本新闻事实
基本新闻事实包括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因。5W既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受众最想要了解的内容,也是新闻事件刚刚发生各类信息不能被完全获得的情况下记者所能够传递给受众的基本信息。消息刚刚发出时5W不一定齐全。事件发生、发展是不断推进的过程,我们可看到的新闻可能只包含两个、三个W甚至更少,但是它会随着事件发展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认真处理现场细节,凸显事件本质
“细节能够揭示事件背后隐藏着的信息,能够昭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细节尽管不能说话,在新闻事件中也只是辅助的角色,但是它的解读却非常微妙,它可以彰显新闻背后所隐藏的事实,还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协助言语表达的深化”细节时常不为人们所重视,但它往往又能够最真实地反映事件的本质、反映人们容易忽略的但又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事实。
在追求宏大叙事的今天,鲜活、生动的细节往往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的注意,使受众闻之有趣有豁然开朗之感。对细节进行突出处理比生硬地铺排新闻事实、摆数据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和接受。
四、对新闻现场的新闻价值点加以凸显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满足社会需求的总和。这些基本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价值源自新闻商品化,是以受众作为考察对象的。出镜记者在出镜报道中要优先选择、突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吸引受众注意力、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但结合当前媒介竞争状态以及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事无巨细地信息倾泻必定是有违新闻传播规律,所以抓住受众兴趣点及新闻价值进行突出处理是关键。
五、描述、重构多个新闻现场,逻辑清晰
新闻事件的发生、推进具有其自身逻辑。原因有哪些、哪个是主因、哪些是次因、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什么样的后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一层层的逻辑关系都自然镶嵌在新闻事实中,需要新闻记者理清头绪弄清楚新闻的来龙去脉。
就单个新闻现场而言出镜记者的报道一定要有逻辑,或呈并列、对比、递进,或呈转折、主次、总括等逻辑关系,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毫无章法可言。
就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新闻现场而言同样存在一定的逻辑。记者要做到辗转于多个新闻现场而思绪不乱,做到条分缕析,循序渐进。试想新闻记者在现场的报道如若没有逻辑性可言,那受众能弄清新闻事实吗?
六、对新闻现场的信息进行整合、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接触的媒介越来越多,接触方式越来越便利。但是作为普通信息消费者,其个人的媒介接触时间是有限的,有限时间被多种传播媒介瓜分,现代社会的信息碎片化趋势越发明显。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基于一定需求的,是一种主动的媒介接触行为。在网络媒体高度发展、信息碎片化的条件下,受众对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新闻信息的第一落点,而是趋向于追求新闻信息的第二落点即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的比较权威的整合、解读。通过传统媒体获得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后续行动的指导。
对现场新闻信息进行整合解读的任务落实到出镜记者身上,要求出镜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充分了解新闻事实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密切关注各类新闻事实。将自身敏锐的新闻触角延伸至新闻事件的细小环节,联系、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新闻事件间的关联,明确同类新闻事件的差异。在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立体整合中,发现新闻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为受众提供认知、态度、行动上的指南。
参考文献: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李雅林.出镜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J].当代传播,2011,(6).
[6]王原.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4,
作者简介:
易油均,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
出镜记者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出镜记者的定义有不下于十种,如“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任务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等。比对之后发现“面对镜头”、“報道”这两个关键词是定义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报道”是出镜记者概念的第一要件,现场报道主要是由语言符号(有声语言)来完成的,对新闻现场的重构或对新闻事实的叙述都离不开有声语言符号。“面对镜头”是出镜记者的第二要件,出镜记者的表情神态、体态动作、服饰等非语言符号通过镜头传递。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一个以语言符号为主线,非语言符号为辅助的表达的过程。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只是将新闻传递给受众的介质。其目的是通过丰富详实的信息构建新闻现场,传递新闻信息。
一、立体感受、立体传播——全面丰富地抓取现场信息,客观报道新闻内容
出镜记者是观众深入到新闻现场了解新闻事实的触角,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新闻事件发生第一现场的新闻记者,带着受众疑问将受众的眼睛、耳朵延伸至新闻现场,了解新闻事件、描绘新闻现场、采访相关对象,使受众在丰富的新闻信息中。
身处新闻现场带着受众疑问进行的现场报道要求信息量丰富。新闻信息量是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有效信息的多少。要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就必须要做到两个立体即立体感受、立体传播。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立体地感知新闻现场了解新闻事实。认真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动作、神态,仔细观察现场情况。
立体传播是基于电视新闻传播特性的,电视主要通过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利用电视的声、画结合的特性传递信息。将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闻、所见、所感通过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传递给受众。较短时间内,挖掘更多反映新闻本质的细节、场景、故事,通过声音、画面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通过声、画的双重刺激让受众有一种“我就在”的现场感。
二、紧抓新闻现场基本新闻事实
基本新闻事实包括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因。5W既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受众最想要了解的内容,也是新闻事件刚刚发生各类信息不能被完全获得的情况下记者所能够传递给受众的基本信息。消息刚刚发出时5W不一定齐全。事件发生、发展是不断推进的过程,我们可看到的新闻可能只包含两个、三个W甚至更少,但是它会随着事件发展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认真处理现场细节,凸显事件本质
“细节能够揭示事件背后隐藏着的信息,能够昭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细节尽管不能说话,在新闻事件中也只是辅助的角色,但是它的解读却非常微妙,它可以彰显新闻背后所隐藏的事实,还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协助言语表达的深化”细节时常不为人们所重视,但它往往又能够最真实地反映事件的本质、反映人们容易忽略的但又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事实。
在追求宏大叙事的今天,鲜活、生动的细节往往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的注意,使受众闻之有趣有豁然开朗之感。对细节进行突出处理比生硬地铺排新闻事实、摆数据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和接受。
四、对新闻现场的新闻价值点加以凸显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满足社会需求的总和。这些基本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价值源自新闻商品化,是以受众作为考察对象的。出镜记者在出镜报道中要优先选择、突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吸引受众注意力、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但结合当前媒介竞争状态以及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事无巨细地信息倾泻必定是有违新闻传播规律,所以抓住受众兴趣点及新闻价值进行突出处理是关键。
五、描述、重构多个新闻现场,逻辑清晰
新闻事件的发生、推进具有其自身逻辑。原因有哪些、哪个是主因、哪些是次因、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什么样的后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一层层的逻辑关系都自然镶嵌在新闻事实中,需要新闻记者理清头绪弄清楚新闻的来龙去脉。
就单个新闻现场而言出镜记者的报道一定要有逻辑,或呈并列、对比、递进,或呈转折、主次、总括等逻辑关系,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毫无章法可言。
就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新闻现场而言同样存在一定的逻辑。记者要做到辗转于多个新闻现场而思绪不乱,做到条分缕析,循序渐进。试想新闻记者在现场的报道如若没有逻辑性可言,那受众能弄清新闻事实吗?
六、对新闻现场的信息进行整合、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接触的媒介越来越多,接触方式越来越便利。但是作为普通信息消费者,其个人的媒介接触时间是有限的,有限时间被多种传播媒介瓜分,现代社会的信息碎片化趋势越发明显。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基于一定需求的,是一种主动的媒介接触行为。在网络媒体高度发展、信息碎片化的条件下,受众对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新闻信息的第一落点,而是趋向于追求新闻信息的第二落点即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的比较权威的整合、解读。通过传统媒体获得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后续行动的指导。
对现场新闻信息进行整合解读的任务落实到出镜记者身上,要求出镜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充分了解新闻事实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密切关注各类新闻事实。将自身敏锐的新闻触角延伸至新闻事件的细小环节,联系、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新闻事件间的关联,明确同类新闻事件的差异。在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立体整合中,发现新闻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为受众提供认知、态度、行动上的指南。
参考文献: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李雅林.出镜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J].当代传播,2011,(6).
[6]王原.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4,
作者简介:
易油均,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