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语文学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传承是其应有之义。高中学业紧张而繁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几乎是不可能了。我不由得产生一种想法,能否利用课上时间,以课内文本为凭借,消除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畏惧心理,进而产生阅读兴趣,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既有利于课内知识的掌握,又会对学生后续的课外阅读产生辐射作用。于是,我便对本学期学习的语文必修二里的几篇经典文章的教学做了些许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诗词;阅读经典;高效课堂
一、美读经典
《再别康桥》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及意象的选择,均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同时又极为流畅自然,丝毫不着斧凿之痕,堪称经典。常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然而诗歌所蕴含的美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在涵泳优游中方能领略诗歌之美。单单靠意象分析似乎还不够,因此对本课开展了后续的教学活动——诗友会
本教学活动分为两个子活动:诗歌朗诵会和诗歌交流会。朗诵会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传达现代诗歌的美感,同时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开拓他们的阅读视野;交流会是在《再别康桥》学习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解读赏析。两个活动前后相连,是一个从感性感知到理性分析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对象:高一七班全体学生
活动准备:①提前两个星期通知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特别是利用放假时间搜集诗歌及配乐,做好准备;②与课代表及部分班委提前沟通,成立活动企划组,做好活动计划,商定活动时间、人员安排等;③检查多媒体等硬件条件;④成立评委会,协商并确定切实可行的朗诵会评价细则。
活动详情:
主持人:李乔、杨建斌
评委会:各组推举一位代表
朗诵者及朗诵篇目:
刘帅《双桅船》;汪枫烁《你是人间四月天》;任文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胡文虹《雨巷》;韩安康《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马若曦《乡愁》;曹理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陈佳俊《见与不见》
优秀选手:
最具艺术效果奖:韩安康最具创意奖:陈佳俊最佳解读奖:胡文虹
活动总结:这项活动从一开始筹办,学生们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说明学生并非不爱诗歌。恰恰相反,因为诗歌特有的诗情诗意、优美的语言、浪漫的想象、或凄美或绚烂的意境,诗深深吸引着这群孩子们。而之所以学生表现出不爱读诗,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通向诗歌的途径,没有为学生展示出诗歌的魅力。而这次活动,更像是与学生一起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旅程,不管是表达者还是聆听者,都徜徉在诗的海洋里尽情享受。
二、趣读经典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其实可读性非常强,如《赤壁之战》《琵琶行》《套中人》《鸿门宴》等。但我们在处理这些篇目时,往往由于课时进度、考试压力等諸多原因,导致这些课文要么是逐字逐句翻译,要么是匆匆略过。学完之后,学生的印象也只是一些字词的记忆。其实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保证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添课堂趣味,从而加强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鸿门宴》这篇文言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人物性格刻画的生动、鲜明,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因此,在学习之初,我便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选取一个场景,形成一个课本剧,完成剧本创作及表演。最后在大家的合作探讨下决定选择鸿门宴的高潮部分,即刘邦与项羽会面的场景。
活动准备:
先让学生了解课本剧的写法,然后指导剧本创作。要让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本剧的特点,安排好戏剧冲突,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合理安排好人员选择、职责分配。
活动总结:课本剧改编并非是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上天马行空,而恰恰是要反复阅读原文,理解作品主题,尤其要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适合舞台表演的情节进行改编。剧本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熟练掌握,精彩的演出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的精确把握。所以,课本剧的编演更像是课内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另外,这次活动也给许多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导演、编剧、演员到一些工作人员,人人尽心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导。
三、结束语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经典的兴趣
经典作品的特点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读经典的唯一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而现在的学生,缺乏读经典的兴趣、时间和策略。而这个学期的几项活动,如诗友会、读书交流会等,就是通过有趣的活动拉近学生和经典作品的距离,让学生知道,经典并非高不可攀,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细心地体味、沉吟、把玩,是一场精神盛宴。
(二)营造高效愉悦的高效课堂
开展这一系列的经典阅读活动,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能力的提高绝不是跟现行教育制度相冲突的。通过后期的一些评价,也发现学生对这些活动印象深刻,对涉及到的课本内容记忆牢固清晰。在学生后续的一些反馈中,很多学生也表示,觉得这些作品很有趣,语文也很有美,想回家多买几本名著来看。我想,这不就是我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吗?
(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所有的活动,学生都是全程参与、全员参加、各献其策。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都充分地展现出来。也许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总是显得默默无闻,难以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但是他们有些或许在表演方面有天赋,有些在组织方面有能力。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语文和经典作品的魅力,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全新的他们。新型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当然,教师并非一个旁观者,在这些活动中,我会带领学生做好活动筹划的工作,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给学生搭建适当的脚手架,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刘宇烁.高中语文阅读中开展“研读经典史书,感悟古人智慧”学习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99-100.
[2]徐沛.把握经典阅读价值 智慧实施教学策略——以《老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7):42-43.
关键词:诗词;阅读经典;高效课堂
一、美读经典
《再别康桥》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及意象的选择,均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同时又极为流畅自然,丝毫不着斧凿之痕,堪称经典。常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然而诗歌所蕴含的美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在涵泳优游中方能领略诗歌之美。单单靠意象分析似乎还不够,因此对本课开展了后续的教学活动——诗友会
本教学活动分为两个子活动:诗歌朗诵会和诗歌交流会。朗诵会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传达现代诗歌的美感,同时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开拓他们的阅读视野;交流会是在《再别康桥》学习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解读赏析。两个活动前后相连,是一个从感性感知到理性分析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对象:高一七班全体学生
活动准备:①提前两个星期通知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特别是利用放假时间搜集诗歌及配乐,做好准备;②与课代表及部分班委提前沟通,成立活动企划组,做好活动计划,商定活动时间、人员安排等;③检查多媒体等硬件条件;④成立评委会,协商并确定切实可行的朗诵会评价细则。
活动详情:
主持人:李乔、杨建斌
评委会:各组推举一位代表
朗诵者及朗诵篇目:
刘帅《双桅船》;汪枫烁《你是人间四月天》;任文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胡文虹《雨巷》;韩安康《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马若曦《乡愁》;曹理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陈佳俊《见与不见》
优秀选手:
最具艺术效果奖:韩安康最具创意奖:陈佳俊最佳解读奖:胡文虹
活动总结:这项活动从一开始筹办,学生们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说明学生并非不爱诗歌。恰恰相反,因为诗歌特有的诗情诗意、优美的语言、浪漫的想象、或凄美或绚烂的意境,诗深深吸引着这群孩子们。而之所以学生表现出不爱读诗,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通向诗歌的途径,没有为学生展示出诗歌的魅力。而这次活动,更像是与学生一起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旅程,不管是表达者还是聆听者,都徜徉在诗的海洋里尽情享受。
二、趣读经典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其实可读性非常强,如《赤壁之战》《琵琶行》《套中人》《鸿门宴》等。但我们在处理这些篇目时,往往由于课时进度、考试压力等諸多原因,导致这些课文要么是逐字逐句翻译,要么是匆匆略过。学完之后,学生的印象也只是一些字词的记忆。其实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保证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添课堂趣味,从而加强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鸿门宴》这篇文言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人物性格刻画的生动、鲜明,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因此,在学习之初,我便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选取一个场景,形成一个课本剧,完成剧本创作及表演。最后在大家的合作探讨下决定选择鸿门宴的高潮部分,即刘邦与项羽会面的场景。
活动准备:
先让学生了解课本剧的写法,然后指导剧本创作。要让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本剧的特点,安排好戏剧冲突,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合理安排好人员选择、职责分配。
活动总结:课本剧改编并非是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上天马行空,而恰恰是要反复阅读原文,理解作品主题,尤其要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适合舞台表演的情节进行改编。剧本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熟练掌握,精彩的演出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的精确把握。所以,课本剧的编演更像是课内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另外,这次活动也给许多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导演、编剧、演员到一些工作人员,人人尽心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导。
三、结束语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经典的兴趣
经典作品的特点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读经典的唯一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而现在的学生,缺乏读经典的兴趣、时间和策略。而这个学期的几项活动,如诗友会、读书交流会等,就是通过有趣的活动拉近学生和经典作品的距离,让学生知道,经典并非高不可攀,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细心地体味、沉吟、把玩,是一场精神盛宴。
(二)营造高效愉悦的高效课堂
开展这一系列的经典阅读活动,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能力的提高绝不是跟现行教育制度相冲突的。通过后期的一些评价,也发现学生对这些活动印象深刻,对涉及到的课本内容记忆牢固清晰。在学生后续的一些反馈中,很多学生也表示,觉得这些作品很有趣,语文也很有美,想回家多买几本名著来看。我想,这不就是我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吗?
(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所有的活动,学生都是全程参与、全员参加、各献其策。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都充分地展现出来。也许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总是显得默默无闻,难以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但是他们有些或许在表演方面有天赋,有些在组织方面有能力。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语文和经典作品的魅力,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全新的他们。新型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当然,教师并非一个旁观者,在这些活动中,我会带领学生做好活动筹划的工作,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给学生搭建适当的脚手架,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刘宇烁.高中语文阅读中开展“研读经典史书,感悟古人智慧”学习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99-100.
[2]徐沛.把握经典阅读价值 智慧实施教学策略——以《老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