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把有效的课堂提问升华为一门艺术,借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当前地理教学所普遍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31-02
有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由一系列开放式的、清晰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过程。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艺术地经营地理课堂提问呢?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提问不能随意,没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2.提问要科学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有一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①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问题太大,不知所云;
②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降水的什么规律?——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
③阅读此图,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降水有什么不同?中纬度沿海和内陆降水有什么不同?南北回归线的大陆东西岸降水有什么不同?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这样的提问,简明具体,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3.提问要有创新性
一是提问角度要创新。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通过列举这些数字,本章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提问内容要创新。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既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例如学完
《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三是提问方式要创新。提问要不拘一格,可以个别提问,也可以集体提问;可以分组选代表提问,也可以小组代表间相互提问;可以口头提问,也可以书面提问。口头提问还包括教师教学中的随机即兴提问。书面提问一般事先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或纸上,或打印发给学生,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提问方式应多种多样。
4.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
如讲授《日本》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简单,适合向中等生提问——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一些学生也可能会想进一步了解其中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大些,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学生得到启迪,思考一会儿后就得出了解释: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板块边缘相互碰撞引发地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5.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当时顿时失去了探究
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等等。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当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以不超过两分钟为宜。
6.提问后要激励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学》,2008年11期。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31-02
有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由一系列开放式的、清晰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过程。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艺术地经营地理课堂提问呢?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提问不能随意,没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2.提问要科学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有一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①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问题太大,不知所云;
②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降水的什么规律?——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
③阅读此图,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降水有什么不同?中纬度沿海和内陆降水有什么不同?南北回归线的大陆东西岸降水有什么不同?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这样的提问,简明具体,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3.提问要有创新性
一是提问角度要创新。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通过列举这些数字,本章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提问内容要创新。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既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例如学完
《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三是提问方式要创新。提问要不拘一格,可以个别提问,也可以集体提问;可以分组选代表提问,也可以小组代表间相互提问;可以口头提问,也可以书面提问。口头提问还包括教师教学中的随机即兴提问。书面提问一般事先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或纸上,或打印发给学生,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提问方式应多种多样。
4.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
如讲授《日本》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简单,适合向中等生提问——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一些学生也可能会想进一步了解其中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大些,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学生得到启迪,思考一会儿后就得出了解释: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板块边缘相互碰撞引发地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5.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当时顿时失去了探究
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等等。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当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以不超过两分钟为宜。
6.提问后要激励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学》,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