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患病率一般认为超过10%,可发生于男女老幼,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发病时患者自觉灼痛,影响进食、说话、睡眠,且不易愈合,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药物虽然主要治疗其他疾病,但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几种药物介绍如下。
1 甲氰咪胍[1]
3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用药前用淡盐水漱口,将甲氰咪胍1~2片研成细末,用棉签将药物涂于溃疡面,10分钟内禁食,每日早中晚及睡前各一次。大多数用药1或2次后疼痛明显减轻,3天治愈,治愈率100%。
口腔溃疡可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甲氰咪胍能够抗病毒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2维生素B、C疗法
取维生素B、C各一片研成粉末拌匀用无菌棉球蘸少许,涂于溃疡面上,咬合5~0分钟,使药物被直接吸收,一般3~4次可愈合。
维生素C片是一种酸性物质,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且维生素C能促进羟化酶活性,促进腔原蛋白及细胞间质合成。因此对溃疡面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溃疡愈合。
3泼尼松[2]
口腔溃疡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溶菌酶、维生素C和口含华素片,疗程2~4天;治疗组口服泼尼松每次10mg,每日3次,疗程1~3天,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顯高于对照组(P<0.01)
泼松尼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减轻溃疡面的炎症反应,从而使溃疡及时修复。
4云南白药
40例口腔溃疡患者,用药前用生理盐水漱口后,用棉签取适量药粉,涂撒在溃疡面上,早中晚及临睡前个1次,使药粉在口内保留30分钟以上,结果3天后有27例痊愈,13例有效,有效率100%。
云南白药是著名的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成药,据现代研究可以抗炎、愈创,有于伤口的消炎和愈合。
口腔溃疡病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研究报道的发病因素甚多,但尚无统一的确切说法,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均可引起口腔溃疡[3]。对于病情较轻者,可采取局部给药,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主要原则,而对于较重者,治疗应局部与全身相结合。本文介绍的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常用于其他疾病治疗,而经过长期的实践对治疗口腔溃疡也有较好的疗效,既安全又经济实惠,故值得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王爱萍、黄素玲.医药导报,2000,19(2):175 .
[2] 陈朝进.新医学,2003,34(2):71.
[3] 李秉琦.口腔粘膜病学,2000,4(1):47.
1 甲氰咪胍[1]
3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用药前用淡盐水漱口,将甲氰咪胍1~2片研成细末,用棉签将药物涂于溃疡面,10分钟内禁食,每日早中晚及睡前各一次。大多数用药1或2次后疼痛明显减轻,3天治愈,治愈率100%。
口腔溃疡可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甲氰咪胍能够抗病毒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2维生素B、C疗法
取维生素B、C各一片研成粉末拌匀用无菌棉球蘸少许,涂于溃疡面上,咬合5~0分钟,使药物被直接吸收,一般3~4次可愈合。
维生素C片是一种酸性物质,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且维生素C能促进羟化酶活性,促进腔原蛋白及细胞间质合成。因此对溃疡面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溃疡愈合。
3泼尼松[2]
口腔溃疡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溶菌酶、维生素C和口含华素片,疗程2~4天;治疗组口服泼尼松每次10mg,每日3次,疗程1~3天,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顯高于对照组(P<0.01)
泼松尼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减轻溃疡面的炎症反应,从而使溃疡及时修复。
4云南白药
40例口腔溃疡患者,用药前用生理盐水漱口后,用棉签取适量药粉,涂撒在溃疡面上,早中晚及临睡前个1次,使药粉在口内保留30分钟以上,结果3天后有27例痊愈,13例有效,有效率100%。
云南白药是著名的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成药,据现代研究可以抗炎、愈创,有于伤口的消炎和愈合。
口腔溃疡病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研究报道的发病因素甚多,但尚无统一的确切说法,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均可引起口腔溃疡[3]。对于病情较轻者,可采取局部给药,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主要原则,而对于较重者,治疗应局部与全身相结合。本文介绍的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常用于其他疾病治疗,而经过长期的实践对治疗口腔溃疡也有较好的疗效,既安全又经济实惠,故值得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王爱萍、黄素玲.医药导报,2000,19(2):175 .
[2] 陈朝进.新医学,2003,34(2):71.
[3] 李秉琦.口腔粘膜病学,2000,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