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与空碗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j677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刚刚开放不久,住在美国的我,就兴冲冲地想帮父亲找他失散了四十三年的家人。对我这个念头,一向被母亲讥为木头人的父亲,反应并不热烈,只木木地回应:“别麻烦了,让他们永远活在我心中吧……”紧接着他在越洋电话中长叹一声,就不再言语了。我猜他又是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父亲说他在十六岁时,也就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跟着学校离开老家山东聊城,做起了流亡学生,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见过父母。
   “胜利后,你怎么不赶快回家呢?”听故事的我摇着父亲问。
   父亲回答:“我正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念大四,要先去南京校本部把书念完呀!”
   “那念完書后就赶快回家啊!”我焦急地说。
   “唉!谁知那时家乡成了个名词,回不去啦!”父亲继续说故事。
   “1946年秋天,我一到山东青岛,就焦急地打听聊城的消息,但家乡的消息根本传不出来。到了1947年底,听说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弃守,有位堂兄从聊城逃到济南,我就兼程由青岛赶去济南会面。但这堂兄劝我先别急着回去,因我去过重庆,恐会拖累家人。所以望着近在咫尺的聊城,我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时,胶济铁路即将被拦腰切断,再耽搁就回不了青岛。当时真是急得我捶胸顿足、扼腕兴叹!但也只有一步一回头地上了回青岛的火车。”
   “那后来呢?”我急急追问父亲。
   “后来……谁料得到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会兵败如山倒?后来……不就和你妈逃到台湾来,就再也回不去啦!”
   故事就说到这儿,父亲长叹一声,不再言语了。他的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虽然父亲不再言语,我却在他的眼神中读到他因一时犹豫所造成的锥心蚀骨的痛与自责。所以打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决心,将来要帮父亲找他的家人。
   1981年,我不顾父亲的木然,悄悄托人在山东聊城登起寻人启事。
   刚开始登报,我也没抱太大的希望,谁知半年后就收到了一封山东聊城蔡庄寄来的信。我拆信的手哆哆嗦嗦地抖个不停……信上捎来天大的好消息,说爷爷奶奶还活着,要父亲尽快回乡见上一面。我正要狂喜狂喊时,不经意瞄到信尾这自称是父亲堂侄儿的蔡宝意写的一行小字:我们这位堂叔本名应是蔡宝光,在家里还有一个等了他快一辈子的媳妇刘金娥……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这么多年来我终于明白,每次提起爷爷奶奶,父亲总是沉默不语、怅然长叹的原因了;也终于明白母亲总是讥讽父亲是个一个字儿也蹦不出来的“木头人”的苦闷。这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加上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几十年来就像石磨般一再地蹂躏着父亲的心,也难怪他被折磨成木头人哪!
   这封家书,让父亲背上了对婚姻不忠的原罪,让母亲在一夕之间成了小娘,让父母原本就不和的婚姻掀起了滔天巨浪。我望着那满怀期待却闯下大祸的家书,不知心中该怨谁。
   发飙了一百多天的母亲终于安静下来。到底1948年初,父亲来到自家门口却没有进去,除了逃避内战,也为逃一桩他不要的婚姻。对婚姻,他早做了抉择,聪明的母亲该明白吧。
   于是我劝父亲赶快经美国转赴大陆探亲。但因台湾当局的严厉警告,父亲坚持不敢走这条线路,我们也只有眼巴巴地等到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开放两岸观光了,这才急吼吼地经香港、北京直奔山东聊城蔡庄。
   当一群小辈簇拥出来一个满面风霜,双脚被缠过又放开,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看起来比父亲大上十岁的乡下农妇时,父亲完全不认人地问:“你是谁啊?”那农妇沙哑着声,有些腼腆地说:“我是刘金娥啊!”父亲愣了一下,先看了母亲一眼,然后焦急地问她:“咱父亲母亲还活着吗?”刘金娥不答话,请大家走进屋里,往前一指,两张遗像赫然摆在供桌上,奇怪的是,供桌上还放着一个早就被岁月洗褪了釉的空碗。
   蔡庄的人是怕父亲不回来,才撒下弥天大谎。原来爷爷早在二十年前就过世了,而奶奶是在1981年才撒手人寰的。刘金娥说:“我们娘……”她怯生生地看了眼母亲,改口说,“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说这碗是你当年,也就是你十六岁那年,有天夜里突然由学校回来,喝了碗小米粥的碗。你这一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完全没了音信。但你娘一直相信你还活着,她说你一定会活着回来看她的……”我大妈一面擦眼泪,一面指着供桌上和爷爷奶奶一起痴痴地等着父亲的那个空碗。
   一向言语不多的木头人父亲,终于在那个似曾相识的空碗面前完全崩溃了。他那忍了五十年的乡愁家恨,他那藏在心中五十年的自责与痛苦,终于像决了堤的黄河,一发不可收拾。只见他双腿慢慢跪了下来,望着他父母的遗像,号啕大哭……在我听来,父亲的哭声不是哭声,而是心灵深处那从未愈合的伤口,惨遭撕裂所发出的最痛苦的哀号,是对大时代的操纵、小人物的无奈和自己的懦弱,所发出的最愤怒的呐喊。但是,无论他怎样呐喊,又怎能唤回那五十年的岁月,那倚门而待、日日期盼的双眸,还有那两个心灵被扭曲的女人的青春?父亲心中的痛,是永远……也拔不出来了。
   【选自《烤神仙》】
   插图 / 期盼 / 佚 名
其他文献
初二学生马国开,一个在物理方面很有天赋的孩子。一次,在饿极了的时候,他在我的房间偷偷拿了一把食物,正好被我撞见。我痛心疾首地责问他,他没有辩解,也没有委屈哭泣,只是默默说了声:“老师,对不起。”直至去过他家之后,我才发现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一直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住在如残垣断壁般的黄土房子里,值钱的家当不过是一株梨树,数只瘦羊。   康娟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是大家都喜欢的“小土豆”
期刊
据6月5日华商报报道,2018年7月,陕西吴起男子杨登科公开举报十九年前学籍被人冒名顶替一事引发关注。随后,已是副科级干部的冒名顶替者“黄登科”被当地纪委立案调查,后被双开。   冒名顶替者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或许在当地官方看来,这件事可以画上句号了。但现在,顶替者与被顶替者都有不服:在杨登科看来,虽然冒名顶替者已得到应有的惩罚,但谁来为自己被改写的人生买单?多次诉求无果之下,杨登科将“黄登科”等
期刊
假“研修”真“补课”   教育部门规定,公办学校不得在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然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校内补习班竟顶风而上。家长称,因为今年初高中升学率位居武汉市倒数位次,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部门认为教学成果是靠“时间+汗水”拼出来的,强制要求老师在暑假补课。   武汉一位家长提供的截图显示,开发区一初中本部和官士墩校区的暑假补课通知和课程表,早上7时20分到校,下午5时多放学,一天九节课。 
期刊
4月11日,安徽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施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同一时间,施平妻子、安徽省财政厅社保处副处长韩剑辉亦被带走。施平夫妇上一次引发外界关注,是因为一桩劫案。  家中遇劫   2015年4月28日晚间,韩剑辉下班回家,劫犯马某与谢某跟在后面,趁其拿钥匙开门的机会,用气手枪顶住韩剑辉,顺势进入了房间。   据韩剑辉在法庭陈述,一开始她只把
期刊
4月13日,因打着“国安部部长助理”“湖南省国安厅党组书记”的幌子,四处骗吃骗喝骗巨款,五十四岁的无业男子李某周被湖南株洲警方刑事拘留。高深莫测的“高官”   3月18日,在湖南株洲从事服务业的江某向株洲市公安局天元分局泰山路派出所报案称,2017年2月,他被人以一本长沙市的假房产证做抵押,借走五十万元现金至今未还。   警方一调查,却发现房产证是真的。这是江某报假案,还是另有隐情?江某吐露实
期刊
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刚从美国回来,寒暄之余,闲话之间,难免会讲起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在美国,很多超市会发行有限期的会员卡。而且很多超市规定,第一次开卡都是免费的,但是当到期后续卡,则要交一笔手续费。   几乎所有美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续卡,但是这个朋友则发现了另外一个聪明的办法。他要求先将第一张卡注销,然后重新开一张卡。超市工作人员面对朋友这一充满了智慧的要求,竟然无言以对。就像见了外星人一样,完全
期刊
据深广电第一现场报道,最近市面上突然兴起一股针灸速成风,说三天包学会针灸,学会了包治各种疑难杂症。比如一家位于广东深圳宝安坪洲的保顺堂中医培训机构,针灸速成班学时最短的两天,最长的四天,三天是他们主推的速成班,特惠价两千九百八十元。在这个“速成班”,两天学完七百多个穴位,家属当“小白鼠”、學员配对“互扎”……乱象很常见,牛皮吹破天。   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去一半”,辩证施针是内病外治的一种中
期刊
名片,上头一般写着五花八门的身份,展示着人的光彩一面。城市也有名片,自然也展示着城市的靓丽一面。若有个什么第一高楼,或别的地标式建筑,那就如同某人名片上印着一个啥会长或啥理事。满街的鲜花、灯笼,整齐漂亮的街道,或一个好大的人工湖,或一片仿古建筑,都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   但我在各地转了一圈之后,觉得城市还有另一种名片。这种名片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得用心去体会。一句话说不清,就说是城市的“温度”
期刊
中国有句俗话,叫“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意思是在一个人快饿死的关键时刻,你给他一斗米,让他活了下来,他会感恩戴德,把你奉为恩人;可是如果你一直帮助他,他就会养成依赖,把你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一旦某天你没有帮助他,他会把你当作仇人。所以你的善良,需要理性的锋芒。   有句古話,叫“帮困不帮懒,救急不救穷”,在别人遇到困难急需帮助的时候,帮他一把让他渡过难关,他会感激不尽。如果帮懒救穷,只会
期刊
去年暑假,我和儿子随团去南方作了一次为期四天的旅游,来回坐的都是旅游大巴。   大巴车上,在过道里一前一后放了两个垃圾桶,大家把吃剩的食物残渣、果皮和纸屑不断扔进桶里,每行一程,桶里就盛满了垃圾,车到景点一停,游客只顾下车,没人想到要把垃圾倒掉,儿子从后面走过时,指着垃圾桶对我说:“妈妈,你看,垃圾都满了,怎么办呢?”我低头看了一眼垃圾桶,小心地從旁边绕了过去,催促儿子说:“走你的吧,我们也不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