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20-02
有效课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敢创新、乐创新、会创新,在生活实践中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数学有效课堂的培养目的。陶行知先生曾经对儿童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到知识的海洋吸取学问;解放时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孕育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有效课堂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笔者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跟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对于这一点,笔者从近期参加课改培训中得到的感悟特别深。在课改培训中,全国特级教师仲广群提出的“助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和谐”的教学理念,课堂再也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阵地,而且是师生之间发表学习看法及收获的交流平台。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比较大小》时,笔者也尝试用“助学课堂”的模式来施教。首先是“自助”,提倡先学后教,先让学生猜测■和■的大小;其次是“互助”,让学生针对分成的两种看法展开讨论;最后是“师助”,教师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学生经过验证、讨论后,在队里选出代表来陈述本小组的观点,然后与另外一组进行辩论。通过一番辩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习效果特别好。可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这里的“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提问,二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敢于尝试,大胆探索,乐于创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学会质疑,善于提问,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教师因为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就急于解答,剥夺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无疑是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刻意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紧跟教学步骤,那么学生中就不可能有新颖思想的萌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900米,他走了全程的■,问还有多少米才到学校?如果教师只按例题要求让学生解答,课堂就不可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个性思维。如果换个角度去提问:看了例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提出了“还剩多少米没走?”“走了多少米?”“还剩的路程比走了的路程少多少米?”等问题,这时,学生有的先画线段图,把没走的份数标出来(1-■=■),再求出900米的■是多少?有的同学先求出已走的路程(900×■=360米),再用全程减去已走的路程就等于没走的路程(900-360=540米)。有的同学直接按份数来计算(900÷5=180米,5-2=3份,180×3=540米)。可见,数学教学既要注重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类的题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进而激发创新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为学生搭桥铺路创设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么一种教学情境:小明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明有30张邮票,小华的邮票比小明的多20%,你能算出小华有多少张邮票吗?计算方法最多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奖励一枚邮票哦。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都开始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本例题的方法去解答,先求出小华比小明多出20%的邮票(30×20%=6),再把小明的票数加上多的部分就是小华的邮票数(30+6=36);有的学生不仅能这样思考,还能用分率的方法去解决,先求出小华的分率(1+20%),再求出小华的邮票数。通过创设情境和物质奖励的双重“诱惑”,促使学生不断地尝试创新的解法,使他们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学法指导训练,注重思维创新
一题多解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普遍的现象。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经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佳解答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经过程。此外,在一些例题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启发学生找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由表及里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条件去深层挖掘,从而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刻性。
“一题多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把单一问题变成多道题目,形成内容上相互联系的题目类型。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找到题目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让学生看出题型之间的区别,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应变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男生有22人,女生28人,■?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进而提出以下问题: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多少?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倍?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观察到这类题目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纵横沟通,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社会发展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仅仅培养听话、考试高分的孩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作为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将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责编 黎雪娟)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20-02
有效课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敢创新、乐创新、会创新,在生活实践中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数学有效课堂的培养目的。陶行知先生曾经对儿童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到知识的海洋吸取学问;解放时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孕育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有效课堂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笔者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跟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对于这一点,笔者从近期参加课改培训中得到的感悟特别深。在课改培训中,全国特级教师仲广群提出的“助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和谐”的教学理念,课堂再也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阵地,而且是师生之间发表学习看法及收获的交流平台。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比较大小》时,笔者也尝试用“助学课堂”的模式来施教。首先是“自助”,提倡先学后教,先让学生猜测■和■的大小;其次是“互助”,让学生针对分成的两种看法展开讨论;最后是“师助”,教师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学生经过验证、讨论后,在队里选出代表来陈述本小组的观点,然后与另外一组进行辩论。通过一番辩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习效果特别好。可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这里的“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提问,二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敢于尝试,大胆探索,乐于创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学会质疑,善于提问,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教师因为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就急于解答,剥夺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无疑是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刻意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紧跟教学步骤,那么学生中就不可能有新颖思想的萌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900米,他走了全程的■,问还有多少米才到学校?如果教师只按例题要求让学生解答,课堂就不可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个性思维。如果换个角度去提问:看了例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提出了“还剩多少米没走?”“走了多少米?”“还剩的路程比走了的路程少多少米?”等问题,这时,学生有的先画线段图,把没走的份数标出来(1-■=■),再求出900米的■是多少?有的同学先求出已走的路程(900×■=360米),再用全程减去已走的路程就等于没走的路程(900-360=540米)。有的同学直接按份数来计算(900÷5=180米,5-2=3份,180×3=540米)。可见,数学教学既要注重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类的题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进而激发创新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为学生搭桥铺路创设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么一种教学情境:小明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明有30张邮票,小华的邮票比小明的多20%,你能算出小华有多少张邮票吗?计算方法最多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奖励一枚邮票哦。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都开始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本例题的方法去解答,先求出小华比小明多出20%的邮票(30×20%=6),再把小明的票数加上多的部分就是小华的邮票数(30+6=36);有的学生不仅能这样思考,还能用分率的方法去解决,先求出小华的分率(1+20%),再求出小华的邮票数。通过创设情境和物质奖励的双重“诱惑”,促使学生不断地尝试创新的解法,使他们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学法指导训练,注重思维创新
一题多解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普遍的现象。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经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佳解答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经过程。此外,在一些例题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启发学生找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由表及里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条件去深层挖掘,从而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刻性。
“一题多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把单一问题变成多道题目,形成内容上相互联系的题目类型。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找到题目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让学生看出题型之间的区别,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应变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男生有22人,女生28人,■?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进而提出以下问题: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多少?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倍?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观察到这类题目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纵横沟通,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社会发展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仅仅培养听话、考试高分的孩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作为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将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