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青:把青春献给边疆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永青,1941年出生,1964年7月从上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先后担任农工、教师、副排长、副连长、一四五团副团长等工作共16年,完成了从一名城市知识青年向军垦战士的彻底转变。
  1962年,二十多岁的杨永青毕业于上海第二女中高中,由于中学时代患肺结核的经历,使她高考体检未能达标,从此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高中毕业后的杨永青在上海市陕西南路口的一家无线电商店当营业员,这也让青年时代的她迷上了电子科学。
  1964年3月,上海开始动员知识青年到新疆兵团,由于杨永青有正式工作,所以并不是动员的对象,但是听了动员报告的她却十分激动,当晚就决定给领导写申请书,要求到边疆,参加边疆建设。在经过父母、外婆的一致阻拦和首次申请未被批准下,杨永青写下了“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这20字的血书,送到了兵团的招生组。同年5月15日,杨永青如愿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而今,这张通知书已被收藏陈列于新疆军垦博物馆二楼。
  1964年6月30日,24岁的杨永青头戴黄军帽,穿着绿军装从上海乘坐专列,经过六天六夜的旅途颠簸来到了乌鲁木齐,并被留在了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
  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劳动,杨永青说:“记得那时候是7月份,我也不喜欢戴草帽,拿着锄头锄草,嘴里发甘发苦,劳动了几天以后,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吃的东西也比较简单,那时候不像现在有那么多蔬菜,主要就是老葫芦和茄子,主食一般吃发糕,条件确实比较艰苦。”
  在农场一待就是16年,后来杨永青当上了团里的副连长,开始分管后勤。据杨永青回忆,当时一四五团二营九连是全团最大的一个连队,有400多个职工,1000多口人,每月分猪肉,就宰两头小猪,那时候的猪因为吃不饱都长不大,全连1000多口人分到手里就那么一条,做一次菜就完了,有次一个老职工问她:“我的铁锅生锈了怎么办?”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杨永青。凭着对科技的热爱和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决心,杨永青开始支持科技人员推广油葵种植,后来有职工告诉她家里存的油都吃不完了。通过推广油葵,农场职工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时至今日,杨永青回忆这段往事,仍然欣慰地说:“这也算是我在农场的一个成果吧,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我也不知道油葵,这就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之后,才能做这件事情。”
  1965年7月5日在石河子总场,杨永青与上海支边青年代表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周总理在询问了他们的家庭情况与工作情况后,勉励她们:“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此事在新华社、《中国青年》杂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均做了报道,并且,围绕周总理这一提法在全国掀起一阵宣传热潮,杨永青也成为全国青年熟知的人物、学习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
  谈到这段难忘的经历,杨永青说:“总理接见我们时,我很荣幸,当时就站在总理旁边。总理问了我们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当时我们向总理汇报我们开了2700亩荒地,种的麦子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现在我们有的在果园,有的当老师,有的是广播员。后来总理问我们:‘你们稳不稳?’就是安心不安心的意思,我们说:‘稳,安心的。’然后总理说:‘这就是你们的老市长陈老总,他很关心你们,是他让我陪着来看你们的’。陈毅老总说:‘不不不,是总理让我陪着他特地来看你们的。’总理当时在石河子只呆了半天,时间很紧,看了工厂、农场、农学院和葡萄园等很多的地方,由于时间来不及就在林带里接见了我们。”
  1965年总理接见杨永青的消息让身在香港的父母知道了,虽然没有直接通信,但是父母也放心了。杨永青回忆说:“1979年,父亲离开上海三十年回来后,我跟他在上海见了三次面,最后吃饭的时候,他拿出一份报纸给我说,说夏威夷生长的一种速生树,他要给我寄种子给我,这种树树叶可以做饲料,树木可以炼钢。可见他的态度变化非常大,也令我非常感动。”
  杨永青的爱人原在兰州部队从事测绘工作,他是看了总理接见支青的报道后,给杨永青写信,通过写信相识、相知、相爱。1968年两人结婚,子女在农场里出生和长大。
  2000年石河子总场要求我们回农场,参加总场成立50周年的活动,这次我带了一撮头发,埋在周总理纪念碑旁边的地里,表示我对新疆的感情,我对农场的感情。我虽然我身后来不了,但是我愿意把我的头发埋在新疆,我提前做了……
其他文献
“第一次看到桑皮纸是10年前,在维吾尔族花帽作坊里。当时看他们用铁丝包芯,裹上桑皮纸来做骨,垫起花帽的四角。那纸被撕来揉去的也不破,非常坚韧,并且还被用来垫在帽子内吸汗、祛味和防虫。”刘辉说。  “阳光从高高的天窗照进来,在土坯墙上和锅台上笔直地投下大小不一的圆形光点,在略微有些灰暗的屋子里,两道光束看起来有些抢眼。在土制的灶台上,炉火烧得正旺,一位头戴白头巾的塔吉克族老人正手握着铲子在锅里搅动,
期刊
7月16日,新疆Wiser球(高智尔球)运动协会筹备组在新疆财经大学新城公园举办了2013年Wiser球联谊活动。自治区体育总会马军秘书长、副秘书长暨工作人员、江苏商会秘书长李仁华先生、新疆Wiser球运动发起人夏卫国先生、于秀琴女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月刊》编委、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陕西长安书画院艺术顾问南浦先生、嘉宾王海林先生、李晓燕女士、新疆昌吉Wiser
期刊
维吾尔族称:“阿依旺赛莱”,“阿依旺”是指带有天窗拱形的建筑,“赛莱”是指这种建筑里的客厅或招待客人的地方,整体建筑称为“阿依旺赛莱”。  到和田,就听说维吾尔族有一种传统民居非常漂亮,朋友约我去看一看。走进雕花的漂亮大门,里面就是一个小院子,一边有平房,院中还栽了许多果树和花卉。在葡萄架的掩盖下,是一座典型的传统维吾尔族民居。正是9月金秋,葡萄架下坠着一串串熟透了的红葡萄,十分诱人。  一进门左
期刊
“兵爸爸,我想您了!这次语文测验我得了全年级第一,您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最近,哈萨克族男孩阿克久利再次拨通了熟悉的电话号码,向远在青岛的“兵爸爸”报告着喜讯。  阿克久利的“兵爸爸”叫王海东,曾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代职副团长。2011年5月,王海东来到北湾边防连蹲点,在参加边防巡逻时认识了连队的护边员卡德尔,而从连队官兵口中,王海东了解到了卡德尔一家的情况。  卡德尔是名老兵,离开部队后便在边境
期刊
新疆青年,封面的变迁
期刊
周涛自认为,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写散文是客串,那付嘴脸还是个诗人。写诗的时候是我最好的年华,最投入,付出了最多的思考和心血,我对社会,对政治,对历史,对文学的认识方式和切入方式是诗给的,诗是我终生的情人。”周涛说,“我还是认为:诗、音乐、美术是一切艺术的精魂和基本元素。因此,我也更看重我的这个诗人身份。”  中国诗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冠予他“边塞新诗人”的称号,中国散文界后又将周涛与余秋雨两颗
期刊
王有让,1992年12月入伍,二级军士长,现任新疆军区某防空旅修理营雷达维修技师。入伍21年来,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次、一次被新疆军区评选为“昆仑卫士”,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共产党员”。  数九寒天,天山腹地,一场实战背景下的综合对抗演练激战正酣。  突然,红方雷达屏幕上一片雪花。随行装备保障分队箭射出击。一名二级军士长快步蹬上雷达方舱。“‘敌’正对我实施强电磁
期刊
赵光鸣,著名小说家,新疆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氓》、《迁客搔人》,中篇小说《远巢》、《死城之旅》、《汉留营》等。中篇小说《石板屋》获中国首届西部文学优秀征文奖,《西边的太阳》获炎黄杯当代文学优秀作品奖。  30多年前的赵光鸣在《新疆青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生活在召唤》。几十年过去了,赵光鸣老师对当年写第一篇小说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生活在召唤》讲述了一个待业青年的心路历程:
期刊
刘湘晨,集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影视导演、文化学者多种身份于一身,常年游走在中国地理的最边缘,透过镜头记录中国珍贵的少数民族地理与文化资源,探讨各种地域文化的迥异与共生共融,挖掘作品内涵的深度和世界意义。这是百度百科对刘湘晨的介绍。  如今的刘湘晨在新疆师范大学做客座教授,从事着影视人类学研究教学工作。30年前,刘湘晨还在新疆财经学院当老师,酷爱文学创作,正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叩开了新疆青年
期刊
青春,  注定奋斗。  就如同江河奔腾,  日月飞旋,  大鹏举翼击长空。  和绿树一起生长,  和清泉一起流淌,  每一条生产线,  每一个工作岗,  都在放声歌唱!  每一座山岳,  每一条江河,  都长出了翅膀!  如果奋斗是一首歌,  那旋律永远会在年轻的胸膛里澎湃。  如果奋斗是一幅画,  那永远涂满青春的绿意盎然。  奋斗中  每一个角色都堪称完美,  我们可以上下求索,  砥砺前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