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課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教师应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和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把好作文教这一关,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骨干”。但事实上,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写作时常常绞尽脑汁,苦于“无米之炊”。于是就胡编乱造,敷衍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这正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教师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消除困惑心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水平有限,写不好作文,缺乏自信心。为了消除学生这种困惑心理,我常用以说带写的方法来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我充分把握口头作文这一环节,有效地将口语与书面语结合起来。每一次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先让学生对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等尽情地述说自己的看法,在谈心的基础上,我再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后再帮助学生整理所说的话,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让学生“所想”向书面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学生感到轻松,兴趣。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喜欢写作文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让学生把阅读和摘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学生习作有一个“模仿”的过程。
1、阅读。阅读可分为默读,朗读,诵读。对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适合诵读,诵读也是一种模仿,诵读久之,痕迹加深,作文时,词句自然会从口中溢出。诵读时用的是普通话,可纠正方言中的一些不规则的语音法,反复诵读,又可形成良好的语感。
2、摘抄。丰富词汇,除了诵读,还应该学会摘抄,做到读抄结合,相得益彰,才能拥有大量的词汇。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让学生分类摘抄,把内容分成人物、动物、事件、景物四大类,再把四大类分成若干小类。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三、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叶圣陶说过:“作文源于生活。”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在观察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从“小”察起,全面细致。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风云变化、鸟叫蝉鸣,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兴趣爱好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当然,观察还要做到全面细致,即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从不同的側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把握住事物的个体特征(如对于景物,可以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去观察)。
四、留心生活,品味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材路,反之则不然。纵观学生一日生活,我们不由得生出这样的感慨,大多数学生生活内容太单调,课余生活没有什么色彩可言。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的课外生活比较狭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素材。为了改观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生活的前提下,挖掘写作的素材,如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选一个侧面表现普通家庭的缩影;指导学生观察班内一日生活选一个观察点反映班级动态的剪影;利用五分钟晨检或班会时间向学生介绍科技知识、推荐优秀的散文、名著等等。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趣,增加写作的内容、开拓作文的材路。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留心与不留心的差别很大,比如,教学楼,学生一天总要上下几次,比较熟悉吧,可要问从一楼到三楼楼梯共有几级台阶,却很少有人说得准确,而口袋里的钱,虽不能时时数着,大都知道有多少。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和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把好作文教这一关,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骨干”。但事实上,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写作时常常绞尽脑汁,苦于“无米之炊”。于是就胡编乱造,敷衍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这正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教师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消除困惑心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水平有限,写不好作文,缺乏自信心。为了消除学生这种困惑心理,我常用以说带写的方法来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我充分把握口头作文这一环节,有效地将口语与书面语结合起来。每一次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先让学生对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等尽情地述说自己的看法,在谈心的基础上,我再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后再帮助学生整理所说的话,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让学生“所想”向书面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学生感到轻松,兴趣。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喜欢写作文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让学生把阅读和摘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学生习作有一个“模仿”的过程。
1、阅读。阅读可分为默读,朗读,诵读。对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适合诵读,诵读也是一种模仿,诵读久之,痕迹加深,作文时,词句自然会从口中溢出。诵读时用的是普通话,可纠正方言中的一些不规则的语音法,反复诵读,又可形成良好的语感。
2、摘抄。丰富词汇,除了诵读,还应该学会摘抄,做到读抄结合,相得益彰,才能拥有大量的词汇。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让学生分类摘抄,把内容分成人物、动物、事件、景物四大类,再把四大类分成若干小类。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三、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叶圣陶说过:“作文源于生活。”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在观察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从“小”察起,全面细致。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风云变化、鸟叫蝉鸣,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兴趣爱好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当然,观察还要做到全面细致,即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从不同的側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把握住事物的个体特征(如对于景物,可以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去观察)。
四、留心生活,品味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材路,反之则不然。纵观学生一日生活,我们不由得生出这样的感慨,大多数学生生活内容太单调,课余生活没有什么色彩可言。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的课外生活比较狭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素材。为了改观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生活的前提下,挖掘写作的素材,如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选一个侧面表现普通家庭的缩影;指导学生观察班内一日生活选一个观察点反映班级动态的剪影;利用五分钟晨检或班会时间向学生介绍科技知识、推荐优秀的散文、名著等等。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趣,增加写作的内容、开拓作文的材路。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留心与不留心的差别很大,比如,教学楼,学生一天总要上下几次,比较熟悉吧,可要问从一楼到三楼楼梯共有几级台阶,却很少有人说得准确,而口袋里的钱,虽不能时时数着,大都知道有多少。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