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两所知名中学退出了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2013年自主招生计划。这两所学校分别是南京市的金陵中学和南通市的海安中学,皆属于江苏省名校,此前也都参加了北京大学的2011年和2012的“校长推荐”自主招生计划。金陵中学没有参加2013年推荐资格,原因是去年推荐的学生“裸分”没有达到北大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与金陵中学退出原因类似,海安中学也是因为北大比往年更看重分数。海安中学自主招生推荐的负责人表示,来自主招生的学校,都是要最高分的学生,高分学生就那么多,每个学校都要,谁都不能得罪。
从重特长到重分数
自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来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其本意是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走过快10个年头了,在这10年里允许自主招生的高校从第一批22所增加到了现在的80所。招生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北大从2010年开始实施 “校长推荐”制,清华提出了“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人大也提出了“圆梦计划”。
毫无疑问,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挖掘更多的“怪才”“偏才”,为学生提供除高考之外的人才选拔机制。到目前为止,自主招生占高校招生人数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至10%之间。
破格录取是自主招生的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了,这一事件也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质疑。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覃思因一幅《我与大佛试比高》而受清华大学招生工作人员的青睐。青海玉树第二民族中学学生尕玛朋措自幼家境贫寒,曾两次辍学,但又凭着顽强的求学欲望和学校的帮助重返校园。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带领全班同学转移到安全地点,又从废墟中救出4人。清华大学专家组深入青海,对他进行了全方面考核,一致认为,该学生品格高尚、心态阳光、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毅力顽强,对玉树有强烈的感情,愿意长期扎根青海工作,最终,清华向这位优秀的学生抛出了橄榄枝。
然而,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高校录取自主招生的核心参考条件还是高考分数,这也是所有参考条件中唯一可以量化的指标。高校重视分数的表现在于笔试环节的增加。以湖北省为例,早在2009年,武汉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11所高校里就有9所设置了笔试。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甚至表示仅进行笔试,取消面试;华南农业大学自2008年开始实施自主招生,当年不设笔试,而仅以面试为主,2009年就新增了笔试。“有些考生在面试时表现非常优秀,但录取时发现,其高考分数并不理想。”华南农大招生负责人解释增加笔试原因时说。“这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一些‘条子生’和面试的主观性所带来的不公平因素,”该负责人同时强调。
另一种表现就是招生政策的变化。北大的“校长推荐”制,2010年要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2011年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清华的“领军计划”,2012年要求: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2013年要求: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者优先。由此观之,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就可见一斑了。
其实是提前“抢生源”
高校自主招生正在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那就是高校自招本意是为了建立一种和高考不同,能够提供更全面和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初衷是为了规避掉高考所带来的特殊人才的流失,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选择。然而,事实是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分数仍是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未有摆脱分数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把北大、清华如此操作称之为不过是“抢生源”,熊丙奇表示,在自主招生中重复与高考一样的选拔标准,“这是自主招生向分数复辟”。他认为,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自主招生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目前自主招生操作的流程是,考生先要参加学校的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必须把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传统志愿填报)或A志愿(平行志愿填报),高考成绩达到高校承诺的录取优惠(上一本线即可录取,或者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20至60分),方能被该校录取。按照这一操作,考生的选择权并没有增加(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而且,评价学生的标准,也还是分数“一元标准”。既然自主招生还和高考集中录取嫁接,自主招生也就成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即可以把一些优秀学生提前圈进来。
这就是北大乐于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原因,在2010年该制度推出时,北大还宣称这是给中学校长推荐权利,可以发现一些“怪才”,按照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操作,获得推荐并通过学校面试的学生,必须承诺报考该校,不得再选择其他学校,这不摆明在抢生源吗?再就是,所有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实行的都是学校推荐,采用的都是以学业成绩为主的“综合指标”体系,因为一方面学校校长不愿意以教育声誉承担推荐责任,另一方面,大学还是以被推荐参加者高考的成绩来评价学校的推荐是否得力——如果被推荐者参加高考分数不高,不但有可能影响到他能否被大学录取,还将影响到来年大学是否给这所学校推荐指标。
北大的意图,其他高校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们自然也会采取类似的方法把优秀的生源揽到自己的学校,只不过是名头不同而已。对于解决办法,熊丙奇认为,有两种方式的自主招生,可以让改革更彻底。一种是可以形成自主招生联考,考生凭考试成绩,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并且不用再参加高考。另一种方式,是参加完高考后拿到成绩,相应大学公布要求的分数,达到分数的学生,可以凭成绩自主申请多所大学。
联盟壁垒
自主招生的这些问题,各大高校也都知道。一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也为了在生源争夺战中占据优势,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自主招生联盟。目前一共有四大高校联盟,分别是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包括了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在内的11所学校;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包括了上海交大、中科大在内的7所高校;以同济大学为首的“卓越联盟”,包括了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以北京邮政大学为首的“北京高科联盟”,包括了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在内的11所大学。 王思雨(化名)是南京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成绩优秀的她具有参加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资格。虽然参加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让她觉得很兴奋,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烦恼。文科专业的她心目中理想的专业是中文和新闻。这两个专业最强的学校分别是北大和人大,然而他们却分属不同的联盟,这让王思雨左右为难。各大联盟的自主招生政策不允许她同时参加两个或者多个联盟的招生考试。“只能从两个专业里选一个,还没作出最后的决定,”王思雨无奈的表示。
这种联盟壁垒显然制约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而自主招生真正的内涵本应该是高校自主和学生自主,二者缺一不可。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根本不可能同时参加多场不同联盟的招生考试,一方面是考试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时间上也不允许。联盟内部成绩是互认的,考生参加联盟内部任一学校的招生考试就可以报考其他学校,这种互认也仅限于联盟成员之间。“联盟与联盟之间并没有实现成绩互认,现在也没有发现互认的趋势。这种联盟的形式是对参加自主招生学生自主权利的侵犯,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消除壁垒,保障学生自主权,”熊丙奇表示,“可以存在这种联盟,但是必须是所有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所组成的联盟”如果仅仅只是几所大学一起形成各自的联盟,本质还是为了在招生中获得更多的优秀生源。
坚持自主招生正确方向
自主招生的实质,应当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大学,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可以提出基本的学业成绩要求,但如果其把成绩要求提得太高,就将很大程度限制申请数量,结果是难以招收到适合本校的学生。在这种双向选择机制中,大学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招生标准,而不是所有学校都用一个相同的学业成绩标准去评价、选择学生。
早些时候,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报考程序,并重申将严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高校、中学或个人。《通知》对招生政策、招生程序等都作了规定,然而这种规定都很笼统,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在《通知》之下,各高校的可操作空间仍然很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笼统的制度杜绝不了腐败和黑箱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自主招生2003年刚试行时,公众就在质疑权钱交易的问题,现在依然如此。不是公众过于敏感,而是我们的制度建设确实不尽如人意。“现在的自主招生一般都有公示,但公示之后没有解释,公示有什么用?提出意见之后没有反馈、没有惩处,腐败照样会大行其道。”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认为,自主招生可以学习美国的录取方式。“美国大学考察学生的因素很多,包括学校或者老师的推荐信、校友意见、社会活动等,但最根本的还是标准化考试和中学排名这两项学业成绩。在我们的国情下,也还是必须坚持统一高考的权威性,因为这是目前保证绝大多数人公平竞争的最重要途径,自主招生等形式只能作为补充。”郑若玲说。
高校自主招生,该如何保证专家、教授能够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作出公正、公平的评判?这一点担忧让人们不禁反思:高校究竟应该由谁来招生?从根本上是要解决谁来招生更有效的问题,具体地讲,包括谁来制定招生标准、依据什么来制定招生标准和谁来进行招生决策。另一方面,还应思考学生的上学自主权谁来保证。
从重特长到重分数
自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来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其本意是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走过快10个年头了,在这10年里允许自主招生的高校从第一批22所增加到了现在的80所。招生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北大从2010年开始实施 “校长推荐”制,清华提出了“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人大也提出了“圆梦计划”。
毫无疑问,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挖掘更多的“怪才”“偏才”,为学生提供除高考之外的人才选拔机制。到目前为止,自主招生占高校招生人数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至10%之间。
破格录取是自主招生的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了,这一事件也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质疑。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覃思因一幅《我与大佛试比高》而受清华大学招生工作人员的青睐。青海玉树第二民族中学学生尕玛朋措自幼家境贫寒,曾两次辍学,但又凭着顽强的求学欲望和学校的帮助重返校园。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带领全班同学转移到安全地点,又从废墟中救出4人。清华大学专家组深入青海,对他进行了全方面考核,一致认为,该学生品格高尚、心态阳光、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毅力顽强,对玉树有强烈的感情,愿意长期扎根青海工作,最终,清华向这位优秀的学生抛出了橄榄枝。
然而,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高校录取自主招生的核心参考条件还是高考分数,这也是所有参考条件中唯一可以量化的指标。高校重视分数的表现在于笔试环节的增加。以湖北省为例,早在2009年,武汉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11所高校里就有9所设置了笔试。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甚至表示仅进行笔试,取消面试;华南农业大学自2008年开始实施自主招生,当年不设笔试,而仅以面试为主,2009年就新增了笔试。“有些考生在面试时表现非常优秀,但录取时发现,其高考分数并不理想。”华南农大招生负责人解释增加笔试原因时说。“这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一些‘条子生’和面试的主观性所带来的不公平因素,”该负责人同时强调。
另一种表现就是招生政策的变化。北大的“校长推荐”制,2010年要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2011年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清华的“领军计划”,2012年要求: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2013年要求: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者优先。由此观之,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就可见一斑了。
其实是提前“抢生源”
高校自主招生正在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那就是高校自招本意是为了建立一种和高考不同,能够提供更全面和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初衷是为了规避掉高考所带来的特殊人才的流失,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选择。然而,事实是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分数仍是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未有摆脱分数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把北大、清华如此操作称之为不过是“抢生源”,熊丙奇表示,在自主招生中重复与高考一样的选拔标准,“这是自主招生向分数复辟”。他认为,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自主招生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目前自主招生操作的流程是,考生先要参加学校的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必须把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传统志愿填报)或A志愿(平行志愿填报),高考成绩达到高校承诺的录取优惠(上一本线即可录取,或者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20至60分),方能被该校录取。按照这一操作,考生的选择权并没有增加(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而且,评价学生的标准,也还是分数“一元标准”。既然自主招生还和高考集中录取嫁接,自主招生也就成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即可以把一些优秀学生提前圈进来。
这就是北大乐于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原因,在2010年该制度推出时,北大还宣称这是给中学校长推荐权利,可以发现一些“怪才”,按照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操作,获得推荐并通过学校面试的学生,必须承诺报考该校,不得再选择其他学校,这不摆明在抢生源吗?再就是,所有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实行的都是学校推荐,采用的都是以学业成绩为主的“综合指标”体系,因为一方面学校校长不愿意以教育声誉承担推荐责任,另一方面,大学还是以被推荐参加者高考的成绩来评价学校的推荐是否得力——如果被推荐者参加高考分数不高,不但有可能影响到他能否被大学录取,还将影响到来年大学是否给这所学校推荐指标。
北大的意图,其他高校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们自然也会采取类似的方法把优秀的生源揽到自己的学校,只不过是名头不同而已。对于解决办法,熊丙奇认为,有两种方式的自主招生,可以让改革更彻底。一种是可以形成自主招生联考,考生凭考试成绩,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并且不用再参加高考。另一种方式,是参加完高考后拿到成绩,相应大学公布要求的分数,达到分数的学生,可以凭成绩自主申请多所大学。
联盟壁垒
自主招生的这些问题,各大高校也都知道。一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也为了在生源争夺战中占据优势,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自主招生联盟。目前一共有四大高校联盟,分别是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包括了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在内的11所学校;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包括了上海交大、中科大在内的7所高校;以同济大学为首的“卓越联盟”,包括了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以北京邮政大学为首的“北京高科联盟”,包括了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在内的11所大学。 王思雨(化名)是南京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成绩优秀的她具有参加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资格。虽然参加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让她觉得很兴奋,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烦恼。文科专业的她心目中理想的专业是中文和新闻。这两个专业最强的学校分别是北大和人大,然而他们却分属不同的联盟,这让王思雨左右为难。各大联盟的自主招生政策不允许她同时参加两个或者多个联盟的招生考试。“只能从两个专业里选一个,还没作出最后的决定,”王思雨无奈的表示。
这种联盟壁垒显然制约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而自主招生真正的内涵本应该是高校自主和学生自主,二者缺一不可。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根本不可能同时参加多场不同联盟的招生考试,一方面是考试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时间上也不允许。联盟内部成绩是互认的,考生参加联盟内部任一学校的招生考试就可以报考其他学校,这种互认也仅限于联盟成员之间。“联盟与联盟之间并没有实现成绩互认,现在也没有发现互认的趋势。这种联盟的形式是对参加自主招生学生自主权利的侵犯,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消除壁垒,保障学生自主权,”熊丙奇表示,“可以存在这种联盟,但是必须是所有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所组成的联盟”如果仅仅只是几所大学一起形成各自的联盟,本质还是为了在招生中获得更多的优秀生源。
坚持自主招生正确方向
自主招生的实质,应当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大学,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可以提出基本的学业成绩要求,但如果其把成绩要求提得太高,就将很大程度限制申请数量,结果是难以招收到适合本校的学生。在这种双向选择机制中,大学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招生标准,而不是所有学校都用一个相同的学业成绩标准去评价、选择学生。
早些时候,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报考程序,并重申将严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高校、中学或个人。《通知》对招生政策、招生程序等都作了规定,然而这种规定都很笼统,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在《通知》之下,各高校的可操作空间仍然很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笼统的制度杜绝不了腐败和黑箱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自主招生2003年刚试行时,公众就在质疑权钱交易的问题,现在依然如此。不是公众过于敏感,而是我们的制度建设确实不尽如人意。“现在的自主招生一般都有公示,但公示之后没有解释,公示有什么用?提出意见之后没有反馈、没有惩处,腐败照样会大行其道。”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认为,自主招生可以学习美国的录取方式。“美国大学考察学生的因素很多,包括学校或者老师的推荐信、校友意见、社会活动等,但最根本的还是标准化考试和中学排名这两项学业成绩。在我们的国情下,也还是必须坚持统一高考的权威性,因为这是目前保证绝大多数人公平竞争的最重要途径,自主招生等形式只能作为补充。”郑若玲说。
高校自主招生,该如何保证专家、教授能够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作出公正、公平的评判?这一点担忧让人们不禁反思:高校究竟应该由谁来招生?从根本上是要解决谁来招生更有效的问题,具体地讲,包括谁来制定招生标准、依据什么来制定招生标准和谁来进行招生决策。另一方面,还应思考学生的上学自主权谁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