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年近耄耋,但她的体内似藏着永不落幕的小宇宙,总是热情满盈,一直迷恋美好生活——作为《安邸AD》的挚友,享有盛誉的造型师CandidaZanelli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她举重若轻的创意天赋,还有这份时刻准备着的对工作的投入与激情。
  如此想来,一个意大利人,住在最时尚的米兰,从事造型师的工作,她的家该是怎样“惊艳”啊?但当我们推开这扇家门,却不由得为它的素静而沉下心来。没有任何想象中的“爆点”,Candida喜欢的是安静、稳定和中性的色彩,一切能去掉的繁冗都已撇弃,“少即是多”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她家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崇。全世界经她手而化为神奇的装饰不计其数,她自己在生活中对装饰的追求却是尽量简化,她说这是源自日本艺术的影响。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之行中,Candida就被追求极致之美的日本艺术深深吸引,特别是那些大道至简的美学追求,仿佛令她进入了另一套哲学审美体系,碰触到了另一个上帝。于是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她不断前往日本学习其传统的装饰艺术,譬如插花、折纸艺术和“枯山水”造园……
  “我从小就对设计分外沉迷。在我还非常年轻时,最爱做的事之一就是把杂志上与设计有关的页面都剪下来,也包括一些旅行、自然和食物的内容。设计总会令我‘分心’,若你约我去看电影,我总会看着画面中的布景出神,以至于常常跟不上剧情。”她俏皮地自我“剖析”道。
  “在日本的学习经历改变了我对空间的领会,我学会了怎样去审视其中的空寂、整体、平衡与和谐。我想我如今的成绩基本都归功于我与日本文化的邂逅,而且是在一个很早的时间点——在那个年代,日本文化在意大利还几乎是大众闻所未闻的。”回到意大利后,她开始在学校里教授日本折纸艺术,并于1987年在米兰举办了一场关于日本折纸艺术的重要展览:“ORIGAMI-GRAFICA”(折纸与图像)。这次展览不仅有意大利著名艺术家BrunoMunari的参与,也令全球不少著名品牌纷纷向她敞开大门,邀请她为其重新打造产品推广方案。同时,她还出版了不少讲述日本折纸艺术的书,并由此开始了与全球知名室内设计杂志的合作。









  然而,与日本人的谨慎不同,生活中的Candida又是绝对“意大利”的!她是摄影师搭档SVlVieBecquet眼中最不拘一格的朋友,不论在什么年龄,始终都孩童般地酷爱着艺术、设计、建筑、装饰、电影、摄影、旅行及与包豪斯有关的一切。“这当中的挑战在于如何于遵照市场要求持续做出演变的同时,又不失去你的创造力和个性。”对于一个在造型师圈内浸淫了半个世纪还多的资深专家而言,这句话看似“官方发言”,却是她自己内心挣扎过的真切体会。“当我着手设计具体的项目时,我的灵感通常会在我注视着周遭事物时涌现,我会去看展览、看电影,细读或是翻阅各种书与杂志,甚至去旅行,观察别人,非常入微地‘偷偷’观察。然后,我会尽力忘掉一切,让创意从我的潜意识里流向我的铅笔端,这时我才要真正开始落笔。”可以说,她是无时不在运转的,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创意工作室到拍摄现场……终于回到家时,她最渴望的就是真正的放松。
  “我的家一定要是个能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我希望它整体是浅淡的,基调是灰色——灰色其实非常丰富,同时也很中性。虽然在工作中我喜欢采用不寻常的配色,但我希望自己家最好是没有颜色的,只需要极少数细微的点染,而且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更改。”
  这说的完全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家的样子,初看非常简单直白,因而也让人可以轻易就心领神会到她是怎样学会看待空寂与和谐这些概念的。在Candida看来,居住的环境应当是安宁、和谐、舒心的。她说自己常常在这个家里播放LeonardCohen的音乐,“他的旋律是那样舒缓,却又低沉而和谐,像醇酒一样让人舒服又微醺”。家里的起居室主要用来与朋友欢聚,或者看场电影来放松自己。厨房则是她试验新菜谱的实验室,通常她也在这里享用三餐,毕竟美食对所有意大利人来说都是绝不能含糊的。“书房是我专注工作之地,有时我也会在此接待客人。而浴室是我时常借助香氛来释放身心的地方,这个是我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会追求的。至于卧室,除了睡觉,我也会在里面看书和吃早餐,跟你们在电影里看到的老派欧洲人生活一样。”她兴致勃勃地為我们介绍这家里每个空间的功能。   2004年,Candida再次开始了在亚洲的新冒险——来到了中国。“中国在我心底是非常特殊的,每当我想到中国,总感到那里的色彩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譬如宫殿的红色、竹林的绿色、城市喧嚣的灰紫色,还有我在长城上觅得的一瞬万年的安静,仿佛是雾气般的半透明色彩。”站在如此珍贵的年龄上,她还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要说我还有什么心愿,那莫过于参与一部电影了。我真希望可以在一个电影场景里去试验我的创意,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去诠释不同的物体和空间,那应该会相当有趣吧!”



  本页起居室里,扶手椅及Raffles沙发均是VicoMagistretti为DePadova设计的作品。绿色天鹅绒靠垫出自PaolaLenti。在DePadova的白色小圆桌上放着来自Flos的“Taccia”系列台灯。







  對页浴室里的墙壁经艺术家GiovannaCanegallo打磨及着色。本页左图厨房的细节,操作台采用可丽耐材质,地板是用蜡打磨过的水泥。墙上的艺术作品出自AntonioSciortino。冰箱来自Smeq的FAB系列。右图工作间的细节,沙发由PlinioilGiovane设计。书桌出自AchilleCastiglioni为DePadova设计的“Scrittarello”系列。书桌下面,地上的废纸篓“InAttesa”是EnzoMari为Danese设计的作品。椅子来自MDF。




其他文献
the ATRETEA多元茶空間  走进“thATRETEA”,入口处的空间左右两面墙上分别陈列着Rosenthal及旗下Thomas和Arzberg两个品牌的瓷器,踏入店内能看到一整面墙正在展出当代摄影以及绘画,甚至装置作品。如果不是飘来的茶香把你吸引到饮茶区,你不会察觉,这是一家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茶店。  the是法语中的茶;theatre即剧场,由来自台湾的十彦建筑根据品牌名字设计的纯白色空间
期刊
Kathleen’s Bistro时光之暖  从1996年在广州的第一家餐厅开始,坚持以自己名字Kathleen为每个餐厅命名的凯圣琳餐饮集团是出了名的“露台控”。之前视野超棒的“凯瑟琳的外滩”因故搬迁到如今陆家嘴的黄浦江临街店面,没了露台怎么凸显品牌精神?来自台湾的“喜牧设计”给出的答案是“将Kathleen这二十几年来的餐饮经验融入‘时光长廓’的理念,再由代表时间的圆来呈现时间点的构思”。于是
期刊
“像Umi这样的餐厅在上海是没有的。”合伙人之一香港女孩Oliva自信滿满地说。在此之前,她参与创立的另一家餐厅在上海就颇具人气,首次尝试日餐厅也力求创新,做到形式上的独一无二。  空间设计由ADl00榜上有名的Red Design合伙人Michael Mcgirr亲自操刀,这家位于上海兴业太古汇的日式餐厅,从入口处就吊足了食客的胃口。Umi在日语里是“大海”之意,设计师由大海获得灵感,模拟海底起
期刊
Little Creatures海风与啤酒  啤酒和分享菜单的组合在上海并非首见,然而如何在其中做出吸引人的特点,那就成了很大的考验,而近来上海又多了一家新的精酿啤酒吧:来自澳大利亚度假胜地Fremantle的品牌Little Creatures。  酒吧地点位于近来人气高涨的上海巨鹿路大同坊,宽敞的多用途广场引来很多有孩子的家庭,空间开阔、安全,孩子可以疯跑,大人可以边看着他们边自在的喝啤酒,是
期刊
每一个城市的品性都有着双重性。对于千年瓷都景德镇,数以干计的工匠和大小作坊、陶瓷工厂无序地遍布于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来到这片可以用“破败”来形容的土地,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诞生出无数精美至极的瓷器,贡献给全世界的王宫贵族。然而,关于陶瓷的市井文化在这座城市没有规则地自由蔓生,它们包容外来者,却又坚守自己的传统,不愿改变,个中的冲击与变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就好像我们即
期刊
因味茶 年轻人的“口糧茶”  在连续3年的“设计上海”展览上,有一个茶品牌坚持参与这个设计的盛会。最近,南京路梅龙镇百货商场一层的临街店面被打造成一个充满设计感的舒适茶空间。它参考了中国古代宅院的设计,从临街门进入,仿佛走入一条原木色的现代“抄手游廓”,200平方米明亮又柔和的白色空间令人备感亲切,天花板还用心做出仿古天井的灯光设计。经营这样一个统合传统和现代的茶店,正是因味茶要做的事——把千年的
期刊
在加入“白塔寺再生计划”前,这里曾是容纳着7户人家的大杂院儿,因此除了解决空间逼仄、采光通风不好等常见问题,建筑师青山周平说,自己更希望能不负“再生”的初衷,让一些关系在院子内外真正生长起来。不想隔绝掉院子和城市的互动,有术的大门只在夜间关闭,敞开的走廊如同一个邀请,吸引路人走进来喝杯咖啡或茶。一张长桌让这片公共区域更像是一间会客厅,和店员聊聊,你会得知一些幕后故事,比如前台那只五彩斑斕的小鸟是在
期刊
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空间结构,是RICHARD MILLE里查德米尔腕表建筑美学的超凡呈现。而融合McLaren迈凯伦赛车流畅线条的全新设计,更赋予这枚“腕间珍宝”风驰电掣的英挺风姿。  若说鲜艳亮丽的画作会随着时间褐色,思想深刻的文学会在辗转译制中变调,那么建筑可谓六大古典艺术中最能经历时光冲刷的代表,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亦见证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世间伟大待物必有共通之处。RICHARD MIL
期刊
出生在阿根廷,成长于西班牙,随后在伦敦学习艺术,而今生活于洛杉矶韩国城的AmaliaUlman更像是一位“都市漫游者”,同时她也被视为首位基于社交媒体进行创作,并进入主流视野的艺术家。  2014年,Amalia Ulman开始了在Instagram上一个为期4个月的线上行为艺术作品《卓越与完美》,成为一位隐匿艺术家身份的线上“Instagram女孩”的创作者,其账号的粉丝数量在短期内有了巨大的增
期刊
因为喜欢纪录片PatricleFever联合创始人九斤决定用“粒子狂熱”这个名字来描述她与伙伴创立的独立运动品牌。像一个与世隔绝的特殊维度,或充满隐秘细节的太空舱,九斤和设计工作室BENWUStudio希望这个落脚于北京的第一家店铺,能够成为粒子狂热“实验性”气质的真实延伸。因此,入口处的暗调光影让走进的客人“静下来”,墙壁一侧衣架的挂钩被藏起,模拟出在无重力中悬浮的状态,明亮的冷光源与混凝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