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降低重症监护病房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效果评价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gu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耐药菌协作管理方式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防控效果。

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ICU和神经外科ICU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其中2018年入住ICU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 076例,采用一般耐药菌防控模式,2019年入住ICU患者为干预组,共1 237例,推行针对CRE的MDT防控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RE感染发现率、CRE检出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防控措施落实的依从性。

结果

采取MDT防控模式干预后,急诊ICU和神经外科ICU的CRE感染发现率分别由3.45%(14/406)和3.58%(24/670)下降至1.65%(9/547)和2.32%(16/690),CRE检出率分别由66.21%(96/145)和57.72%(86/149)下降至41.11%(51/124)和33.06%(40/121),病原菌均以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为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由65.00%(78/120)显著提高至92.73%(319/344)(χ2=55.382,P<0.05);且干预组在单间隔离落实率、专组化护理率、物表清除率以及医疗用品专用率上较对照组有所提升(χ2=21.646、18.116、39.869和19.713,P<0.01)。

结论

通过构建基于MDT模式的耐药菌多部门协作防控能有效提升ICU内CRE的防控成效,降低CRE感染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3月12日当天正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87例COVID-19确诊患者入院时和入院1周后的临床资料及肾脏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5.2±17.1)岁,其中男性占59.8%(52/87),女性占40.2%(35/87),75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比34.5%(30/87),60~74岁占
鹦鹉热衣原体属衣原体目,为革兰阴性菌,专性胞内菌,鸟类是动物传染的主要宿主,可传染人的鸟类有鹦鹉目、鸡目、鸽目、鸭目、雀鸟目,为人畜共患病。血清学检查为筛查的主要方法,本文报道1例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病例,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患者逐渐康复。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在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期与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颅脑MRI检查的35例成人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和分型中乙型脑炎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丘脑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不同分期乙型脑炎患者的差异。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5例成人乙型脑炎患者中,6例普通型患者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可产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中一种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生1型糖尿病,伴有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与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1配体(PD-L1)治疗有关,称之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1型糖尿病(ICIT1D)。由于肿瘤免疫治疗普及,ICIT1D越来越多。本文就ICIT1D的患病情况、临床表现、免疫遗传特征、发病机制与监测治疗等作一综述
乙型肝炎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IFN)两大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但由于不能彻底清除cccDNA,治疗效果仍不甚满意。IFNλ是新发现的一类细胞因子家族,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从而诱导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FNλ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及免疫学指标在乙型肝炎中具有重要意义,IFNλ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其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的预后及易感
截至2020年4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已导致300多万人感染,20多万人死亡。目前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其中对无症状感染的应对是当前防疫工作的重点之一。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早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处于发病前的潜伏期阶段。儿童和孕妇无症状感染发生的比例更高,但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就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流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经蔓延全球,随着观察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少数COVID-19患者存在嗅觉、味觉障碍。本文报道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并发嗅觉味觉障碍,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此类症状的认识。
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多由进食未经煮熟的带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而得病,此类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容易误诊漏诊,诊断明确后吡喹酮治疗常有效。本文2例患者早期均未得到确诊,后经免疫学检查而明确诊断。提示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是预防并殖吸虫病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2月9日至3月9日武汉火神山医院确诊为COVID-19患者506例,将其分为普通型(n=365)和重型(n=141),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采用χ2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COVID-19重型患者既往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多于普通型患者(χ2=
目的分析HIV-1/HCV合并感染者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总HIV-1 DNA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未进行抗HCV治疗的30例HIV-1/HCV合并感染初治患者(合并感染组),以同期收治的42例HIV-1单一感染初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