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 “川东北氧吧”之称。巴中市境内拥有光雾山、诺水河、米仓山、恩阳古镇、南龛石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景区,形成了以“川陕苏区首府”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以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三大旅游景观格局。
一、巴中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巴中市旅游资源占国土面积12%,总体上呈现出北部为自然风景区,南部为人文风景区的特点,全市共有风景名胜25处。 其中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它们构成了巴中的主要旅游资源。从特色上看,巴中市旅游资源分布形成以光雾山、渃水河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米仓山为代表的四个国家森林公园,以通江“两总”旧址为代表的四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恩阳为代表的古镇建筑等四个各具特点的旅游项目。总体上来说,巴中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良好,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比翼齐飞。被毛泽东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被专家誉为“红色摇篮,绿色宝库,特色风光”“荟萃天下溶洞风光,富集秦巴山水精华”。
2、广大的客源地市场
巴中市虽地处偏远,但却处于川陕渝旅游中心地区,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巴中市公路通车里程4560公里。市内县乡铺装油路、水泥路、城镇交通通畅,现有四条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形成“十字”架。临近的西安、成都、重庆都是相对较为富庶的地区,旅游需求巨大,同时又是区域交通枢纽,可成为旅游中转地。能形成三级客源地市场:(1)巴中市内旅游市场,主要提供假期周末休闲娱乐服务;(2)以西安、成都、重庆为顶点的三角临近客源市场;(3)以西安、成都、重庆为辐射点的国内国外客源市场。
(二) 劣势
1、发展滞后的基础设施
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产业,其发展涉及到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设施及相关管理政策与队伍建设等。目前影响巴中色旅游发展的不是政策因素,而是滞后的基础设施。首先是交通运输状况滞后:公路方面,虽巴中市内交通四通八达,但路质不好,崎岖不平。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还没有一条道路处于交通大动脉和主干线上,严重影响游客进入;铁路方面,只开通了成都——巴中一条线路,运输能力较差;航空运输正在建设中,水运运输与巴中无缘,主要以公路运输的巴中导致游客的可进入性差。其次,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落后,巴中目前只有2所高等职业高校,没有一所旅游专业学校和相应的旅游培训机构,旅游人才不仅数量偏少而且素质也不高。
2、保守落后的意识观念
长期以来,巴中对旅游业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旅游业的聚合效应和带动作用,也没有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战略产业优先发展,而旅游资源大部分尚处于“接待经济”,披着浓厚的“事业”外衣,未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由于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政府缺乏旅游业的系统整体规划,如通江的红都商场和北环路将列宁公园占了大量的面积,民众缺乏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热情以及提高旅游服务的积极性,不仅影响红色巴中的品牌形象,也影响到巴中旅游未来的发展。
(三)机遇
1、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是中央政府的支持,自从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持,而污染小、投资相对较小的旅游业自然成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门类。 西部大开发使西部人均收入增加,更有利于开发本地客源市场。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形成,并最终促使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是市政府的支持,巴中市政府在立足巴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上,把旅游业作为“十三五(期间优先发展的产业。在吸引资金上,通过招商条例,积极吸引旅游投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
2、红色旅游的兴起
巴中市属红色旅游大市,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机遇与资源,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力度,做好巴中红色旅游规划及跨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更多国债资金及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巴中红色旅游开发中,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浓、规模大、水平高的红色旅游项目,使巴中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挑战
1、品牌挑战
巴中曾经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苏区,红色文化丰富,但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已形成“红色旅游”的知名品牌,但由于种种原因,巴中的“红色巴中”的知名度甚小。石窟文化比起敦煌等地的石窟并不具备优势,这些条件使巴中的人文旅游只能作为自然景观的附属开发项目。
2、竞争挑战
四川已经具备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旅游地,在全国、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力。巴中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较落后,作为旅游业的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非短期内可以消除,竞争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塑造的。比如巴中红色旅游的知名度不高,处于周边地区的小平故居、朱德故居和陕西的延安享誉全国,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要高得多。由于地緣的接近,势必导致已有的客源向外流动。随着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域间客源市场的争夺将日益加剧,在强势品牌的影响下,巴中旅游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旅游资源
(一)资源类型齐全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在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对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和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划分为“主类”(8个)、“亚类”(31个)和“基本类型”(155个)三个层次。按照本分类标准,巴中市的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8个主类,即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和26个亚类,基本上涵盖了陆地上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
(二)资源色调鲜明
巴中旅游者资源可定性概括为:红色、绿色、特色。“红”指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红军文化的映像,以“川陕苏区首府”为代表,“红色”旅游资源使巴中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绿”即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森林景观的意象,以光雾山、米仓山、天马山、空山、镇龙山为代表,“绿色”旅游资源将是其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特色”指以光雾山—诺水河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亮点。
(三)空间分异明显
巴中市的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在各县区均有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旅游资源分布,自然旅游资源偏集市境的北部,人文旅游资源则集中在中南部,地域分异的特征非常突出,这为形成特色旅游区提供了资源基础。即重点旅游区总体形成了近似东西向的两带,即北部的“绿”带和南部的“红”带。
(四)度假资源丰富
从度假旅游来看,巴中市拥有七种度假旅游资源中的四种,即湖泊滨水度假资源、康乐气候度假资源、森林生态度假资源、乡村田园度假资源,是理想的康体养生度假的天然胜地。
三、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由以上SWOT分析和资源分析,基于巴中市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风光旖旎的山水景观,将巴中市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区。
四、宣传口号:
红色故土,绿野仙踪
重走革命路,重温革命精神
巴中,一座红色的城市
一、巴中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巴中市旅游资源占国土面积12%,总体上呈现出北部为自然风景区,南部为人文风景区的特点,全市共有风景名胜25处。 其中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它们构成了巴中的主要旅游资源。从特色上看,巴中市旅游资源分布形成以光雾山、渃水河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米仓山为代表的四个国家森林公园,以通江“两总”旧址为代表的四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恩阳为代表的古镇建筑等四个各具特点的旅游项目。总体上来说,巴中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良好,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比翼齐飞。被毛泽东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被专家誉为“红色摇篮,绿色宝库,特色风光”“荟萃天下溶洞风光,富集秦巴山水精华”。
2、广大的客源地市场
巴中市虽地处偏远,但却处于川陕渝旅游中心地区,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巴中市公路通车里程4560公里。市内县乡铺装油路、水泥路、城镇交通通畅,现有四条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形成“十字”架。临近的西安、成都、重庆都是相对较为富庶的地区,旅游需求巨大,同时又是区域交通枢纽,可成为旅游中转地。能形成三级客源地市场:(1)巴中市内旅游市场,主要提供假期周末休闲娱乐服务;(2)以西安、成都、重庆为顶点的三角临近客源市场;(3)以西安、成都、重庆为辐射点的国内国外客源市场。
(二) 劣势
1、发展滞后的基础设施
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产业,其发展涉及到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设施及相关管理政策与队伍建设等。目前影响巴中色旅游发展的不是政策因素,而是滞后的基础设施。首先是交通运输状况滞后:公路方面,虽巴中市内交通四通八达,但路质不好,崎岖不平。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还没有一条道路处于交通大动脉和主干线上,严重影响游客进入;铁路方面,只开通了成都——巴中一条线路,运输能力较差;航空运输正在建设中,水运运输与巴中无缘,主要以公路运输的巴中导致游客的可进入性差。其次,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落后,巴中目前只有2所高等职业高校,没有一所旅游专业学校和相应的旅游培训机构,旅游人才不仅数量偏少而且素质也不高。
2、保守落后的意识观念
长期以来,巴中对旅游业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旅游业的聚合效应和带动作用,也没有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战略产业优先发展,而旅游资源大部分尚处于“接待经济”,披着浓厚的“事业”外衣,未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由于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政府缺乏旅游业的系统整体规划,如通江的红都商场和北环路将列宁公园占了大量的面积,民众缺乏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热情以及提高旅游服务的积极性,不仅影响红色巴中的品牌形象,也影响到巴中旅游未来的发展。
(三)机遇
1、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是中央政府的支持,自从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持,而污染小、投资相对较小的旅游业自然成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门类。 西部大开发使西部人均收入增加,更有利于开发本地客源市场。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形成,并最终促使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是市政府的支持,巴中市政府在立足巴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上,把旅游业作为“十三五(期间优先发展的产业。在吸引资金上,通过招商条例,积极吸引旅游投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
2、红色旅游的兴起
巴中市属红色旅游大市,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机遇与资源,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力度,做好巴中红色旅游规划及跨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更多国债资金及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巴中红色旅游开发中,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浓、规模大、水平高的红色旅游项目,使巴中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挑战
1、品牌挑战
巴中曾经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苏区,红色文化丰富,但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已形成“红色旅游”的知名品牌,但由于种种原因,巴中的“红色巴中”的知名度甚小。石窟文化比起敦煌等地的石窟并不具备优势,这些条件使巴中的人文旅游只能作为自然景观的附属开发项目。
2、竞争挑战
四川已经具备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旅游地,在全国、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力。巴中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较落后,作为旅游业的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非短期内可以消除,竞争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塑造的。比如巴中红色旅游的知名度不高,处于周边地区的小平故居、朱德故居和陕西的延安享誉全国,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要高得多。由于地緣的接近,势必导致已有的客源向外流动。随着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域间客源市场的争夺将日益加剧,在强势品牌的影响下,巴中旅游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旅游资源
(一)资源类型齐全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在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对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和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划分为“主类”(8个)、“亚类”(31个)和“基本类型”(155个)三个层次。按照本分类标准,巴中市的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8个主类,即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和26个亚类,基本上涵盖了陆地上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
(二)资源色调鲜明
巴中旅游者资源可定性概括为:红色、绿色、特色。“红”指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红军文化的映像,以“川陕苏区首府”为代表,“红色”旅游资源使巴中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绿”即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森林景观的意象,以光雾山、米仓山、天马山、空山、镇龙山为代表,“绿色”旅游资源将是其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特色”指以光雾山—诺水河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亮点。
(三)空间分异明显
巴中市的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在各县区均有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旅游资源分布,自然旅游资源偏集市境的北部,人文旅游资源则集中在中南部,地域分异的特征非常突出,这为形成特色旅游区提供了资源基础。即重点旅游区总体形成了近似东西向的两带,即北部的“绿”带和南部的“红”带。
(四)度假资源丰富
从度假旅游来看,巴中市拥有七种度假旅游资源中的四种,即湖泊滨水度假资源、康乐气候度假资源、森林生态度假资源、乡村田园度假资源,是理想的康体养生度假的天然胜地。
三、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由以上SWOT分析和资源分析,基于巴中市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风光旖旎的山水景观,将巴中市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区。
四、宣传口号:
红色故土,绿野仙踪
重走革命路,重温革命精神
巴中,一座红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