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思路综合安排方面更加侧重于“阅读与表达并重”的目标理念,在课文部署与规划方面主张体现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通过加强课文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确保各个单元内容之间满足协同发展要求。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430
引言
課后练习题作为课文的重要部分,其充分地体现出编者的设计意图,也能够体现整节课教学的目标。然而,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重要性,这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按照分布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目标的层层落实
语文教师在引用课后习题之前应该准确把握编者的实际意图,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将单元语文要素贯彻与落实到习题实践过程当中。举例而言,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在课后习题目标定位方面主要以教会学生提问为主。因此,在对应课文的课后习题方面,比较侧重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写出自己的有关问题。《蝙蝠与雷达》要求学生应该分小组整理并列出问题清单,并考虑自己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单元教学完成之后,学生基本上可以养成阅读后进行提问的好习惯,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掌握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也就是说,练习语文课后习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按照层层落实标准,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
2重视培养学生思想的深度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安排了大量的写人和叙事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的教学,教材撇开了对于文章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分析,淡化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把握,而侧重于对人物和事件的特征的把握。这种撇开文章整体看细节的语文要素设计不仅反映了教材设计者“不只是为了写好文章,更是为了思维训练”的基本思想,也是教材设计者重视培养学生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的能力的表现;二是诗歌教学重视学生领略文章的深层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在新时代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活嘈杂、信息爆炸是他们生活的特点,王维《鹿柴》里的“静”、《宿建德江》里的“客愁新”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乡间野趣”等意境离他们太遥远,他们几乎无法感同身受,要领悟这种意境,需要通过他们的想象力、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理性认知”,这些都要求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出教材对学生思想深度的关注。
3借助课后练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将课后练习题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自主思考,为后面正式课程开展做好铺垫。这样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可以把握好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一些汉字。在教材中,一些课后习题会有“读读认认”“我会读”这样的题目,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理解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自学。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课后练习题二就是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首先,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练习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然后在课堂上造句。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把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又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时,课后练习题三是让学生整理表达鲜花开放时间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进行整理。这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内容。这些课后练习题都是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完成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文章复述能力
学生在通过词语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之后,接下来就需要不断扩大难度,让学生将理解文本和复述文本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增加教学难度的同时,深化学生语文素质的训练。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且可以复述文本大意以及自身感兴趣的情节。与之相关的语文要素就在教材当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在课后练习方面进行了呈现。这就需要教师用好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的感知,并要求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当中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复述文章,锻炼思维能力,发展口头表达能力。
结语
课后练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因此,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摆设。教师要重视课后习题,发挥其优势,打造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刘璐.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生活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文,2018.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430
引言
課后练习题作为课文的重要部分,其充分地体现出编者的设计意图,也能够体现整节课教学的目标。然而,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重要性,这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按照分布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目标的层层落实
语文教师在引用课后习题之前应该准确把握编者的实际意图,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将单元语文要素贯彻与落实到习题实践过程当中。举例而言,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在课后习题目标定位方面主要以教会学生提问为主。因此,在对应课文的课后习题方面,比较侧重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写出自己的有关问题。《蝙蝠与雷达》要求学生应该分小组整理并列出问题清单,并考虑自己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单元教学完成之后,学生基本上可以养成阅读后进行提问的好习惯,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掌握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也就是说,练习语文课后习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按照层层落实标准,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
2重视培养学生思想的深度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安排了大量的写人和叙事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的教学,教材撇开了对于文章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分析,淡化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把握,而侧重于对人物和事件的特征的把握。这种撇开文章整体看细节的语文要素设计不仅反映了教材设计者“不只是为了写好文章,更是为了思维训练”的基本思想,也是教材设计者重视培养学生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的能力的表现;二是诗歌教学重视学生领略文章的深层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在新时代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活嘈杂、信息爆炸是他们生活的特点,王维《鹿柴》里的“静”、《宿建德江》里的“客愁新”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乡间野趣”等意境离他们太遥远,他们几乎无法感同身受,要领悟这种意境,需要通过他们的想象力、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理性认知”,这些都要求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出教材对学生思想深度的关注。
3借助课后练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将课后练习题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自主思考,为后面正式课程开展做好铺垫。这样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可以把握好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一些汉字。在教材中,一些课后习题会有“读读认认”“我会读”这样的题目,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理解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自学。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课后练习题二就是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首先,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练习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然后在课堂上造句。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把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又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时,课后练习题三是让学生整理表达鲜花开放时间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进行整理。这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内容。这些课后练习题都是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完成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文章复述能力
学生在通过词语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之后,接下来就需要不断扩大难度,让学生将理解文本和复述文本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增加教学难度的同时,深化学生语文素质的训练。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且可以复述文本大意以及自身感兴趣的情节。与之相关的语文要素就在教材当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在课后练习方面进行了呈现。这就需要教师用好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的感知,并要求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当中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复述文章,锻炼思维能力,发展口头表达能力。
结语
课后练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因此,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摆设。教师要重视课后习题,发挥其优势,打造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刘璐.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生活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