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日,陪儿子观看了一部让人感动泪下的剧情片——《银河补习班》。这部影片触及了全中国父母以及当前教育者最痛的点,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该:因材施教、挖掘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和潜能,还是应该按照传统的死板教育,塑造出统一的、没有个性化的人才来?
关键词:教育;“起跑线”;立德树人
电影通过一位父亲極具个性化的教育、不循规蹈矩的方法,让一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蜕变成为一个全校名列前茅的学生,而且在高考这个能完全改变命运的时刻,也能遵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做出了他自己人生无悔的选择,从而成就了不朽的辉煌!
这使我想起了当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许多家长也是在孩子的“起跑线”上拼了命,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补课,或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但是,许多家长却不知道,即使你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赢了,今后也未必能赢,因为学习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赛跑。孩子一旦遇到一点儿不顺利,暂时落后了,就非常害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在这种时候,家长和学校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在人生中长跑的意识和能力,告诉他们一时的失败或者落后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但是,在起跑线理论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所做的:一方面是继续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保驾护航,最后大家都变得输不起。许多家长认为,先帮助孩子进入一所好的高中或好的大学,其它事情以后再说。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精心辅导,让孩子尽可能少地遇到挫折。这份苦心能否真的得到回报,我们并不知道,就算这种方法短期内有效,最后孩子在学业上表现很好,顺利地进入好高中或好大学,但在心理、情感、人格培养的部分,一定留下不少缺憾。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银河补习班》的一个镜头,名校教导主任闫主任治校几十年,在应试教育管理上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但他的儿子结局却非常悲惨,以“精神病”的后果收场,原因不用再细说。我们再来看一个可怕的数据,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个大学生,因经受不起挫折或精神奔溃而自杀;另外,发生在2013年复旦大学的“饮水机投毒案”,一名研究生因嫉恨室友,利用化学方面的专长,犯下了谋杀罪;几年前上海大学一名大学生因小矛盾捅死一名舍友……大学生自杀事件或因琐事致人死亡案件层出不穷。这类悲剧事件的发生,不论给家庭还是社会都带来沉重的打击!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些个案的当事人往往都是我们所说的“好学生”,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都非常优秀,可在道德、情感处理上却是零分。现在的教育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循规蹈矩之人,他们学富五车,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实践冒险的勇气,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最基本的仁义之心,甚至同胞相妒、手足相残。
因此,教育的任务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也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路通罗马”……古人尚且懂得这些道理,而我们为什么要让每个孩子都去走“应试教育”这座处处是陷井的“独木桥”?我们为什么要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畸形发展?大家都知道,天才指挥家舟舟,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可在父亲的培养下,竟成为世界级的指挥家;不难想象,国外许多大学录取人才的标准——文化课即使考零分照样可以被录取,只要你的品行过关就行;前几日上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法国政府修订高考改革方案,数学将被“踢”出基础必修科目的行列,也就是说,是否学习数学将由法国学生自由选择。有趣的是,法国的小学生大多不会算4+5等于几,要知道法国可是盛产数学家的国度:欧拉、拉格朗日、庞加莱、格罗腾迪克……哪个不是闻名全世界的数学家?而我们的国家正好相反,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位,可在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排名却是倒数的,更加讽刺的是,在我国的历史上,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有诞生。
所以,教育的意义不应该通过统一的标准培养“知识型”人才,而应该像习总书记强调的——把“厚植爱国情怀”“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养真、善、美的“多样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不宜以起跑线论输赢[N].刘晶瑶.长沙晚报.2016-04-01(F02)
[2]落实评价即育人[N].田保华.中国教师报.2017-05-24(011)
关键词:教育;“起跑线”;立德树人
电影通过一位父亲極具个性化的教育、不循规蹈矩的方法,让一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蜕变成为一个全校名列前茅的学生,而且在高考这个能完全改变命运的时刻,也能遵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做出了他自己人生无悔的选择,从而成就了不朽的辉煌!
这使我想起了当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许多家长也是在孩子的“起跑线”上拼了命,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补课,或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但是,许多家长却不知道,即使你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赢了,今后也未必能赢,因为学习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赛跑。孩子一旦遇到一点儿不顺利,暂时落后了,就非常害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在这种时候,家长和学校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在人生中长跑的意识和能力,告诉他们一时的失败或者落后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但是,在起跑线理论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所做的:一方面是继续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保驾护航,最后大家都变得输不起。许多家长认为,先帮助孩子进入一所好的高中或好的大学,其它事情以后再说。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精心辅导,让孩子尽可能少地遇到挫折。这份苦心能否真的得到回报,我们并不知道,就算这种方法短期内有效,最后孩子在学业上表现很好,顺利地进入好高中或好大学,但在心理、情感、人格培养的部分,一定留下不少缺憾。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银河补习班》的一个镜头,名校教导主任闫主任治校几十年,在应试教育管理上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但他的儿子结局却非常悲惨,以“精神病”的后果收场,原因不用再细说。我们再来看一个可怕的数据,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个大学生,因经受不起挫折或精神奔溃而自杀;另外,发生在2013年复旦大学的“饮水机投毒案”,一名研究生因嫉恨室友,利用化学方面的专长,犯下了谋杀罪;几年前上海大学一名大学生因小矛盾捅死一名舍友……大学生自杀事件或因琐事致人死亡案件层出不穷。这类悲剧事件的发生,不论给家庭还是社会都带来沉重的打击!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些个案的当事人往往都是我们所说的“好学生”,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都非常优秀,可在道德、情感处理上却是零分。现在的教育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循规蹈矩之人,他们学富五车,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实践冒险的勇气,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最基本的仁义之心,甚至同胞相妒、手足相残。
因此,教育的任务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也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路通罗马”……古人尚且懂得这些道理,而我们为什么要让每个孩子都去走“应试教育”这座处处是陷井的“独木桥”?我们为什么要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畸形发展?大家都知道,天才指挥家舟舟,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可在父亲的培养下,竟成为世界级的指挥家;不难想象,国外许多大学录取人才的标准——文化课即使考零分照样可以被录取,只要你的品行过关就行;前几日上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法国政府修订高考改革方案,数学将被“踢”出基础必修科目的行列,也就是说,是否学习数学将由法国学生自由选择。有趣的是,法国的小学生大多不会算4+5等于几,要知道法国可是盛产数学家的国度:欧拉、拉格朗日、庞加莱、格罗腾迪克……哪个不是闻名全世界的数学家?而我们的国家正好相反,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位,可在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排名却是倒数的,更加讽刺的是,在我国的历史上,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有诞生。
所以,教育的意义不应该通过统一的标准培养“知识型”人才,而应该像习总书记强调的——把“厚植爱国情怀”“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养真、善、美的“多样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不宜以起跑线论输赢[N].刘晶瑶.长沙晚报.2016-04-01(F02)
[2]落实评价即育人[N].田保华.中国教师报.2017-05-2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