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南京茶厂员工关于粮食问题的几则发言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oabc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暂时的困难,最主要的是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粮食出现了短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笔者收藏的老笔记本中,有一册是1960年南京市农产品采购局南京茶厂某位员工的。其中有一些关于当时单位组织学习活动的记录,这些普通工作人员的发言,反映出不少关于粮食问题的历史事实与当时人们的思想与认识。
  
  1960年4月17日下午学习
   袁:对市场供应感到买不到东西,鸡蛋也买不到,油又少,吃得比过去多。道理也懂,就是理(论)与实际不能结合。对粮食供应问题感到过去吃中熟米比较好些,现在吃大米就不够了。
   郑:农村吃粮,稻子5两,都说不够吃的。成立公社吃饭不要钱,后来又改为记工分吃饭。对市场供应紧张,买东西排队,自己就不愿意,排队,但是思想是不愿意的。感到是不是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呢。油吃3两,如到栖霞山劳动我们吃馒头,农民吃稀饭,差别是有的。
   张:去年我到煤建开会,一次到市场买不到东西吃。从这次与小邱到和平门开会就没有吃到饭,感到这样紧张呢。
   华:关于吃粮问题,过去由于计划不周,缺少粮食,经同志们提出,现在改进了。我吃粮也有些矛盾,粮吃少了,影响工作效率,组织生活掌握紧了也会影响高速度,应该照顾到生活。现在也不是要求吃点好的,而是能够(有)些青菜来就行了。
   智:人民公社的思想跟不上去,人的自私思想很严重,如稻草上稻子未打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从我个人来说未有提高。
   胡:对“三面红旗”成立公社后,把东西都搬到公社感到跟死人的一样,不高兴,二次到公社吃大肉又不要钱感到很高兴,第三次到公社吃饭又要钱,又背上思想包袱,吃饭又是稀饭,感到更不高兴。城市吃几十斤,为什么米是农村出的,农村吃几两米一天,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先满(足)农村吃粮。公社是好,如去(年)旱灾,兴修水利,解决了。
   棠:旧社会是黑暗的,新社会是光明的。人民公社就是恢复供给制生活,两个人拿工资一样,一个有负担,生活就苦一些,一个没有负担,因此生活就好一些,是不合理的。对公共食堂感到有顾虑,因为要解决管理费。大炼钢铁得不偿失,花了很多钱,不出铁。
   府:对大跃进感到搞不通,如调进茶叶,过去质量好,现在正茶少,副茶多,到底怎样呢。对粮食供应搞不通,认为南京定量紧张,这次到上海感到又不满意,因为上海什么食品都有,人很多。在遇见安徽省来的人,大人吃6两粮,小孩没有粮食的。
   朱:1958年大炼钢铁在当时认为得不偿失,看到有很多小高炉未出铁的。从人民公社来说,听乡的姑母来信要粮食,说大人没有吃的菜,小孩要饿死了。对市场供应点调整感到买不到,排队。老府说茶叶问题,我过去也是这样认识,因为出口茶多,都是好的。从参加会议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华:党的方针政策与宣传教育不能解决问题,往往脱节的,报纸上宣传不结合实际教育。如苹果,市场没有,你为什么宣传人民生活提高了,宣传教育应该结合实际,使大家知道去出口换机器。
   张:对“三面红旗”从道理上是通的,从具体问题就认识不足。对多快好省也是这样,对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是好,吃饭不要钱,家里有工作的就吃饭拿钱。对公社的性质认识不足,对大跃进感到干到一定的时候可能要修正了。
   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是好的,也有不好的事情。从农村来说,走向集体化了是好的,从粮食大丰收来说,出劳动力多,人都下去了就是不去干。粮食定量为什么不如城市,油也是少,因此跑到城市乱窜,特别是小孩子多,也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呢?菜也是买不到,一家只能半菜。对副食品收粮票比老粮票还多了,价格也提高了,认识有些模糊,到底是怎样呢?
   施:对总路线土洋并举,认为土的不如洋的,效率低,大炼钢铁得不偿失。对文化教育认为业余不如正规学校。去年买胶鞋买不到,因此有些意见,认为市场供应太紧了。对粮食供应,由于大跃进生产时间长了,粮食也应该相应的增加(劳动强度增高),1958年春节吃粮,每人每天2斤粮食,1959年春节回家粮食少了。1959年有虫灾,计划产量亩1000斤,实际没有1000斤,这样口粮少了。这主要是农村干部没有按党的政策办事,粮食供应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粮食是必须的,城乡不应该从粮食上区别,应从其他副(食)品区别。
  
  1960年4月26日
   学习讨论问题:1.怎样认识粮食丰收,区别定量供应和副食品收粮票问题。2.当前流到城市来的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是什么样人,你对这些人的看法和认识怎样?3.市场供应紧张,排队买不到东西是生产降低造成的,还是人民生活提高造成的?
   沈:粮食是丰收的,定量供应小孩子不合理的,大人是多,小孩与大人相差太大了。流入城市的人是少数的,不是劳动人民,而是地主、不愿劳动的人和小孩、老人。市场供应紧张是人民生活提高了,主要吃油少了,饭多吃了,菜少了。副食品收粮票太多问题,质量差,我厂起初抓得太紧张。
   春:粮食是丰收,定量供应是好的,由于生产赶不上人民生活的需要的。
   杨:粮食紧张定量由于工业用粮增加,副食品收粮多了,是为了解决市场供应紧张问题。
   李:对粮食定量是好的,今后吃食堂,有人家的小孩多,不够吃,怎样呢?在家能够吃,多吃菜。城市流入的人是二流子,不劳动的。
   田:粮食定量,如我在家未有工作吃25斤,现在我工作吃30多斤,每月增加10多斤,一年100多斤。乡村的人应该动员他们回家生产。
   周:粮食供应是好的,定量是为了每个人的问题,但是有个别人开后门是不好的。党的政策是周到得很,就是人的旧意识浓厚了,人情观点太坏,今后应该加强教育和批评与自我批评。
  
  1960年4月29日
   社会主义学习讨论提纲(一)总路线、大跃进部分:1.为什么要大跃进?苦干是为了什么?2.多快能不能好省?“快了不会考虑节约”,“多了不能保证质量”?3.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什么都必须大搞群众运动?(二)人民公社部分:1.人民公社是不是办早了,办糟了?2.公社化后农民的生活是提高还是降低了?3.公社干部是大有进步还是变坏了?(三)粮食市场供应部分:1.粮食有没有增产?是不是紧张得不得了?2.解放前人民生活好,还是解放后人民生活好?解放前的市场好,还是解放后的市场好?大跃进前的市场好,还是大跃进后的市场好?
  
   这些发言反映出当时的基层单位中,人们还是敢于讲实话的,而共产党积极听取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领导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多种方式,终于度过了这次困难。由此亦可见畅通的言论渠道是一个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其他文献
李时岳(1928~1996),福建长汀人,著名近代史学者。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曾任吉林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汕头大学副校长兼历史系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职。著有《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合著)、《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张謇和立宪派》、《近代史新论》等,其参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影
期刊
一    出徐州向东60公里,过淮海战役中的著名战场碾庄再折向南约25公里,就是古邳镇,古时称作下邳的地方。  下邳这个地名真的是很古老了。  三国时期的一些事件曾在此热闹发生,白门楼即是下邳城一个城门的名称,也就是吕布当年被擒杀的地方。他本来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何况曹操又联合了刘备。“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俩人一同来对付他,于是人中吕布,到此只能末路无归。白门楼早已随着下邳城湮没,或许是提到它就会
期刊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多少年来备受抨击的帝国主义的代表,居然得到伟大舵手毛主席的接见,这个事件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了轰动。对他们来说,尼克松访华既重要又含义模糊不清,从1972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故事和逸闻在中国的城镇乡村流传开来,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在与毛主席谈话时,尼克松注意到桌子上放着一只非常漂亮的古杯——人称九龙杯,他便鬼鬼祟祟地把杯子偷走了。他的动作被卫士注意
期刊
[题解]陈独秀入京后首次正式谈现实政治,这也为后来新文化阵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而新青年阵营的分裂也意味着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告一段落。这事现在想来也有些可惜。后来李泽厚写文章以为,是“救亡压倒启蒙”。但实际上,他们内部思想取向上的变化,更是导致分裂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文中主要是突出迁居北京对陈独秀的影响。北京毕竟是政治的中心,如果仍在上海情况可能就是两样。而这个变化的起点就在1917年3月1日。  
期刊
令人非常意外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国崛起运动,竟然以近乎开玩笑的方式拉开了帷幕。  时间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359年,地点是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异常边远的秦国首都栎阳。这天,秦国政府在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棍,并宣称,如果有谁愿意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栎阳虽是秦国都城,但比起今天的镇子,其实大不了多少,南门到北门,也就两三公里吧。这么近的路,这么轻的工作,政府竟然愿意花费十金
期刊
北宋众多在抗击外族入侵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帅,狄青是最具传奇色彩、最赫赫有名的一个。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汾阳)人。他家无背景,出身卑微。《宋史列传》中的传主,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世家望族,而且都有父母的记载,狄青却与之不同,这是很少见的。但狄青运气不错,据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记载,狄青曾在西河县衙任主办文书的小吏,犯了事就潜逃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来又鬼使神差混进了军队,因勇武
期刊
1949年,随着国内国共战场易势,国民党政权这个千疮百孔的漏船行将倾覆,而当上代理总统不久的李宗仁和被迫下野但仍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不仅不能合舟共济,争斗反而更趋激烈。因蒋、李两派都视争得美援为救命稻草,于是“同室操戈”的闹剧不仅在国内频频上演,甚至还将舞台延伸到了美国。  闹剧的上演要从李宗仁上台后,为自己寻找外交帮手谈起。众所周知,国民政府外交部历来由蒋系人物把持。1949年元旦后,蒋介石“引
期刊
最近看到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先生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的文章,文中提及“1931年6月间,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特务到香港,抓捕了蔡和森,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关于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的蔡和森是如何牺牲
期刊
明代成化初年,两广总督韩雍在平定广西桂平县大藤峡“瑶乱”后,将俘获的一批幼男阉割后作为战利品送往京师,充当宫廷小内使。其中的一名小内使被分派到昭德宫,专供成化皇帝的至爱——万贵妃使唤。他因伶俐乖巧,善于逢迎,深得万贵妃喜爱。成化皇帝也因他“年少黠谲”,对其宠爱有加。于是,几年后他就升任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7)春,皇帝为侦刺臣民奸情隐事,自东厂外另设西厂,他又被钦命为提督西厂的总管。从此,
期刊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改革派的领袖,也是各国争宠的对象。各国驻华使领人员和商业代表,纷纷聚集在李鸿章周围,利用行贿拉关系等各种手段,推销商品、技术和军事人员,并且通过他们的报告和记者的报道,使李鸿章扬名于外。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以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物也。”然而德国公使海靖及其夫人伊丽莎白,对李鸿章却是又尊重又憎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