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我只截取谷雨的一小块明亮。菖蒲从东方生长,白鸟的翅下携带异域的风尘。此刻,牡丹的芬芳依稀在空气中浮动。麦子秀穗,田野安静下来,我奔向你,眼波温柔。这里是浮龙湖,山东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此次采风之行的第一站。雾气一团一团涌来,芦苇在雾气中静默。薄烟,水汽,野鸭浮动如小舟,忽而不见。船尾白浪猛,鲤鱼精呼之欲出。
1.无名,万物之始也
鸟儿是湖面飞扬的歌。
三萬亩之广的浮龙湖水域,标志性建筑水上会务中心、生态观景岛等景观被碧水拥抱,旁边芦苇蒲草成方连片,小荷才露尖尖角。灰鹤、白鹳、野鸭争相觅食,筑巢栖息。湖的南侧,是老子曾安居的李集。相传老子骑牛路经单父孟渚泽畔的李集,见四周清幽古朴,烟波浩淼,云蒸霞蔚,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遂安居此处,一待就是九年。每日与湖水作伴,每天听水鸟与风声唱和,在与天地独往来的日子里,他明白了什么呢?这是一个谜。
在芦苇丛中,我听见苇莺的鸣叫。白鹭站在沙洲之上,领头的一只腾空飞起,其余的紧紧跟随,天空中便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快看,好漂亮的鸟儿……”同行的伙伴小声惊呼起来。我的目光被惊呼声吸引,撞进眼帘的水鸟,着一身玄色羽毛,机警干练的样子,瞪着一双黑豆般的眼睛,朝着游船张望。
导游介绍说这是湖中常见的水鸟——黑水鸡,浮龙湖水域辽阔,是鸟类的天堂,据说常见的就有三十多种。在大家的赞叹声中,我依着船舱,寻找那只黑水鸡的身影,脑海中回想起许多往事。
童年时代,我家西侧即是池塘,向北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秧长起来,水鸟们的后代陆续诞生。那时候,我喜欢到田野游荡。土地沉默,庄稼诚实地遵循季节的指针,奔向各自的钟点。它们知足常乐,最不易满足的反而是人。土里刨食的艰辛,会衍生各式各样的不快,让女人在狭小的空间里喋喋不休。她们把心头的疙瘩变成唾液和泪水,在自家的男人或者体己的同伴面前展示。然而,在田野里,你能面对一朵盛开的蒲公英流泪,还是面对几只勤劳的蚂蚁发牢骚?不能。所以,相对于城市生活的纷繁复杂,乡村秉承着自己的原则。一年年,从新生到死亡,一切过得单纯而且次序分明。
夏季的一天,我忽然想到自家的田地里去看看。作为不速之客,它也没有让我失望。水稻已经没过膝盖,即将秀穗。稻田成为一幅幅立体图画,每一棵水稻都在尽力向上伸展,谁都估量不出泥土里面究竟蕴藏了多少力量。田埂显得窄了,矮了。什么时候应该把舞台交出来,它似乎一清二楚。我正思量着,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只黑色的小鸟。也没注意它从哪里钻出来。是一只雏鸟。它体型很小,全身毛茸茸的。我停下,生怕自己一抬脚就能把它吓跑。它也停下,瞪着一双黑豆似的眼睛,看了看我。又歪着脑袋向四周看了看。似乎在分辨我有没有援兵。我和一只鸟,就这样在田埂上相遇了。我到这里来过无数次,鸟类和昆虫们,包括牛羊等,见了我就赶紧躲开,而现在,它站在那里,似乎并没有退让的意思。我们体型悬殊,却都是单枪匹马。我以人类的智慧迅速判断对方的实力:我有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它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能一步迈过田埂,它不能;它能迅速飞上天空,我不能。我的内心忽然涌起一丝恐慌——面对着一只来历不明、身份不明的对手的恐慌。我从没有见过这一类鸟,更无从推知它的降临是吉还是凶。我想起前年,我家的泡桐树上忽然落了一只鹦鹉,见多识广的二大爷恰好来串门。父亲请他辨认。他手搭凉棚,仰着脖子看了半天,然后摇摇头,一言不发地离开我家。他摇头的动作、神秘的背影至今还是个谜。
谜底至今没有解开,每当想起这件事,我的眉头就不由自主地结成疙瘩。我不知道对面的鸟儿是否也进行这样紧张的心理斗争。时间仿佛停滞,广袤的田野里,所有的人、树木、庄稼、荒草、昆虫都消失了。舞台的追光灯下,只有我和它的身影。其实,我们不一定非得做敌人,完全可以做朋友,像童话中写的那样,世界大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僵在原地,不能前进,不能后退。我的紧张和尴尬一定被它看穿了。就在我进退两难的时刻,它看我一眼,一侧身,隐到稻田深处去了。一场对峙,就这样消弭于无形。田埂上空空如也,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我松了一口气,似乎听到稻丛深处传来它咯咯的笑声。
后来,我常常记起它。这只可爱的鸟儿,机智地化解了我面对陌生者的窘迫。这件事我独自埋藏在心里,从此学会善待每一种生灵。
稻田紧挨池塘,入了秋之后需要防鸟雀。通常是在稻田的四边扯几根麻绳,挂上一些塑料袋,佯装声势。塑料袋有红色、白色、蓝色等多种,万国旗一样在风中摇曳多姿。风大,噗噜噜地响。父亲还扎过两个稻草人,用陈年的稻草,颜色大多变得焦黄,稻草人头上戴了破旧的苇笠,穿父亲打下来的褂子,风一吹,也是噗噜噜的响。稻草人扎好,稻田南北各放一个,远远看去,很像那么回事。还敲过脸盆。脸盆是用了多年碱坏了的,漏洞,所以敲打起来声音也发散,咣咣咣,金属的噪音。
赶鸟雀的任务基本交给我来做。准备一支长竹竿,来到田间挥舞几下,等太阳晒得厉害了就挪到树荫里玩起自己的游戏。
自从那次相遇之后,我便常觉得,在荷塘旁边的苇丛中,有了一个一面之缘的朋友。它在成长,它不卑不亢,它对这个时节满怀热情和好奇。像这样的朋友来吃一点稻谷,我不心疼。
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吧?每一年秋天水稻成熟的时候,紧挨着池塘的那一块水田总有几垄被水鸟们吃得只剩下光秆。母亲总是愤愤不平,但父亲说:“吃一点就吃一点吧,它们也是活物,我们得活,它们也得活不是?”
所谓善良,无非就是睁一眼闭一眼,大自然的馈赠,大家都来享受一下。浮龙湖的水边有没有这样的农夫呢?我想,一定是有的,不然,水边的鸟儿的数量怎会如此之多,它们的歌唱声怎会如此清新嘹亮?走得很远,苇丛已经变成天边墨色的印痕,而我的眼前,似乎一直有一双黑豆似眼睛在闪亮,它站在沙洲上目送我们远去,眼波温柔,不卑不亢,似乎看惯了春去秋来,也懂得了聚散离合。
2.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无名,万物之始也
鸟儿是湖面飞扬的歌。
三萬亩之广的浮龙湖水域,标志性建筑水上会务中心、生态观景岛等景观被碧水拥抱,旁边芦苇蒲草成方连片,小荷才露尖尖角。灰鹤、白鹳、野鸭争相觅食,筑巢栖息。湖的南侧,是老子曾安居的李集。相传老子骑牛路经单父孟渚泽畔的李集,见四周清幽古朴,烟波浩淼,云蒸霞蔚,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遂安居此处,一待就是九年。每日与湖水作伴,每天听水鸟与风声唱和,在与天地独往来的日子里,他明白了什么呢?这是一个谜。
在芦苇丛中,我听见苇莺的鸣叫。白鹭站在沙洲之上,领头的一只腾空飞起,其余的紧紧跟随,天空中便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快看,好漂亮的鸟儿……”同行的伙伴小声惊呼起来。我的目光被惊呼声吸引,撞进眼帘的水鸟,着一身玄色羽毛,机警干练的样子,瞪着一双黑豆般的眼睛,朝着游船张望。
导游介绍说这是湖中常见的水鸟——黑水鸡,浮龙湖水域辽阔,是鸟类的天堂,据说常见的就有三十多种。在大家的赞叹声中,我依着船舱,寻找那只黑水鸡的身影,脑海中回想起许多往事。
童年时代,我家西侧即是池塘,向北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秧长起来,水鸟们的后代陆续诞生。那时候,我喜欢到田野游荡。土地沉默,庄稼诚实地遵循季节的指针,奔向各自的钟点。它们知足常乐,最不易满足的反而是人。土里刨食的艰辛,会衍生各式各样的不快,让女人在狭小的空间里喋喋不休。她们把心头的疙瘩变成唾液和泪水,在自家的男人或者体己的同伴面前展示。然而,在田野里,你能面对一朵盛开的蒲公英流泪,还是面对几只勤劳的蚂蚁发牢骚?不能。所以,相对于城市生活的纷繁复杂,乡村秉承着自己的原则。一年年,从新生到死亡,一切过得单纯而且次序分明。
夏季的一天,我忽然想到自家的田地里去看看。作为不速之客,它也没有让我失望。水稻已经没过膝盖,即将秀穗。稻田成为一幅幅立体图画,每一棵水稻都在尽力向上伸展,谁都估量不出泥土里面究竟蕴藏了多少力量。田埂显得窄了,矮了。什么时候应该把舞台交出来,它似乎一清二楚。我正思量着,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只黑色的小鸟。也没注意它从哪里钻出来。是一只雏鸟。它体型很小,全身毛茸茸的。我停下,生怕自己一抬脚就能把它吓跑。它也停下,瞪着一双黑豆似的眼睛,看了看我。又歪着脑袋向四周看了看。似乎在分辨我有没有援兵。我和一只鸟,就这样在田埂上相遇了。我到这里来过无数次,鸟类和昆虫们,包括牛羊等,见了我就赶紧躲开,而现在,它站在那里,似乎并没有退让的意思。我们体型悬殊,却都是单枪匹马。我以人类的智慧迅速判断对方的实力:我有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它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能一步迈过田埂,它不能;它能迅速飞上天空,我不能。我的内心忽然涌起一丝恐慌——面对着一只来历不明、身份不明的对手的恐慌。我从没有见过这一类鸟,更无从推知它的降临是吉还是凶。我想起前年,我家的泡桐树上忽然落了一只鹦鹉,见多识广的二大爷恰好来串门。父亲请他辨认。他手搭凉棚,仰着脖子看了半天,然后摇摇头,一言不发地离开我家。他摇头的动作、神秘的背影至今还是个谜。
谜底至今没有解开,每当想起这件事,我的眉头就不由自主地结成疙瘩。我不知道对面的鸟儿是否也进行这样紧张的心理斗争。时间仿佛停滞,广袤的田野里,所有的人、树木、庄稼、荒草、昆虫都消失了。舞台的追光灯下,只有我和它的身影。其实,我们不一定非得做敌人,完全可以做朋友,像童话中写的那样,世界大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僵在原地,不能前进,不能后退。我的紧张和尴尬一定被它看穿了。就在我进退两难的时刻,它看我一眼,一侧身,隐到稻田深处去了。一场对峙,就这样消弭于无形。田埂上空空如也,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我松了一口气,似乎听到稻丛深处传来它咯咯的笑声。
后来,我常常记起它。这只可爱的鸟儿,机智地化解了我面对陌生者的窘迫。这件事我独自埋藏在心里,从此学会善待每一种生灵。
稻田紧挨池塘,入了秋之后需要防鸟雀。通常是在稻田的四边扯几根麻绳,挂上一些塑料袋,佯装声势。塑料袋有红色、白色、蓝色等多种,万国旗一样在风中摇曳多姿。风大,噗噜噜地响。父亲还扎过两个稻草人,用陈年的稻草,颜色大多变得焦黄,稻草人头上戴了破旧的苇笠,穿父亲打下来的褂子,风一吹,也是噗噜噜的响。稻草人扎好,稻田南北各放一个,远远看去,很像那么回事。还敲过脸盆。脸盆是用了多年碱坏了的,漏洞,所以敲打起来声音也发散,咣咣咣,金属的噪音。
赶鸟雀的任务基本交给我来做。准备一支长竹竿,来到田间挥舞几下,等太阳晒得厉害了就挪到树荫里玩起自己的游戏。
自从那次相遇之后,我便常觉得,在荷塘旁边的苇丛中,有了一个一面之缘的朋友。它在成长,它不卑不亢,它对这个时节满怀热情和好奇。像这样的朋友来吃一点稻谷,我不心疼。
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吧?每一年秋天水稻成熟的时候,紧挨着池塘的那一块水田总有几垄被水鸟们吃得只剩下光秆。母亲总是愤愤不平,但父亲说:“吃一点就吃一点吧,它们也是活物,我们得活,它们也得活不是?”
所谓善良,无非就是睁一眼闭一眼,大自然的馈赠,大家都来享受一下。浮龙湖的水边有没有这样的农夫呢?我想,一定是有的,不然,水边的鸟儿的数量怎会如此之多,它们的歌唱声怎会如此清新嘹亮?走得很远,苇丛已经变成天边墨色的印痕,而我的眼前,似乎一直有一双黑豆似眼睛在闪亮,它站在沙洲上目送我们远去,眼波温柔,不卑不亢,似乎看惯了春去秋来,也懂得了聚散离合。
2.夫唯弗居,是以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