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坚持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和生产消费观。宁海县的循环经济虽然获得重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制约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激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威胁着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进行重新审视,并积极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理念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关于循环经济概念,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解释。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理解循环经济定义:循环经济就是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狭义理解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理念
第一,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第二,新的经济观。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要求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新的生产消费观。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提倡绿色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就
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以《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纲要》为指导,以“2133”工程为载体,狠抓落实,强化宣传,全县循环经济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作了相应的调整,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开展了滨海旅游地块概念性方案城市设计。以国华电厂为核心链的循环经济企业群建设进展顺利:国华电厂二期完成投资11.5亿元,占总投资的16.8%;海螺水泥的土建工程已全面竣工,目前已完成投资2.26亿元;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落户园区。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18家,总用地面积963亩,总投资额12.7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家,总投资1510万美元。
2、浙江东海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是努力提升产业基地建设,已建成大棚西瓜基地1.5万亩,西兰花、雪菜、榨菜等为主的订单蔬菜基地3万亩,柑桔基地1.5万亩,优质米基地2万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小区建设,初步建成利丰牧业千头奶牛基地和海联、绿港等近3万头生猪的畜牧养殖小区。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新建大型沼气池2座,投资400万元建成年产万吨有机肥的产品加工厂一家,投资30万元建造了东顺牧场有机肥半成品加工厂,利丰牧业等四个重点牧场上半年共生产有机肥半成品1200吨,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还加强了水产品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
三、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政策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通过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动力提供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诱导和驱使相关利益主体即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为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投入足够的努力,最终促使循环经济从先进理念发展成现实经济运行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当前宁海县尚未制定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激励政策缺乏,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环境投资的巨大经济效益是以间接的长远的形式才表现出来的,对个人直接投资效益不明显,这就难以控制“免费搭车”的行为。加上宁海县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生态环保的政策迟迟没有出台,缺乏利益驱动机制,限制了县投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缺乏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目前宁海县虽然已具有了一批研究环境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人员,并结合实际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从事环境资源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院科研院所,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其研究成果转化慢,致使企业工艺和技术落后,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绿色产品技术含量低。
4、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不够
由于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不够,宁海县目前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对不高,消费观念相对落后,因此造成了消费过程中过度包装、一次性消费和浪费行为比较普遍;公众对环保产品认可程度不高;消费产品在退出消费领域后,回收利用率不高,大量使用过的塑料袋和废旧电池等直接排向环境。而且公众大多将保护环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政府依赖型”的公众观念。
5、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落后
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要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要么具有外部性,单靠市场的力量而没有制度作保障,是难以为继的。要实现循环经济,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在这个制度框架里,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如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难以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及公众实行循环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推进宁海县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改善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环境
宁海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注重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经济政策。以此来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只有在能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如降低成本、创造价值,企业才会主动去实施。
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制度主要包括:①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重点是要加强输入端的资源税费政策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政策。对资源环境价格体系的建设,需从资源环境价格、环境服务价格、人工产品环境价格等方面考虑,还要考虑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差异及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不同阶段。②绿色财政制度。循环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经济持久的竞争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还可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外部性成本。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绿色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贴息、税前还贷、技术改造资金安排及集团采购时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等方式,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建设。③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从总体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要重点解决当前各地对公共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而造成的流域性污染、生态保护地异化等问题。
2、改善循环经济的投融资环境
循环经济中“循环”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藕合。无论是产业链的“延伸”还是“藕合”,都需要银行提供信贷资金予以支持。国家应设立循环经济项目专项基金,对循环经济产业提供优惠贷款,以促使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是金融业的支持对象,循环经济行业除运用间接融资手段外,还要善于创新性运用证券等直接融资手段,以更为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3、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制定和发布相关技术政策,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4、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5、加强宁海县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快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其次,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近期,要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与环保、科技、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农业、财政、税务、质检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5——18页.
[2]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53页.
[3]孙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待解决的问题.云南环境科学.2006(25).
[4]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13.
[5]来亚红.发展循环经济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J].民族论坛.2006(2)..
[6]朱红.中外循环经济比较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江西能源.2006(4).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激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威胁着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进行重新审视,并积极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理念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关于循环经济概念,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解释。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理解循环经济定义:循环经济就是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狭义理解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理念
第一,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第二,新的经济观。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要求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新的生产消费观。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提倡绿色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就
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以《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纲要》为指导,以“2133”工程为载体,狠抓落实,强化宣传,全县循环经济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作了相应的调整,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开展了滨海旅游地块概念性方案城市设计。以国华电厂为核心链的循环经济企业群建设进展顺利:国华电厂二期完成投资11.5亿元,占总投资的16.8%;海螺水泥的土建工程已全面竣工,目前已完成投资2.26亿元;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落户园区。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18家,总用地面积963亩,总投资额12.7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家,总投资1510万美元。
2、浙江东海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是努力提升产业基地建设,已建成大棚西瓜基地1.5万亩,西兰花、雪菜、榨菜等为主的订单蔬菜基地3万亩,柑桔基地1.5万亩,优质米基地2万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小区建设,初步建成利丰牧业千头奶牛基地和海联、绿港等近3万头生猪的畜牧养殖小区。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新建大型沼气池2座,投资400万元建成年产万吨有机肥的产品加工厂一家,投资30万元建造了东顺牧场有机肥半成品加工厂,利丰牧业等四个重点牧场上半年共生产有机肥半成品1200吨,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还加强了水产品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
三、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政策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通过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动力提供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诱导和驱使相关利益主体即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为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投入足够的努力,最终促使循环经济从先进理念发展成现实经济运行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当前宁海县尚未制定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激励政策缺乏,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环境投资的巨大经济效益是以间接的长远的形式才表现出来的,对个人直接投资效益不明显,这就难以控制“免费搭车”的行为。加上宁海县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生态环保的政策迟迟没有出台,缺乏利益驱动机制,限制了县投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缺乏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目前宁海县虽然已具有了一批研究环境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人员,并结合实际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从事环境资源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院科研院所,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其研究成果转化慢,致使企业工艺和技术落后,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绿色产品技术含量低。
4、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不够
由于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不够,宁海县目前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对不高,消费观念相对落后,因此造成了消费过程中过度包装、一次性消费和浪费行为比较普遍;公众对环保产品认可程度不高;消费产品在退出消费领域后,回收利用率不高,大量使用过的塑料袋和废旧电池等直接排向环境。而且公众大多将保护环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政府依赖型”的公众观念。
5、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落后
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要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要么具有外部性,单靠市场的力量而没有制度作保障,是难以为继的。要实现循环经济,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在这个制度框架里,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如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难以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及公众实行循环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推进宁海县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改善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环境
宁海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注重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经济政策。以此来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只有在能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如降低成本、创造价值,企业才会主动去实施。
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制度主要包括:①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重点是要加强输入端的资源税费政策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政策。对资源环境价格体系的建设,需从资源环境价格、环境服务价格、人工产品环境价格等方面考虑,还要考虑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差异及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不同阶段。②绿色财政制度。循环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经济持久的竞争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还可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外部性成本。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绿色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贴息、税前还贷、技术改造资金安排及集团采购时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等方式,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建设。③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从总体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要重点解决当前各地对公共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而造成的流域性污染、生态保护地异化等问题。
2、改善循环经济的投融资环境
循环经济中“循环”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藕合。无论是产业链的“延伸”还是“藕合”,都需要银行提供信贷资金予以支持。国家应设立循环经济项目专项基金,对循环经济产业提供优惠贷款,以促使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是金融业的支持对象,循环经济行业除运用间接融资手段外,还要善于创新性运用证券等直接融资手段,以更为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3、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制定和发布相关技术政策,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4、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5、加强宁海县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快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其次,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近期,要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与环保、科技、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农业、财政、税务、质检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5——18页.
[2]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53页.
[3]孙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待解决的问题.云南环境科学.2006(25).
[4]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13.
[5]来亚红.发展循环经济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J].民族论坛.2006(2)..
[6]朱红.中外循环经济比较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江西能源.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