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就要让学生经历“理智的历险”,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出挑战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学,要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而教。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对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学生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美国教育目标分类学家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可以分为六个层次,这就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其中前三者为低阶思维,后三者为高阶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致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深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效度。
一、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的阻碍因素
1、教学模式单调同化,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教师简单地要求学生记住所学的概念、公式、计算法则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仅靠“再讲遍”,忽略学生是否理解数学知识以及认识上是否存在误区,学生就会缺乏自主理解、深入理解,数学学习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2、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必须要优化课堂织织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与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但是,许多教师仍然以教授式教育为主,没有给学生体验、探索、思考、发现的权力,导致学生失去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有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仅凭分数就给学生分层,不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这种评价模式下,过多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性就会受到限制,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
二、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
1、丰富学习体验
多年来,在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观评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的数学思维凌乱、断续、支离破碎,往往显得比较肤浅、被动。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学生的学习走马观花、回回吞枣,数学思维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研发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通过深度思考、探究,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
比如,“认识厘米”这一课的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促使学生产生度量单位的内在需求。其次,给学生提供大量关于1厘米的材料让学生感知,丰富学生对厘米的表象。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厘米尺”,进而重走人类创造厘米尺的过程。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一开始尝试用1厘米的小棒去度量,显然,这是比较麻烦的。于是,学生想到了将1厘米的小棒连接起来,去度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发现,这样需要一段一段地去数,非常麻烦。于是,学生又想到了标注刻度,这样便于直接读数,一个厘米尺的雏形就形成了。正是感受性、体验性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接受转向建构。
2、开掘思维深度
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建构,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通过沉潜式教学,学生能主动吸纳数学知识,从而获得一个扩大化的新知认知图式。沉潜式的教学,深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
比如,教学“比的化简”这部分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化简比”“怎样化简比”来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类比迁移、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呈现了四个结构性的问题:化简“整数比”、化简“小数比”、化简“分数比”、化简“混合比”等。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逐步增大。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之后,学生又会沉潜到另一个问题的探索之中。同时,学生在解决前面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助推学生后续问题的解决。比如“化简整数比”时,学生会积极迁移“约分”的经验,同时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小公倍数;而在“化简小数比”“化简分数比”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将小数比、分数比先转化成整数比”;而在“化简混合比”时,学生想到的是将“混合比”要么化成“分数比”,要么化成“小数比”,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爬坡,他们在交流、反思、总结与评价中,不断地生疑、探疑、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从机械走向灵动,从浅表走向深入,其洞察力、反思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升。
3、加强反思整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许是粗心大意所致,或许理解不透彻所致,也可能是计算错误所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带领学生进行反思,那么学生就能够从弯路中得到经验,在今后更好地规避同类错误。
例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后,教材上有一道练习题是6分=( )元,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6分=(0.6)元。针对这一错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那么怎样在正方形上分别画出0.6元和0.06元,画完后重点辩论,同样是6份,为什么一个是0.6元,另一个却是0.06元,启发学生理解0.6元就是6/10,也就是6角,0.06元就是6/100,也就是6分,明白1元与0.6元、0.06元的关系。学生作为研究者、发现者,自主论证,自主纠错,深化理解小數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建立“错题集”,收集整理学习过程中的错题以及错误的思考过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将每次犯错都化为宝贵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为思维而教、为学生的高阶思维而教,应当成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的取向。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的数学思维时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入、从复制走向创造、从单一走向丰盈。
参考文献:
[1]朱金华.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J]. 新课程·中旬,2018(5):201.
[2]许芳.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7):181.
注:此论文为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聚焦问题意识培养高阶思维的研究》(课题编号JYKT-20085))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学生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美国教育目标分类学家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可以分为六个层次,这就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其中前三者为低阶思维,后三者为高阶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致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深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效度。
一、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的阻碍因素
1、教学模式单调同化,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教师简单地要求学生记住所学的概念、公式、计算法则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仅靠“再讲遍”,忽略学生是否理解数学知识以及认识上是否存在误区,学生就会缺乏自主理解、深入理解,数学学习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2、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必须要优化课堂织织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与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但是,许多教师仍然以教授式教育为主,没有给学生体验、探索、思考、发现的权力,导致学生失去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有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仅凭分数就给学生分层,不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这种评价模式下,过多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性就会受到限制,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
二、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
1、丰富学习体验
多年来,在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观评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的数学思维凌乱、断续、支离破碎,往往显得比较肤浅、被动。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学生的学习走马观花、回回吞枣,数学思维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研发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通过深度思考、探究,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
比如,“认识厘米”这一课的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促使学生产生度量单位的内在需求。其次,给学生提供大量关于1厘米的材料让学生感知,丰富学生对厘米的表象。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厘米尺”,进而重走人类创造厘米尺的过程。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一开始尝试用1厘米的小棒去度量,显然,这是比较麻烦的。于是,学生想到了将1厘米的小棒连接起来,去度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发现,这样需要一段一段地去数,非常麻烦。于是,学生又想到了标注刻度,这样便于直接读数,一个厘米尺的雏形就形成了。正是感受性、体验性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接受转向建构。
2、开掘思维深度
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建构,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通过沉潜式教学,学生能主动吸纳数学知识,从而获得一个扩大化的新知认知图式。沉潜式的教学,深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
比如,教学“比的化简”这部分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化简比”“怎样化简比”来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类比迁移、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呈现了四个结构性的问题:化简“整数比”、化简“小数比”、化简“分数比”、化简“混合比”等。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逐步增大。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之后,学生又会沉潜到另一个问题的探索之中。同时,学生在解决前面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助推学生后续问题的解决。比如“化简整数比”时,学生会积极迁移“约分”的经验,同时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小公倍数;而在“化简小数比”“化简分数比”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将小数比、分数比先转化成整数比”;而在“化简混合比”时,学生想到的是将“混合比”要么化成“分数比”,要么化成“小数比”,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爬坡,他们在交流、反思、总结与评价中,不断地生疑、探疑、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从机械走向灵动,从浅表走向深入,其洞察力、反思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升。
3、加强反思整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许是粗心大意所致,或许理解不透彻所致,也可能是计算错误所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带领学生进行反思,那么学生就能够从弯路中得到经验,在今后更好地规避同类错误。
例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后,教材上有一道练习题是6分=( )元,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6分=(0.6)元。针对这一错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那么怎样在正方形上分别画出0.6元和0.06元,画完后重点辩论,同样是6份,为什么一个是0.6元,另一个却是0.06元,启发学生理解0.6元就是6/10,也就是6角,0.06元就是6/100,也就是6分,明白1元与0.6元、0.06元的关系。学生作为研究者、发现者,自主论证,自主纠错,深化理解小數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建立“错题集”,收集整理学习过程中的错题以及错误的思考过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将每次犯错都化为宝贵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为思维而教、为学生的高阶思维而教,应当成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的取向。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的数学思维时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入、从复制走向创造、从单一走向丰盈。
参考文献:
[1]朱金华.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J]. 新课程·中旬,2018(5):201.
[2]许芳.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7):181.
注:此论文为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聚焦问题意识培养高阶思维的研究》(课题编号JYKT-2008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