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写作者常常借助语言来传达一种思想,一份情感。思想、情感构成了文章的生命力。人若有魂,则风采自显,气场十足;文若有魂,则韵味悠远,气象自呈。无论叙事之文,还是明理之作,大凡好的文章,无不有其情意内核,让人动于心,感于情,明于理。有的文章尽管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不能给人熏陶和感染、深思和启迪,读者大可怀疑此类文章的价值和意义;有的文章凡言俗语,要言不烦,却让人回味恒久,思之再三,说到底这来自文章思想与情感的魅力。
无怪乎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所谓意,就是文章中透露出的鲜活思想。所以,文章之美首先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而独到的思想意蕴与幽微而细腻的情意态度,至于新潮时尚的语言、新奇曲折的构思、新颖独创的技法,以及新鲜活脱的材料,则全在其次。
作文既是张扬个性的空间,也是展示思想的舞台。高考作文固然检测文字表述的功力,更检测写作者的思想和情意。从行文立意的层次,完全可以看出写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的高下,生活视野和人生阅历的宽狭,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的雅俗。
当然,确立文章的思想,塑造文章的灵魂,得有个过程,需要逐步提高认识世事、分析社会、评价生活、感悟人生的水平。因为这中间不仅涉及生活视野的开拓和思想情感的陶冶,还涉及辩证思维的磨砺和审美取向的引导。这一切自然不是纯粹的写作教学就能完成的,只有把阅读与表达、观察和思考、写作与生活几方面结合起来方能奏效。下面就如何提升作文的思想魅力谈四点建议:
1. 在阅读中养其气。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特别是多读一些名家经典作品,不仅能够提高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够涵养人的精神气质。通过阅读,固然会锻炼一个人遣词造句、逻辑章法的功夫,但阅读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浸润。在与先贤和大师的对话中,阅读者借以把握他们看待世事的独特视角,感知他们拥抱生活的情感体验,领悟他们洞察人生的深邃思想。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初学写作者常有一种幼稚的误解,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基本技巧,其实这是比较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接受生活洞察力和感情个性化的熏陶。”比如,阅读英国作家狄斯尼《第二次冒险》一文,我们就能在感动中升华一种情怀,收获一种思想。文中刻画了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她为了掩护盟军伞兵美国人安道特,亲眼目睹了丈夫被德国冲锋队员当场枪毙的情景,片刻后,当伺机逃脱后又走投无路的安道特第二次向她请求掩护时,她竟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逃过了冲锋队员的搜查。文章最后写到:“人性的伟大与善良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能毫不犹豫地准备作出第二次牺牲。”这叫残忍的法西斯德军也理解不了。一个不断接受这类作品熏染的人,相信他不会只是在语言功力上获得提升,其价值观、处事方式以及人文情怀也一定会高于常人。这就是所谓的“养气”,也就是帮助读者建构自己对世事、人生、社会、历史的看法体系并最终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价值观的过程。“养气”是写作的基础,这常常为走纯粹技术道路的人所忽视。想想看,一个器量狭小、品位卑俗、是非不分、目光短浅的人,如何写得出境界阔大、品位高雅、惩恶扬善、思想深远的美文佳作呢?
2. 在观察中广其识。没有观察就谈不上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博识;没有博识就谈不上思想:思想生长于博识的土壤。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生活阅历毕竟会受到年龄的限制而显得相对简单。虽然多读书可以间接观察和了解人生世态、风土人情,多了一条增长见识的渠道,但读书并不能完全代替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在学校、家里、社会中多留心,多观察,即便是接听一个电话,参加一回朋友聚会,去商场一次购物,到郊外一趟远足,都会观察到许多人与事,看到很多物与景。当今尽管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交结天下名士,遍访名山大川,但是却有一些古人没有的瞭望人生、观察世界的特殊窗口。有电视,有网络;有邮箱,有微博,还有许许多多的媒体。究其实,世界并不缺少精彩生动,人们并不缺少获取信息的途径渠道,值得担心的倒是做老师和家长的是不是故意地堵塞了这些途径渠道,我们的同学是不是故意闭上了自己观察生活的眼睛。无论世界多么丰富、多姿,多么叫人惊喜,让人感叹,如果缺少一颗细腻的心和一双明敏的眼睛,什么事情都可能从眼皮底下溜过。你是否听说过2011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那个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你是否同时读过关于她的一段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失、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你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否听说过或谈论起小悦悦事件、药家鑫故意杀人案、郭美美事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上述情形的缩小版、改编版。把这些纳入了关注的视野,我们思想的源头就有了活水。一个目不窥园、闭门读书的人搞研究还行,但搞写作绝对不行,要写出有鲜活内容和思想含量的文章则更无可能。
3. 在体悟中幽其见。所谓体悟,就是融入个体情感态度的体验感悟。如果说观察是平面的、静止的、客观的,那么体悟则是立体的、动态的、主观的。观察是解决原材料来源的过程,体悟则是将原材料酿造出思想的过程。同样的人与事,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深度不同,看问题的人价值态度和审美标准不同、其结论也往往不同。体悟越细则见地越深。对外物多加体悟,我们就能在浅显中品出深刻,在平常中发现新奇,从而让我们站到别人站不到的高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不妨先来读一则微博:狼每天要吃掉一只羊,又不想羊群反抗。它把羊群分为胖羊和瘦羊。想吃瘦羊时,它就在胖羊群里喊:“你们说,我是不是应该吃掉一只瘦羊?”它立刻会得到众胖羊的支持。当它想吃胖羊时,就会站在瘦羊堆中如法炮制。最后,只剩下最后一只羊了,它当然反对被吃,但是它的发言已经不重要了。这则带着寓言味道的小故事,初读似乎幼稚平俗,细一想则深刻犀利。细细体悟一下,我们所看到的就远不是一则“狼吃羊”的故事,我们还能品读到蕴含其中的思想。诚然,狼吃羊的故事本不新鲜,然而这则故事新鲜的是狼吃羊的方式有了“改进”,狼竟能以“民主”的方式最终达到了吃羊的目的。这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实则以动物世界来观照和隐喻人类社会,让人多角度地领悟到创作者独出机杼的思想:其一,分裂的族群必然失去凝聚力和反抗力;其二,愚民的悲哀在于目睹别人被吃却不能预知自身被吃;其三,欲治其民,必先愚之,这是统治者惯用的御人之术;其四,“民主”一旦被人曲解利用,多少阴谋也会借汝以行;其五,统治者的诡诈之术常常隐蔽在冠冕的言辞背后;其六,一个群体被分割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则可能意味着被蚕食的开始;其七,当一个群体仅仅狭隘地想保全自身一时的利益,自身的利益最终也难以保全;其八,当另一个群体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必将危及自身的利益。其事何简,其意何深;其言何凡,其味何远!文与人、事与物,莫不如此,只要反复揣摩,细细体悟,就会发现其中独特的味道,生发出自己独到的思想。这是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养成的一种能力。
4. 在思辨中长其智。平庸之作之所以平庸,很大原因是同学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不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很大的原因是不善于追索和思辨。缺乏思辨就缺乏对人世的深刻认识和体验,看问题就只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上,于是乎在写作中就只能极其平淡地说些俗话、人云亦云地说些套话、蜻蜓点水般地说些空话,所呈现出的思想既看不到独辟蹊径的新锐,也看不到洞幽察微的深邃,更看不到鸟瞰世事的大气。思辨就是要学会分析归纳,就是要展开追索,从事物的表壳深入下去,直至触摸到它的内核,这有助于磨砺我们的思维,增长我们的才智。平时,我们可以就社会、人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评说。大胆讨论,大胆争辩,大胆表达,这样才能见人之未所见,发人之所未发。拿“小悦悦事件”来说,这个两岁的小女孩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最后虽经医院全力抢救,却凄然离世。有人就此仅仅看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底线下移,道德滑坡。这从某一角度看固然没错,但仅仅到此为止就把问题看简单、看片面、看肤浅了。其一,拾荒者的善良,医生的尽责,社会上众多人士捐助的热心,这体现了人们的道德良心,似不宜一言以蔽之,一骂以了之;其二,两岁的小悦悦何以一人在路上?她的父母在哪里呢?为什么不是父母首先发现施救?监护的缺位是不是酿成悲剧起始因素?为人父母其监护责任是不是应该受到责问?第三,车主肇事逃逸,未尽施救的责任,这已经触碰了法律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人们放过他的违法不谈而同声谴责袖手旁观者?难道失德的行为超过了违法的举动?第四,18名路人为什么会群体性选择了冷漠旁观?这是不是昭示着社会道德普遍滑坡?道德缺失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此类悲剧的出路在哪里?如此追问下来,我们会发现悲剧的源头是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人们不敢也不愿见义勇为,乃是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再追问下去,当今中国的道德教育方式和效果不能不受到质疑,不能驱使人们弃恶从善、不能给好人带来安全感的法律制度应该受到拷问。如此思辨下去,就比简单地附和他人言说,要深刻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为文之意在于立人,立人之道在于感化。梁衡先生说:“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思想,交流新思想。”文章有了思想,才有了灵魂,有了灵魂,才有了生命活力。反之,文章没有了思想,不管其外表多么华丽,它依然只是一具空壳。
时下的高考作文甚至满分作文,充斥锦绣文字和矫情文体,偏偏不见写作者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独特体悟、个性思想,实为徒有空壳的无魂文。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写作者不是着意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而是刻意“厚施脂粉”,情形有二:
其一,常常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技巧上大做文章。扑面而来的是华词丽章,名言警句,又是题记又是尾记,又是排比又是比喻,把文字技巧玩得精熟,将文章打扮得花枝招展。试想,对古代名家的篇目和名句都记不周全,居然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敢大谈庄子老子;对历史文化略知一二,居然敢纵论天下,放言人生:这不是虚张声势又是什么?将这样的文章挤干了水分还有多少思想的含量?这种做法靠谱么?
其二,穷尽花头去“创新”写作形式和呈现方式。童话、日记、书信、诗歌、戏剧、访谈录、电话录音、电视直播实录,花样不断翻新,连实验报告、病历报告、几何证明等格式也变成了作文的体裁形式,更有甚者,用文言文写作、用古文字誊写,一些阅卷者“以貌取文”,错误地给予高分鼓励,更激发了学生追逐奇异形式的冲动。其实,此等做法皆属哗众取宠,彻底颠倒了本末关系,将写作导向歧途,应该给以当头棒喝!
个性化的思想永远是写作者必须首要思量的问题,写文章必须首先练好内功。任何以华丽辞藻来掩饰思想苍白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都是真正的写作教学所应坚决反对和彻底摈弃的。情意兼具,思想超拔方能彰显文章的独特韵味和内在张力,方能卓尔不群,赢得读者的青睐。
无怪乎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所谓意,就是文章中透露出的鲜活思想。所以,文章之美首先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而独到的思想意蕴与幽微而细腻的情意态度,至于新潮时尚的语言、新奇曲折的构思、新颖独创的技法,以及新鲜活脱的材料,则全在其次。
作文既是张扬个性的空间,也是展示思想的舞台。高考作文固然检测文字表述的功力,更检测写作者的思想和情意。从行文立意的层次,完全可以看出写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的高下,生活视野和人生阅历的宽狭,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的雅俗。
当然,确立文章的思想,塑造文章的灵魂,得有个过程,需要逐步提高认识世事、分析社会、评价生活、感悟人生的水平。因为这中间不仅涉及生活视野的开拓和思想情感的陶冶,还涉及辩证思维的磨砺和审美取向的引导。这一切自然不是纯粹的写作教学就能完成的,只有把阅读与表达、观察和思考、写作与生活几方面结合起来方能奏效。下面就如何提升作文的思想魅力谈四点建议:
1. 在阅读中养其气。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特别是多读一些名家经典作品,不仅能够提高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够涵养人的精神气质。通过阅读,固然会锻炼一个人遣词造句、逻辑章法的功夫,但阅读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浸润。在与先贤和大师的对话中,阅读者借以把握他们看待世事的独特视角,感知他们拥抱生活的情感体验,领悟他们洞察人生的深邃思想。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初学写作者常有一种幼稚的误解,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基本技巧,其实这是比较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接受生活洞察力和感情个性化的熏陶。”比如,阅读英国作家狄斯尼《第二次冒险》一文,我们就能在感动中升华一种情怀,收获一种思想。文中刻画了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她为了掩护盟军伞兵美国人安道特,亲眼目睹了丈夫被德国冲锋队员当场枪毙的情景,片刻后,当伺机逃脱后又走投无路的安道特第二次向她请求掩护时,她竟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逃过了冲锋队员的搜查。文章最后写到:“人性的伟大与善良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能毫不犹豫地准备作出第二次牺牲。”这叫残忍的法西斯德军也理解不了。一个不断接受这类作品熏染的人,相信他不会只是在语言功力上获得提升,其价值观、处事方式以及人文情怀也一定会高于常人。这就是所谓的“养气”,也就是帮助读者建构自己对世事、人生、社会、历史的看法体系并最终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价值观的过程。“养气”是写作的基础,这常常为走纯粹技术道路的人所忽视。想想看,一个器量狭小、品位卑俗、是非不分、目光短浅的人,如何写得出境界阔大、品位高雅、惩恶扬善、思想深远的美文佳作呢?
2. 在观察中广其识。没有观察就谈不上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博识;没有博识就谈不上思想:思想生长于博识的土壤。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生活阅历毕竟会受到年龄的限制而显得相对简单。虽然多读书可以间接观察和了解人生世态、风土人情,多了一条增长见识的渠道,但读书并不能完全代替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在学校、家里、社会中多留心,多观察,即便是接听一个电话,参加一回朋友聚会,去商场一次购物,到郊外一趟远足,都会观察到许多人与事,看到很多物与景。当今尽管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交结天下名士,遍访名山大川,但是却有一些古人没有的瞭望人生、观察世界的特殊窗口。有电视,有网络;有邮箱,有微博,还有许许多多的媒体。究其实,世界并不缺少精彩生动,人们并不缺少获取信息的途径渠道,值得担心的倒是做老师和家长的是不是故意地堵塞了这些途径渠道,我们的同学是不是故意闭上了自己观察生活的眼睛。无论世界多么丰富、多姿,多么叫人惊喜,让人感叹,如果缺少一颗细腻的心和一双明敏的眼睛,什么事情都可能从眼皮底下溜过。你是否听说过2011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那个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你是否同时读过关于她的一段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失、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你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否听说过或谈论起小悦悦事件、药家鑫故意杀人案、郭美美事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上述情形的缩小版、改编版。把这些纳入了关注的视野,我们思想的源头就有了活水。一个目不窥园、闭门读书的人搞研究还行,但搞写作绝对不行,要写出有鲜活内容和思想含量的文章则更无可能。
3. 在体悟中幽其见。所谓体悟,就是融入个体情感态度的体验感悟。如果说观察是平面的、静止的、客观的,那么体悟则是立体的、动态的、主观的。观察是解决原材料来源的过程,体悟则是将原材料酿造出思想的过程。同样的人与事,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深度不同,看问题的人价值态度和审美标准不同、其结论也往往不同。体悟越细则见地越深。对外物多加体悟,我们就能在浅显中品出深刻,在平常中发现新奇,从而让我们站到别人站不到的高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不妨先来读一则微博:狼每天要吃掉一只羊,又不想羊群反抗。它把羊群分为胖羊和瘦羊。想吃瘦羊时,它就在胖羊群里喊:“你们说,我是不是应该吃掉一只瘦羊?”它立刻会得到众胖羊的支持。当它想吃胖羊时,就会站在瘦羊堆中如法炮制。最后,只剩下最后一只羊了,它当然反对被吃,但是它的发言已经不重要了。这则带着寓言味道的小故事,初读似乎幼稚平俗,细一想则深刻犀利。细细体悟一下,我们所看到的就远不是一则“狼吃羊”的故事,我们还能品读到蕴含其中的思想。诚然,狼吃羊的故事本不新鲜,然而这则故事新鲜的是狼吃羊的方式有了“改进”,狼竟能以“民主”的方式最终达到了吃羊的目的。这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实则以动物世界来观照和隐喻人类社会,让人多角度地领悟到创作者独出机杼的思想:其一,分裂的族群必然失去凝聚力和反抗力;其二,愚民的悲哀在于目睹别人被吃却不能预知自身被吃;其三,欲治其民,必先愚之,这是统治者惯用的御人之术;其四,“民主”一旦被人曲解利用,多少阴谋也会借汝以行;其五,统治者的诡诈之术常常隐蔽在冠冕的言辞背后;其六,一个群体被分割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则可能意味着被蚕食的开始;其七,当一个群体仅仅狭隘地想保全自身一时的利益,自身的利益最终也难以保全;其八,当另一个群体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必将危及自身的利益。其事何简,其意何深;其言何凡,其味何远!文与人、事与物,莫不如此,只要反复揣摩,细细体悟,就会发现其中独特的味道,生发出自己独到的思想。这是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养成的一种能力。
4. 在思辨中长其智。平庸之作之所以平庸,很大原因是同学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不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很大的原因是不善于追索和思辨。缺乏思辨就缺乏对人世的深刻认识和体验,看问题就只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上,于是乎在写作中就只能极其平淡地说些俗话、人云亦云地说些套话、蜻蜓点水般地说些空话,所呈现出的思想既看不到独辟蹊径的新锐,也看不到洞幽察微的深邃,更看不到鸟瞰世事的大气。思辨就是要学会分析归纳,就是要展开追索,从事物的表壳深入下去,直至触摸到它的内核,这有助于磨砺我们的思维,增长我们的才智。平时,我们可以就社会、人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评说。大胆讨论,大胆争辩,大胆表达,这样才能见人之未所见,发人之所未发。拿“小悦悦事件”来说,这个两岁的小女孩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最后虽经医院全力抢救,却凄然离世。有人就此仅仅看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底线下移,道德滑坡。这从某一角度看固然没错,但仅仅到此为止就把问题看简单、看片面、看肤浅了。其一,拾荒者的善良,医生的尽责,社会上众多人士捐助的热心,这体现了人们的道德良心,似不宜一言以蔽之,一骂以了之;其二,两岁的小悦悦何以一人在路上?她的父母在哪里呢?为什么不是父母首先发现施救?监护的缺位是不是酿成悲剧起始因素?为人父母其监护责任是不是应该受到责问?第三,车主肇事逃逸,未尽施救的责任,这已经触碰了法律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人们放过他的违法不谈而同声谴责袖手旁观者?难道失德的行为超过了违法的举动?第四,18名路人为什么会群体性选择了冷漠旁观?这是不是昭示着社会道德普遍滑坡?道德缺失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此类悲剧的出路在哪里?如此追问下来,我们会发现悲剧的源头是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人们不敢也不愿见义勇为,乃是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再追问下去,当今中国的道德教育方式和效果不能不受到质疑,不能驱使人们弃恶从善、不能给好人带来安全感的法律制度应该受到拷问。如此思辨下去,就比简单地附和他人言说,要深刻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为文之意在于立人,立人之道在于感化。梁衡先生说:“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思想,交流新思想。”文章有了思想,才有了灵魂,有了灵魂,才有了生命活力。反之,文章没有了思想,不管其外表多么华丽,它依然只是一具空壳。
时下的高考作文甚至满分作文,充斥锦绣文字和矫情文体,偏偏不见写作者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独特体悟、个性思想,实为徒有空壳的无魂文。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写作者不是着意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而是刻意“厚施脂粉”,情形有二:
其一,常常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技巧上大做文章。扑面而来的是华词丽章,名言警句,又是题记又是尾记,又是排比又是比喻,把文字技巧玩得精熟,将文章打扮得花枝招展。试想,对古代名家的篇目和名句都记不周全,居然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敢大谈庄子老子;对历史文化略知一二,居然敢纵论天下,放言人生:这不是虚张声势又是什么?将这样的文章挤干了水分还有多少思想的含量?这种做法靠谱么?
其二,穷尽花头去“创新”写作形式和呈现方式。童话、日记、书信、诗歌、戏剧、访谈录、电话录音、电视直播实录,花样不断翻新,连实验报告、病历报告、几何证明等格式也变成了作文的体裁形式,更有甚者,用文言文写作、用古文字誊写,一些阅卷者“以貌取文”,错误地给予高分鼓励,更激发了学生追逐奇异形式的冲动。其实,此等做法皆属哗众取宠,彻底颠倒了本末关系,将写作导向歧途,应该给以当头棒喝!
个性化的思想永远是写作者必须首要思量的问题,写文章必须首先练好内功。任何以华丽辞藻来掩饰思想苍白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都是真正的写作教学所应坚决反对和彻底摈弃的。情意兼具,思想超拔方能彰显文章的独特韵味和内在张力,方能卓尔不群,赢得读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