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年轻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对181例,年龄小于45岁,同时确诊心肌梗死(符合2007年ESC 共识心肌梗死诊断新标准),符合上述标准,入选本研究。入选对象共181人,其中有157人,完成了2年随访,随访率为86.74%。对所有患者采取群体教育与个体指导,包括健康教育、运动锻炼、控制饮食、戒烟限酒等。部分确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的降压、降糖药物治疗。所有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均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随访采用门诊、电话随访或住院随访诊治的形式,随访1年、2年,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压、甘油三酯、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随访终止于进入调查后的2年。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随访2年后,所有患者SBP、DBP、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较随访前明显降低;但SBP、DBP、腰围(120.55±16.43)、甘油三酯(1.71±0.38)等指标,总体上未达标;在完成随访的157人,吸烟人数较前明显下降,但仍有89人仍在吸烟。结论:对年轻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的行为干预, 在改善患者行为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降低体重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仍不达标。因此临床上需继续通过宣教、随访的形式进行干预。把危险因素控制在目标水平内,从而防止再次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死;随访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80—02
现代社会,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医学界已重新审视心肌梗死的传统年龄限制,要求提高对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警惕性、加强全民科普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本研究中,针对就诊于我院的确诊心肌梗死的年轻男性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年龄小于45岁,确诊心肌梗死(符合2007年ESC共識心肌梗死诊断新标准),入选本研究。入选对象共181人,其中有157人,完成了2年随访,随访率为86.74%。以下为上述患者的基本资料(表1)
1.2 方法:
1.2.1 对所有患者采取群体教育与个体指导,包括健康教育、运动锻炼、控制饮食、戒烟限酒等。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体征、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降低体重和适度运动锻炼:根据患者的体能条件和运动爱好,决定锻炼项目、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每日运动持续时间不少于30 min(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从低强度开始,根据自身感觉调整运动量,以次日不感觉到疲劳为宜,循序渐进。饮食控制:根据能量消耗,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高血压病人限制食盐的摄入,糖尿病人糖尿病饮食。戒烟限酒:通过自我的努力和家属的配合监督,达到停止吸烟、少量饮酒的目的。
1.2.2 部分确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的降压、降糖药物治疗。所有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1.2.3 随访采用门诊、电话随访或住院随访诊治的形式,随访1年、2年,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压、甘油三酯、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随访终止于进入调查后的2年。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见表2
2.1 本研究中,其中有157人,完成了2年随访,随访率为86.74%。24例因联系方式改变,或未到门诊随访未完成随访。
2.2 随访2年后,SBP、DBP、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较随访前明显降低;但SBP、DBP、腰围(108.55±16.43)、甘油三酯(1.89±0.38)等指标,总体上未达标;在完成随访的157人,吸烟人数较前明显下降,但仍有89人仍在吸烟;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近些年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中此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在这些年轻冠心病患者中,各种未控制的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危险因素未控制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可增高2倍,总死亡率风险增高1.5倍[1].[2].[3]。而冠心病是一个可防可控性疾病,张抒扬牵头的“早发冠心病临床特点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冠心病患者群发病特点,提出我国人群与冠心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INTERHEART研究[4]已显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因此,对于已经出现心肌梗死的患者,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加强非代谢性危险因素(吸烟)的控制,再改善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进展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中,入选患者均发生心肌梗死,且年龄小于45岁,对于这种高危人群,更要控制危险因素。随访2年后,SBP、DBP、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较随访前明显降低;但SBP、DBP、腰围(108.55±16.43)、甘油三酯(1.89±0.38)等指标,总体上未达标;在完成随访的157人,吸烟人数较前明显下降,但仍有89人仍在吸烟;目前冠心病是我国吸烟致死的前三位原因之一,烟草烟雾可诱发或加剧心血管疾病[5].戒烟可以使冠心病发病率下降,死亡率下降36%,而每日吸烟20支~40支,心肌梗死的不吸烟的6~8倍,因此劝导戒烟尤其是已经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尤为重要[5]。
入选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危险因素得到部分控制,但仍不达标。因此对于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在今后的随访中将继续通过宣教、随访的形式进行干预。把危险因素控制在目标水平内,从而防止再次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6].[7].[8]。 参考文献:
[1] Eckle RH,Grundy SM,Zimmet PZ.The metabalism syndrome.Lancet,2005,365:1415-1428
[2] Park K,Yasuda N,Toyonaga S,et al.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of metablic syndrome and its components with silent lacuna infarction in middle aged subject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8,79:719-721.
[3] Protopsaltis I,Korantzopoulos P,Milionis HJ,et al.Ma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components as predictors of ischemic strok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J].Stroke,2008,39:1036-1038.
[4] Taokk.Ouupuu S,Hawken S, et al.Tobacco use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in the interheart study:a case-study[J].Lancet,2006,368(9536):647.
[5] Shahar Lavi, Eric H. Yang, Abhiram Prasad, et al.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Epicardial Coronary Endothelial Dys function and Elevat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Earl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07;115:2621-2627
[6]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INTERHEART Study Investigators.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the INTERHE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Lancet,2004,364(9438):937-952
[7] 張京青. 代谢综合征与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24 (11) :1030
[8] Shahar Lavi, Eric H. Yang, Abhiram Prasad, et al.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Epicardial Coronary Endothelial Dys function and Elevat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Earl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07;115:2621-2627.
【关键词】心肌梗死;随访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80—02
现代社会,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医学界已重新审视心肌梗死的传统年龄限制,要求提高对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警惕性、加强全民科普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本研究中,针对就诊于我院的确诊心肌梗死的年轻男性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年龄小于45岁,确诊心肌梗死(符合2007年ESC共識心肌梗死诊断新标准),入选本研究。入选对象共181人,其中有157人,完成了2年随访,随访率为86.74%。以下为上述患者的基本资料(表1)
1.2 方法:
1.2.1 对所有患者采取群体教育与个体指导,包括健康教育、运动锻炼、控制饮食、戒烟限酒等。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体征、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降低体重和适度运动锻炼:根据患者的体能条件和运动爱好,决定锻炼项目、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每日运动持续时间不少于30 min(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从低强度开始,根据自身感觉调整运动量,以次日不感觉到疲劳为宜,循序渐进。饮食控制:根据能量消耗,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高血压病人限制食盐的摄入,糖尿病人糖尿病饮食。戒烟限酒:通过自我的努力和家属的配合监督,达到停止吸烟、少量饮酒的目的。
1.2.2 部分确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的降压、降糖药物治疗。所有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1.2.3 随访采用门诊、电话随访或住院随访诊治的形式,随访1年、2年,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压、甘油三酯、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随访终止于进入调查后的2年。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见表2
2.1 本研究中,其中有157人,完成了2年随访,随访率为86.74%。24例因联系方式改变,或未到门诊随访未完成随访。
2.2 随访2年后,SBP、DBP、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较随访前明显降低;但SBP、DBP、腰围(108.55±16.43)、甘油三酯(1.89±0.38)等指标,总体上未达标;在完成随访的157人,吸烟人数较前明显下降,但仍有89人仍在吸烟;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近些年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中此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在这些年轻冠心病患者中,各种未控制的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危险因素未控制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可增高2倍,总死亡率风险增高1.5倍[1].[2].[3]。而冠心病是一个可防可控性疾病,张抒扬牵头的“早发冠心病临床特点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冠心病患者群发病特点,提出我国人群与冠心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INTERHEART研究[4]已显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因此,对于已经出现心肌梗死的患者,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加强非代谢性危险因素(吸烟)的控制,再改善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进展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中,入选患者均发生心肌梗死,且年龄小于45岁,对于这种高危人群,更要控制危险因素。随访2年后,SBP、DBP、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较随访前明显降低;但SBP、DBP、腰围(108.55±16.43)、甘油三酯(1.89±0.38)等指标,总体上未达标;在完成随访的157人,吸烟人数较前明显下降,但仍有89人仍在吸烟;目前冠心病是我国吸烟致死的前三位原因之一,烟草烟雾可诱发或加剧心血管疾病[5].戒烟可以使冠心病发病率下降,死亡率下降36%,而每日吸烟20支~40支,心肌梗死的不吸烟的6~8倍,因此劝导戒烟尤其是已经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尤为重要[5]。
入选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危险因素得到部分控制,但仍不达标。因此对于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在今后的随访中将继续通过宣教、随访的形式进行干预。把危险因素控制在目标水平内,从而防止再次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6].[7].[8]。 参考文献:
[1] Eckle RH,Grundy SM,Zimmet PZ.The metabalism syndrome.Lancet,2005,365:1415-1428
[2] Park K,Yasuda N,Toyonaga S,et al.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of metablic syndrome and its components with silent lacuna infarction in middle aged subject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8,79:719-721.
[3] Protopsaltis I,Korantzopoulos P,Milionis HJ,et al.Ma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components as predictors of ischemic strok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J].Stroke,2008,39:1036-1038.
[4] Taokk.Ouupuu S,Hawken S, et al.Tobacco use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in the interheart study:a case-study[J].Lancet,2006,368(9536):647.
[5] Shahar Lavi, Eric H. Yang, Abhiram Prasad, et al.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Epicardial Coronary Endothelial Dys function and Elevat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Earl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07;115:2621-2627
[6]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INTERHEART Study Investigators.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the INTERHE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Lancet,2004,364(9438):937-952
[7] 張京青. 代谢综合征与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24 (11) :1030
[8] Shahar Lavi, Eric H. Yang, Abhiram Prasad, et al.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Epicardial Coronary Endothelial Dys function and Elevat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Earl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07;115:26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