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艰巨任务。从当前的保增长自然联想到10年前即1998年的保增长,两者在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上何其相似:同样是遭遇国际性的危机;同样是经历多年的紧缩性调控;同样是宏观调控实行方向性调整;同样是将扩大投资作为调控重点。当前保增长的前景如何?需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1998年
的保增长实践可为前车之鉴。
一、1998年保增长时的经济运行态势
1998年是不寻常的、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这一年的经济运行是在“扩大内需,确保(全国)经济增长8%”的大情势下展开的。最后,全国GDP增长7.8%,比1997年回落1.5个百分点;1999年又下行至7.6%,2000年才趋升至8.4%。浙江情况相仿,1997—2000年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1.1%、10.2%、10%和11%。总的情况是,保增长十分不易,1998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没有达到。
从浙江工业和投资增长的角度,看当年经济运行态势:
(一)工业增长方面
1998年工业增长势头较弱,经济启动效应不明显。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9.6%,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从产品销售来看:
外销增长低迷。1998年,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4.7%,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8.5%,比上年低11.4个百分点。
内销增长同样低迷。1998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国内销售产值只增长5.7%,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仅高于出口交货值增长率1个百分点。二、三季度的累计增长率甚至跌到3.8%和3.5%,上半年内销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下滑至历史最低点。与此相应,全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仅增长8.7%。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启动最终消费需求的即期效果很有限。
(二)投资增长方面
在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仍不够快。199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1.7%(可比价,下同),虽高于1997年的5.3%,但远低于此轮投资增长高峰年即1993年的39.2%。投资增长不够快状况延续到1999年,增长率不升反降至9.7%。
投资增长主要靠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非国有单位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1998年,以政府为主的国有单位投资比上年增长17.5%(现价,下同),而非国有单位投资仅增长5%。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长,也主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基础设施之外的更新改造投资仅增长5.6%,比上年增长率还低了2.6个百分点。
总的看,1998年在经济景气预期不高、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生产领域投资没有真正启动。
二、1998年保增长实践对当前的启示
(一)保增长必须立足扩大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1998年保增长难度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流行的说法,当时经济增长减速主要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实,内需不足的问题更突出。
扩大有效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方面。根本的还是要扩大最终消费。扩大最终消费,核心措施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1998年及1999年消费需求不振,主因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偏低。1996—1998年3年间,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幅仅为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幅也只有4.9%。
(二)保增长必须积极引导企业投资
保增长必须保投入。1998年面临保增长的巨大压力,重要起因是投资连年下降,经济增长缺乏后劲。1998年和当前一样,将加大投资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手段;明确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性项目的政府投资加以控制,防止引起新的结构性问题。
但是,扩投资、保增长仅靠政府投资是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企业投资快速跟进。企业投资不能不防结构性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不扩大企业投资。扩大企业投资的要点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三)保增长必须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企业不活,经济不振。1998年保增长的难度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活力不强。持续多年的紧缩性调控和有效需求不足,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元气受创,相当部分生产经营困难。当时的调控注重于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缺少帮助企业解困和发展的微观措施。
实践证明,保增长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外在推力,更有赖于微观基础的内在活力涌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压力主要压在企业身上,解决经济困局根本的还是要靠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稳定企业就是稳定增长和稳定社会、保护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和保护民生的理念,进一步在微观上推出增强企业活力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更有效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确保经济增长大局稳定。
1998年保增长还给出一个重要启示:刹车容易启动难。经济紧缩往往短期即能见效,经济启动则不然,因为“形势比人强”,市场力量是行政力量难以拗过的。特别是经济周期性下行时,导致下行的需求萎缩具有刚性,短期很难扭转。1998年的经济启动,宏观调控措施不可谓不大,但短期效果不显著。事实上,调控措施阻延了经济下行的速度,而没有改变下行的趋势。直到2000年,全国经济运行才出现以加速回升为标志的的重大转机。
经济启动所以难,还有个经济运行机制问题。现实中,宏观调控的行政行为与微观主体的经营行为有着明显差异。与宏观调控方的政府不同,微观主体行为更多地受市场需求约束和风险责任约束。1998年宏观调控突出扩大投资,但企业受市场预期和收益预期影响,慎投现象普遍,政府投资上去了,企业投资没有上去,由此也减弱了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
三、当前保增长需付出比1998年更大努力
(一)从有利条件看
当前的保增长与1998年的保增长,许多有利条件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有利条件是:前些年经济紧缩程度低于那时,当前投资和消费需求高于那时,经济内在活力强于那时;经过10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工业产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抗風险、化危机、保增长的能力更加增强。这些有利条件必须充分看到,进而增添信心,力保增长。
(二)从不利方面看
一是两次危机实质大相径庭。1998年遭遇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本质是区域性危机,风暴核心在东南亚,美欧经济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危机在不长时间即消除。此次遭到旷世大危机,有可能是百年一遇,危机何时见底?现在仍未可知,预计经济复苏比过去经济周期缓慢得多。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与1998年显然不同。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外需急剧萎缩,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造成严重冲击,其负面影响是1998年远不能及的。
二是投资支撑因素明显变化。1998年及以后的扩大投资,有几个显著特点: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大规模构筑工业园区(开发区),大规模发展房地产,大规模利用土地资源。其中,建设工业园区和开发房地产,可以说是投资扩张的超级因素。那时确定取消福利分房、发展商品房,其后引起房地产爆炸性增长,促成重化工业产能大扩张;大规模建设工业园区,更是给经济增长带来强大的乘数效应。现在这些显著特点均已逊色,并且,随着经济下行和财政吃紧,不少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有所削弱。当前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难度比1998年明显增大。
三是企业经营风险有所增大。1998年的企业总体经营规模明显小于现在,如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是3162万元,2008年扩张到7165万元,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相应发生了变化。企业规模大,实力相对也大,这是长处,但短处是不如小企业遇到危机时“船小好掉头”。并且,现在的工业企业大量涉足房地产、股票等资本市场,积累了较大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资金链风险,这一情况是1998年所没有的。
总起来判断,当前保增长任务比1998年更为艰巨,需要付出比1998年更大的努力。特别是要把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有较大突破。1998年保增长,虽然也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没有多大实质性进展。许多地方依然片面追求速度和片面依靠投资,2002年后就导致经济过热和收缩性宏观调控。当前保增长一定要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软性投资,避免旧体制复归和旧机制重演。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有几个关节尤要注意:
一是保增长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经济增长动力最终来自市场,保增长根本的要靠市场力量,不能夸大政府调控的作用,更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都让政府包起来解决。政府在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进行调控时,应避免过度的市场干预,尤要避免替代市场调控的行为。
二是保增长要推动投资驱动模式转变。保增长需要扩大投资,但更需要刺激消费,如果消费不能有效提升,以后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投资驱动。去年底中央增加1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再次引发“跑部钱进”现象。由此不免使人担忧,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投资弊端会不会放大?5年来调控投资过快增长的努力是不是白耗了?投资驱动不仅要向消费驱动转变,还要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创新重点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是保增长不是保数字。1998年保增长时就出现层层压数字,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保增长关键在于保增长质量,有质量有后劲,即使增长速度低于8%,天也塌不下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贸委)
的保增长实践可为前车之鉴。
一、1998年保增长时的经济运行态势
1998年是不寻常的、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这一年的经济运行是在“扩大内需,确保(全国)经济增长8%”的大情势下展开的。最后,全国GDP增长7.8%,比1997年回落1.5个百分点;1999年又下行至7.6%,2000年才趋升至8.4%。浙江情况相仿,1997—2000年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1.1%、10.2%、10%和11%。总的情况是,保增长十分不易,1998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没有达到。
从浙江工业和投资增长的角度,看当年经济运行态势:
(一)工业增长方面
1998年工业增长势头较弱,经济启动效应不明显。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9.6%,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从产品销售来看:
外销增长低迷。1998年,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4.7%,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8.5%,比上年低11.4个百分点。
内销增长同样低迷。1998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国内销售产值只增长5.7%,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仅高于出口交货值增长率1个百分点。二、三季度的累计增长率甚至跌到3.8%和3.5%,上半年内销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下滑至历史最低点。与此相应,全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仅增长8.7%。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启动最终消费需求的即期效果很有限。
(二)投资增长方面
在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仍不够快。199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1.7%(可比价,下同),虽高于1997年的5.3%,但远低于此轮投资增长高峰年即1993年的39.2%。投资增长不够快状况延续到1999年,增长率不升反降至9.7%。
投资增长主要靠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非国有单位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1998年,以政府为主的国有单位投资比上年增长17.5%(现价,下同),而非国有单位投资仅增长5%。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长,也主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基础设施之外的更新改造投资仅增长5.6%,比上年增长率还低了2.6个百分点。
总的看,1998年在经济景气预期不高、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生产领域投资没有真正启动。
二、1998年保增长实践对当前的启示
(一)保增长必须立足扩大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1998年保增长难度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流行的说法,当时经济增长减速主要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实,内需不足的问题更突出。
扩大有效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方面。根本的还是要扩大最终消费。扩大最终消费,核心措施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1998年及1999年消费需求不振,主因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偏低。1996—1998年3年间,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幅仅为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幅也只有4.9%。
(二)保增长必须积极引导企业投资
保增长必须保投入。1998年面临保增长的巨大压力,重要起因是投资连年下降,经济增长缺乏后劲。1998年和当前一样,将加大投资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手段;明确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性项目的政府投资加以控制,防止引起新的结构性问题。
但是,扩投资、保增长仅靠政府投资是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企业投资快速跟进。企业投资不能不防结构性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不扩大企业投资。扩大企业投资的要点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三)保增长必须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企业不活,经济不振。1998年保增长的难度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活力不强。持续多年的紧缩性调控和有效需求不足,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元气受创,相当部分生产经营困难。当时的调控注重于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缺少帮助企业解困和发展的微观措施。
实践证明,保增长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外在推力,更有赖于微观基础的内在活力涌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压力主要压在企业身上,解决经济困局根本的还是要靠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稳定企业就是稳定增长和稳定社会、保护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和保护民生的理念,进一步在微观上推出增强企业活力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更有效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确保经济增长大局稳定。
1998年保增长还给出一个重要启示:刹车容易启动难。经济紧缩往往短期即能见效,经济启动则不然,因为“形势比人强”,市场力量是行政力量难以拗过的。特别是经济周期性下行时,导致下行的需求萎缩具有刚性,短期很难扭转。1998年的经济启动,宏观调控措施不可谓不大,但短期效果不显著。事实上,调控措施阻延了经济下行的速度,而没有改变下行的趋势。直到2000年,全国经济运行才出现以加速回升为标志的的重大转机。
经济启动所以难,还有个经济运行机制问题。现实中,宏观调控的行政行为与微观主体的经营行为有着明显差异。与宏观调控方的政府不同,微观主体行为更多地受市场需求约束和风险责任约束。1998年宏观调控突出扩大投资,但企业受市场预期和收益预期影响,慎投现象普遍,政府投资上去了,企业投资没有上去,由此也减弱了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
三、当前保增长需付出比1998年更大努力
(一)从有利条件看
当前的保增长与1998年的保增长,许多有利条件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有利条件是:前些年经济紧缩程度低于那时,当前投资和消费需求高于那时,经济内在活力强于那时;经过10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工业产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抗風险、化危机、保增长的能力更加增强。这些有利条件必须充分看到,进而增添信心,力保增长。
(二)从不利方面看
一是两次危机实质大相径庭。1998年遭遇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本质是区域性危机,风暴核心在东南亚,美欧经济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危机在不长时间即消除。此次遭到旷世大危机,有可能是百年一遇,危机何时见底?现在仍未可知,预计经济复苏比过去经济周期缓慢得多。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与1998年显然不同。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外需急剧萎缩,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造成严重冲击,其负面影响是1998年远不能及的。
二是投资支撑因素明显变化。1998年及以后的扩大投资,有几个显著特点: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大规模构筑工业园区(开发区),大规模发展房地产,大规模利用土地资源。其中,建设工业园区和开发房地产,可以说是投资扩张的超级因素。那时确定取消福利分房、发展商品房,其后引起房地产爆炸性增长,促成重化工业产能大扩张;大规模建设工业园区,更是给经济增长带来强大的乘数效应。现在这些显著特点均已逊色,并且,随着经济下行和财政吃紧,不少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有所削弱。当前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难度比1998年明显增大。
三是企业经营风险有所增大。1998年的企业总体经营规模明显小于现在,如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是3162万元,2008年扩张到7165万元,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相应发生了变化。企业规模大,实力相对也大,这是长处,但短处是不如小企业遇到危机时“船小好掉头”。并且,现在的工业企业大量涉足房地产、股票等资本市场,积累了较大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资金链风险,这一情况是1998年所没有的。
总起来判断,当前保增长任务比1998年更为艰巨,需要付出比1998年更大的努力。特别是要把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有较大突破。1998年保增长,虽然也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没有多大实质性进展。许多地方依然片面追求速度和片面依靠投资,2002年后就导致经济过热和收缩性宏观调控。当前保增长一定要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软性投资,避免旧体制复归和旧机制重演。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有几个关节尤要注意:
一是保增长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经济增长动力最终来自市场,保增长根本的要靠市场力量,不能夸大政府调控的作用,更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都让政府包起来解决。政府在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进行调控时,应避免过度的市场干预,尤要避免替代市场调控的行为。
二是保增长要推动投资驱动模式转变。保增长需要扩大投资,但更需要刺激消费,如果消费不能有效提升,以后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投资驱动。去年底中央增加1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再次引发“跑部钱进”现象。由此不免使人担忧,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投资弊端会不会放大?5年来调控投资过快增长的努力是不是白耗了?投资驱动不仅要向消费驱动转变,还要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创新重点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是保增长不是保数字。1998年保增长时就出现层层压数字,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保增长关键在于保增长质量,有质量有后劲,即使增长速度低于8%,天也塌不下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