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北京;清代;恭勤夫人;谢氏茔园;形制布局
【摘要】2010年9月至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大兴区黄各庄恭勤夫人谢氏茔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围墙、甬路、朝房、大宫门、圆亭、二宫门、祭台、月台等遗迹及石牌楼、功德碑、华表基础,使我们对茔园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及建造年代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下一步实施保护规划及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9月至10月,为配合恭勤夫人谢氏墓修缮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北京大兴区黄各庄恭勤夫人谢氏茔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一、茔园概况
恭勤夫人谢氏茔园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黄各庄村东,南距芦求路1.2公里,东距京开高速公路2.2公里(图一)。
墓地现为荒地,地面种有零散小树,地势平坦,土质为含细砂的砂性黄土,应是多年的淤积与沉淀而形成,厚约1米,其下为谢氏茔园,现地表仅见石牌楼、功德碑及华表。
茔园坐北朝南,南端原有旱河,河上有石桥,早年因修建鱼塘而被彻底破坏。
旱河后面为石牌楼,其后为大宫门。大宫门前两侧设有朝房、功德碑等。大宫门后为二宫门,门前两侧设有华表。二宫门后为祭台与月台。月台上应是宝顶,其下为地宫,但已被破坏。
本次发掘范围南北自石牌楼至月台后茔园北墙,东西至墓地两侧围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3米,东西宽47米。总面积为6721平方米。
二、茔园形制
恭勤夫人谢氏茔园现存石牌楼、功德碑、华表,本次发掘清理出围墙、甬路、朝房、大宫门、圆亭、二宫门、祭台、月台等遗迹及石牌楼、功德碑、华表基础(图二),现分别叙述如下。
1、石牌楼 地上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为四柱七楼三间。基础部分被破坏。台明东西面宽12.25米,南北进深4米,台高0.6米,四周用条石围砌,中间用方砖平铺。在牌楼南北两侧设有坡道,东西长9米,南北宽1.4米。南侧坡道为三坡连做,坡道为礓礤铺砌,两侧及中部设有垂带,垂带宽0.4米,中间坡道置有丹樨石,雕刻有海水江牙和瑞兽。北侧坡道仅存灰土基础。在牌楼周围残存有青砖平铺的散水,散水宽0.5米,青砖规格为0.4×0.2×0.1米(图三)。
2、功德碑 位于牌楼之后,东、西两侧各置一座。东侧功德碑保存基本完好,碑座及石碑未有损坏。西侧已不存,仅发现三合土基础。
东侧功德碑台明南北长4.9米,东西宽4.1米,高0.6米。南部有三步台阶,台阶东西长2米,宽0.3米,高0.2米。台明上有龟趺驮功德碑一通,碑首浮雕二龙戏珠,碑额题刻 “敕建恭勤夫人谢氏碑”。碑身刻满汉对照碑文,汉字碑文为楷书6行,满行45字,共计193字,碑身四周浮雕龙珠(图四、五)。碑文如下:
恭勤夫人谢氏碑文」朕惟宫庭阿保之司必资慈惠温良之选用以爱护寝兴追随左右恪诚著于生前宠锡隆于身后凡以录旧绩贲新」恩也尔谢氏秉性柔嘉持躬谨厚服勤内职奉朕冲年顺阴阳之宜善调服御审寒暑之节克慎起居惟只奉于在公」罔经营于家事令仪如昨慨岁月之潜移劳勚堪怀笃始终而崇报畀良人以世职泽沛家门锡象服以追封荣施泉」壤培佳城而孔固表丰竭以增辉於戏殚心力于禁闱式昭姆范荐芯芬于筵几懋示褒纶用笃不忘永垂奕世」雍正八年六月立」
功德碑台明周围有青砖铺制的散水,散水宽0.5米。
西侧功德碑仅残存部分灰土基础,南北长4.9米,东西宽4.1米。
3、朝房位于大宫门外东、西两侧,由正房和配房组成,每组共计11间。
东朝房坐东朝西,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南北长11.9米,东西宽8.5米,面阔三间。中部残留有台阶痕迹,南北长4.2米,东西宽1米。周围有散水痕迹,宽0.5米。
东朝房北配房位于正房之北,坐东朝西,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南北长10.6米,东西宽5.2米,面阔3间。周围有青砖铺成的散水,宽0.5米。
东朝房南配房位于正房之南,坐东向西,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南北长17.5米,东西宽5.2米,面阔5间。中部设有台阶,残毁严重,仅存痕迹,长4米,宽0.8米。周围有青砖铺设的散水,宽0.5米。
西朝房及其配房与东朝房形制相同,也是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
东西朝房之间、大宫门与石牌楼之间铺设有十字甬路。
南北向甬路长约49.8米,南段长26.5米,宽2.7米,上部已被破坏,残留痕迹。北段长20.4米,宽2.7米。路面用青砖南北错缝平铺,两侧为包边竖砖,中间用两条竖砖砌制。砖的规格有两种,分别为0.5×0.5×0.1米、0.4×0.4×0.1米。
东西向甬路长约29.2米,宽2.4米,铺砌方法与前者相同。
4、大宫门位于东、西朝房的北部。台明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5米,高0.75米。四周用4层大城砖垒砌,上面使用一层阶条石,内部用三合土,地面平铺方砖。台明上残存墙基础痕迹,东西长9.5米,南北宽7.5米,墙基础痕迹宽1米。由于破坏严重,结构不详。大宫门南北两侧均有台阶的痕迹,南台阶痕迹长4.2米,宽1.3米;北台阶痕迹长4.5米,宽1.3米。台明周围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5米。
在大宫门的东西两侧设有院墙及掖门,与两侧围墙相接,形成前后封闭院落。
两侧院墙各长15.6米,宽1米。墙中部有掖门痕迹,仅残存底部石条,东西长2.5米,宽0.5米,厚0.2米。墙基南北两侧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5米。
5、八角柱圆亭位于大宫门前的东、西两侧,每侧2座,间距2.8米,计4座,形制相同。其中最西侧的圆亭基础保存最好,以此为例介绍如下:
圆亭直径2.9米。台明上部有错缝平铺的青砖,基础内设8个对称的柱础,边长0.4米。中间又设4个柱础,边长0.3米。圆亭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台明铺地砖规格为0.3×0.3×0.05米,散水用砖规格为0.3×0.15×0.05米。
6、二宫门位于大宫门正北,两门之间由甬路连接。二宫门前两侧各设有华表一座。二宫门东西两侧设有院墙,与两侧围墙相接,形成封闭院落。
二宫门台明东西长6.4米,南北宽4.2米,高0.6米,下部用城砖砌筑,阶条石用条石。
台明上残存墙基础痕迹,东西长4.35米,南北宽4.2米,墙基础痕迹宽0.8米。二宫门南侧有台阶痕迹,长2.8米,宽1.2米。台明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5~0.6米。散水用砖的规格为0.4×0.2×0.1米、0.5×0.2×0.1米。
两侧院墙各长17.7米,宽0.9米。墙基础南北两侧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北侧散水宽0.6米,南侧散水宽0.5米,用砖规格为0.4×0.2×0.1米、0.5×0.2×0.1米。
二宫门及两侧院墙北侧残存一道与之平行的三合土基础,宽1.2米,用途不详。
华表两座,位于二宫门前东西两侧,其台基及华表形制相同。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6米,南北宽2.5米,高0.5米。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用砖规格为0.3×0.15×0.05米。华表光面六边形,下为覆莲石座,残高3.6米(图六)。
大宫门与二宫门之间有甬路相连,甬路长17.7米,宽2.4米,路面上有南北错缝平铺的青砖,两侧为包边竖砖,中间用两条竖砖砌制。用砖的规格为0.5×0.5×0.1米、0.4×0.4×0.1米。
7、祭台与月台二宫门内甬路北端即为祭台,祭台与月台相连,月台上宝顶已被破坏无存。
二宫门与祭台之间有甬路连接,长14.9米,宽2.8米,高0.6米,路面平铺方砖,两侧用大城砖包边。甬路两侧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甬路用砖规格为0.4×0.4×0.1米、0.5×0.5×0.1米,散水用砖规格为0.3×0.15×0.05米。
祭台位于甬路的北端,东西长14.4米,南北残宽7.3米,台高0.7米。南部保存完整,底部用城砖围砌,上铺阶条石,条石长1.1~3.2米,宽0.4米,厚0.2米;台平面上有南北错缝平铺的青砖,砖的规格为0.5×0.5×0.1米。祭台南侧有两个条石台阶,均长1.1米,共有三步,每步宽0.3米,高0.2米。两侧为垂带,垂带宽0.4米。祭台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砖的规格为0.3×0.15×0.05米。
另外,在祭台上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坑,直径2.7米,深0.3米,不见遗物,用途不详。
月台与祭台相连成一整体。其北侧有三道半弧形墙,内外两道均为三合土夯成,均宽0.5米左右;中间一道为素夯土,宽2.5米。推测为宝顶的挡土墙。
宝顶位于月台中部,早年已被挖毁。
8、围墙整个茔园外侧砌有围墙,北围墙呈半圆形,直径46.4米;东、西围墙残长120.2米,相距46.4~48.6米。墙体用青砖错缝平铺砌成,宽0.9米,内外均有散水,宽0.6米。青砖规格为0.5×0.2×0.1米。围墙的南段已被破坏无存,从东朝房后墙南侧发现的墙基础推测,围墙还应前延,南端与被破坏的旱河相接。
三、结语
恭勤夫人谢氏系清雍正皇帝的乳母,其“秉性柔嘉,持躬谨厚,服勤内职,奉朕冲年,顺阴阳之宜,善调服御,审寒暑之节,克慎起居”,因在宫中数十年如一日,“敬慎事上”、“夙夜匪懈”,死后,雍正将其归葬乡里,并树碑立传,以表不忘乳母之恩。
谢氏不见于文献记载,茔园建立的时间从功德碑碑文上推测,不晚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
谢氏墓地由三组建筑组成, 这三组建筑由南向北排开,布局宽敞严谨,气势豪华。从墓区的整体布局,使用的建造材料,特别是石牌楼、功德碑、华表的使用,表明墓主人所享受的待遇堪比一般的皇亲国戚。
通过对谢氏茔园进行的考古发掘,使我们对茔园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及建造年代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下一步实施保护规划及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执笔:朱志刚
〔责任编辑:张金栋〕
【摘要】2010年9月至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大兴区黄各庄恭勤夫人谢氏茔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围墙、甬路、朝房、大宫门、圆亭、二宫门、祭台、月台等遗迹及石牌楼、功德碑、华表基础,使我们对茔园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及建造年代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下一步实施保护规划及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9月至10月,为配合恭勤夫人谢氏墓修缮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北京大兴区黄各庄恭勤夫人谢氏茔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一、茔园概况
恭勤夫人谢氏茔园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黄各庄村东,南距芦求路1.2公里,东距京开高速公路2.2公里(图一)。
墓地现为荒地,地面种有零散小树,地势平坦,土质为含细砂的砂性黄土,应是多年的淤积与沉淀而形成,厚约1米,其下为谢氏茔园,现地表仅见石牌楼、功德碑及华表。
茔园坐北朝南,南端原有旱河,河上有石桥,早年因修建鱼塘而被彻底破坏。
旱河后面为石牌楼,其后为大宫门。大宫门前两侧设有朝房、功德碑等。大宫门后为二宫门,门前两侧设有华表。二宫门后为祭台与月台。月台上应是宝顶,其下为地宫,但已被破坏。
本次发掘范围南北自石牌楼至月台后茔园北墙,东西至墓地两侧围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3米,东西宽47米。总面积为6721平方米。
二、茔园形制
恭勤夫人谢氏茔园现存石牌楼、功德碑、华表,本次发掘清理出围墙、甬路、朝房、大宫门、圆亭、二宫门、祭台、月台等遗迹及石牌楼、功德碑、华表基础(图二),现分别叙述如下。
1、石牌楼 地上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为四柱七楼三间。基础部分被破坏。台明东西面宽12.25米,南北进深4米,台高0.6米,四周用条石围砌,中间用方砖平铺。在牌楼南北两侧设有坡道,东西长9米,南北宽1.4米。南侧坡道为三坡连做,坡道为礓礤铺砌,两侧及中部设有垂带,垂带宽0.4米,中间坡道置有丹樨石,雕刻有海水江牙和瑞兽。北侧坡道仅存灰土基础。在牌楼周围残存有青砖平铺的散水,散水宽0.5米,青砖规格为0.4×0.2×0.1米(图三)。
2、功德碑 位于牌楼之后,东、西两侧各置一座。东侧功德碑保存基本完好,碑座及石碑未有损坏。西侧已不存,仅发现三合土基础。
东侧功德碑台明南北长4.9米,东西宽4.1米,高0.6米。南部有三步台阶,台阶东西长2米,宽0.3米,高0.2米。台明上有龟趺驮功德碑一通,碑首浮雕二龙戏珠,碑额题刻 “敕建恭勤夫人谢氏碑”。碑身刻满汉对照碑文,汉字碑文为楷书6行,满行45字,共计193字,碑身四周浮雕龙珠(图四、五)。碑文如下:
恭勤夫人谢氏碑文」朕惟宫庭阿保之司必资慈惠温良之选用以爱护寝兴追随左右恪诚著于生前宠锡隆于身后凡以录旧绩贲新」恩也尔谢氏秉性柔嘉持躬谨厚服勤内职奉朕冲年顺阴阳之宜善调服御审寒暑之节克慎起居惟只奉于在公」罔经营于家事令仪如昨慨岁月之潜移劳勚堪怀笃始终而崇报畀良人以世职泽沛家门锡象服以追封荣施泉」壤培佳城而孔固表丰竭以增辉於戏殚心力于禁闱式昭姆范荐芯芬于筵几懋示褒纶用笃不忘永垂奕世」雍正八年六月立」
功德碑台明周围有青砖铺制的散水,散水宽0.5米。
西侧功德碑仅残存部分灰土基础,南北长4.9米,东西宽4.1米。
3、朝房位于大宫门外东、西两侧,由正房和配房组成,每组共计11间。
东朝房坐东朝西,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南北长11.9米,东西宽8.5米,面阔三间。中部残留有台阶痕迹,南北长4.2米,东西宽1米。周围有散水痕迹,宽0.5米。
东朝房北配房位于正房之北,坐东朝西,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南北长10.6米,东西宽5.2米,面阔3间。周围有青砖铺成的散水,宽0.5米。
东朝房南配房位于正房之南,坐东向西,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南北长17.5米,东西宽5.2米,面阔5间。中部设有台阶,残毁严重,仅存痕迹,长4米,宽0.8米。周围有青砖铺设的散水,宽0.5米。
西朝房及其配房与东朝房形制相同,也是仅残留底部三合土基础。
东西朝房之间、大宫门与石牌楼之间铺设有十字甬路。
南北向甬路长约49.8米,南段长26.5米,宽2.7米,上部已被破坏,残留痕迹。北段长20.4米,宽2.7米。路面用青砖南北错缝平铺,两侧为包边竖砖,中间用两条竖砖砌制。砖的规格有两种,分别为0.5×0.5×0.1米、0.4×0.4×0.1米。
东西向甬路长约29.2米,宽2.4米,铺砌方法与前者相同。
4、大宫门位于东、西朝房的北部。台明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5米,高0.75米。四周用4层大城砖垒砌,上面使用一层阶条石,内部用三合土,地面平铺方砖。台明上残存墙基础痕迹,东西长9.5米,南北宽7.5米,墙基础痕迹宽1米。由于破坏严重,结构不详。大宫门南北两侧均有台阶的痕迹,南台阶痕迹长4.2米,宽1.3米;北台阶痕迹长4.5米,宽1.3米。台明周围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5米。
在大宫门的东西两侧设有院墙及掖门,与两侧围墙相接,形成前后封闭院落。
两侧院墙各长15.6米,宽1米。墙中部有掖门痕迹,仅残存底部石条,东西长2.5米,宽0.5米,厚0.2米。墙基南北两侧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5米。
5、八角柱圆亭位于大宫门前的东、西两侧,每侧2座,间距2.8米,计4座,形制相同。其中最西侧的圆亭基础保存最好,以此为例介绍如下:
圆亭直径2.9米。台明上部有错缝平铺的青砖,基础内设8个对称的柱础,边长0.4米。中间又设4个柱础,边长0.3米。圆亭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台明铺地砖规格为0.3×0.3×0.05米,散水用砖规格为0.3×0.15×0.05米。
6、二宫门位于大宫门正北,两门之间由甬路连接。二宫门前两侧各设有华表一座。二宫门东西两侧设有院墙,与两侧围墙相接,形成封闭院落。
二宫门台明东西长6.4米,南北宽4.2米,高0.6米,下部用城砖砌筑,阶条石用条石。
台明上残存墙基础痕迹,东西长4.35米,南北宽4.2米,墙基础痕迹宽0.8米。二宫门南侧有台阶痕迹,长2.8米,宽1.2米。台明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5~0.6米。散水用砖的规格为0.4×0.2×0.1米、0.5×0.2×0.1米。
两侧院墙各长17.7米,宽0.9米。墙基础南北两侧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北侧散水宽0.6米,南侧散水宽0.5米,用砖规格为0.4×0.2×0.1米、0.5×0.2×0.1米。
二宫门及两侧院墙北侧残存一道与之平行的三合土基础,宽1.2米,用途不详。
华表两座,位于二宫门前东西两侧,其台基及华表形制相同。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6米,南北宽2.5米,高0.5米。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用砖规格为0.3×0.15×0.05米。华表光面六边形,下为覆莲石座,残高3.6米(图六)。
大宫门与二宫门之间有甬路相连,甬路长17.7米,宽2.4米,路面上有南北错缝平铺的青砖,两侧为包边竖砖,中间用两条竖砖砌制。用砖的规格为0.5×0.5×0.1米、0.4×0.4×0.1米。
7、祭台与月台二宫门内甬路北端即为祭台,祭台与月台相连,月台上宝顶已被破坏无存。
二宫门与祭台之间有甬路连接,长14.9米,宽2.8米,高0.6米,路面平铺方砖,两侧用大城砖包边。甬路两侧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甬路用砖规格为0.4×0.4×0.1米、0.5×0.5×0.1米,散水用砖规格为0.3×0.15×0.05米。
祭台位于甬路的北端,东西长14.4米,南北残宽7.3米,台高0.7米。南部保存完整,底部用城砖围砌,上铺阶条石,条石长1.1~3.2米,宽0.4米,厚0.2米;台平面上有南北错缝平铺的青砖,砖的规格为0.5×0.5×0.1米。祭台南侧有两个条石台阶,均长1.1米,共有三步,每步宽0.3米,高0.2米。两侧为垂带,垂带宽0.4米。祭台周边有青砖平铺的散水,宽0.3米,砖的规格为0.3×0.15×0.05米。
另外,在祭台上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坑,直径2.7米,深0.3米,不见遗物,用途不详。
月台与祭台相连成一整体。其北侧有三道半弧形墙,内外两道均为三合土夯成,均宽0.5米左右;中间一道为素夯土,宽2.5米。推测为宝顶的挡土墙。
宝顶位于月台中部,早年已被挖毁。
8、围墙整个茔园外侧砌有围墙,北围墙呈半圆形,直径46.4米;东、西围墙残长120.2米,相距46.4~48.6米。墙体用青砖错缝平铺砌成,宽0.9米,内外均有散水,宽0.6米。青砖规格为0.5×0.2×0.1米。围墙的南段已被破坏无存,从东朝房后墙南侧发现的墙基础推测,围墙还应前延,南端与被破坏的旱河相接。
三、结语
恭勤夫人谢氏系清雍正皇帝的乳母,其“秉性柔嘉,持躬谨厚,服勤内职,奉朕冲年,顺阴阳之宜,善调服御,审寒暑之节,克慎起居”,因在宫中数十年如一日,“敬慎事上”、“夙夜匪懈”,死后,雍正将其归葬乡里,并树碑立传,以表不忘乳母之恩。
谢氏不见于文献记载,茔园建立的时间从功德碑碑文上推测,不晚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
谢氏墓地由三组建筑组成, 这三组建筑由南向北排开,布局宽敞严谨,气势豪华。从墓区的整体布局,使用的建造材料,特别是石牌楼、功德碑、华表的使用,表明墓主人所享受的待遇堪比一般的皇亲国戚。
通过对谢氏茔园进行的考古发掘,使我们对茔园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及建造年代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下一步实施保护规划及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执笔:朱志刚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