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很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及就业渠道狭窄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就业难”问题尤显突出,笔者着眼河北省实际情况,分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努力寻求探讨解决之道。
【关键词】音乐教育;就业;创业
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及就业渠道狭窄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就业难”问题尤显突出。笔者从事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多年,力求从工作实践出发,着眼河北省实际情况,分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努力寻求探讨解决之道。
一、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剧增
我国的高校扩招自1999年起至今已11年,多年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中国63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32.5万,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学生1553人。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也在呈献不断上涨的趋势,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就业人群,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二)艺考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增多
由于艺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不少学生都将艺考看做是上大学的捷径,面对高考选择“半路出家”,将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艺考中;更有的家长花费重金希望孩子一夜成名,将当明星看成名利双收的捷径。这些使得艺考生规模日益庞大。以河北为例,今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共有61339人,比2007年增加15189人。其中报考播音编导类的考生18274人,美术类考生34060人,音乐类考生也有7600多人。
(三)专业工作岗位相对较少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主要是进入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我省目前共有大中专院校110所,除了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几所综合大学设有音乐专业院系外,其他各院校只是设一两名音乐赏析课教师。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开设比例不高,城市的中小学一般编制两三名音乐教师,而乡镇村级的中小学基本是空白。所以,全省的音乐教育岗位加起来也不过就是几十人,与每年1553人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相比,矛盾十分突出。
(四)就业心态不好
现在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未来希望,都渴望得到一份好工作。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付出了很高的教育成本,家庭条件优越。这样的背景条件导致了就业心态的浮躁,不愿离开大城市、不愿放弃专业、不愿从事辛苦工作,心理期望值高。然而结果往往是大批毕业生集中竞争为数不多的热门工作岗位,然而一些急需音乐教育人才的单位和地区无人问津。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导致了期望与现实的脱节,直接打击了学生的应聘积极性与自信心。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亟待提高
当今社会在各领域发展迅猛,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有文凭并不代表就有工作,就是合格的人才。许多高校陈旧的人才观还没有彻底扭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还有差距。我省高校应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高校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合格人才以及对大学毕业生提高社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结构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重点仍然主要放在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和培养上。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日益关注,音乐教育教学应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理念上、训练价值的认识等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注重綜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要突破传统的模仿和口传身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将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
二、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政策,增加就业机会
1.打破学历壁垒。高校普遍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率下降,很多应届毕业生被迫走上了“专接本”、“读研”之路。随着社会人才的高学历化,用人单位开始择“高”录用,重学历而不重能力,杀鸡用牛刀,造成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在高等音乐教育岗位和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上确实需要高学历的音乐教育人才,但在一般音乐舞蹈团体、非专业高等音乐教育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等许多岗位上专科生和本科生则更为适合。所以,用人单位应降低学历门槛,招聘真正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科学统筹。
2.打破专业壁垒。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主修某一专业,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工作岗位非常少。单位选择录用时不宜对专业过于苛刻。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一定要声乐专业,其实音乐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完全可以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
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了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我们应着重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下下功夫,并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只有与社会接轨,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1.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综合类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样的内部环境,在专业课之外开设美学、文学、表演等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音乐教育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拓展。
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在课堂中可以加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提倡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加广阔和多样化。
2.加强理论课程比重
应引导学生走出传统音乐教育学习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具体到课程设置上,应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开设《音乐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常识》等课程,向学生讲授音乐舞蹈艺术概念、定义、种类、题材、美学特征等艺术认识论方面的内容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塑造艺术人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重要的补充。
(三)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更要注重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及思想观念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具备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入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振奋精神,建设较高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思想文化阵地,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台、校园网、标语、宣传栏、宣传牌、文体活动等形式开展优良校风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生存与就业的必备手段。高校应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在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作一些新的尝试,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全面对接。
3.多种能力素质。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运用往往会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要做到勤于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善于学习,课堂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验证、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共同提高;要勇于实践,克服心理障碍,在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多种能力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
4.多学科文化素质。多学科文化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发散型思维的形成,从而实现在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增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从容应对,立于不败之地。
5.身心健康素质。应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正确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品质的锻炼,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身心素质。高校教育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四)解放思想,充分准备,跨专业就业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跨专业就业成为我省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然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跨专业就业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厚的感情,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财力,心理上不愿放弃专业;再就是学生集中于音乐专业学习,对其他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所知甚少,没有信心和能力跨入其他领域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是面对现实,认真分析本专业的就业难度、自己的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尽早规划专业之外的就业取向,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心理,提前做好跨专业就业的思想准备。
二是重视基础公共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中文、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中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证书在许多工作岗位的选择中都是必备的。
三是突出辅修专业。虽然有些职业对专业性要求不强,但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自然在求职中能更胜一筹。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辅修专业课程,这对跨专业的学生应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准备跨专业求职的学生,有必要在专业课以外选修或辅修相关课程。
(五)调整心态,放宽视野,“走出去”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全国来看,音乐教育专业的就业饱和并非是绝对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非常大。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大都留恋生活学习的故土或是向往繁华城市的条件和环境,造成了大批毕业生拥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竞争剧烈,一职难求;而相对欠发达地区以及城镇乡村则无人问津,大量专业岗位虚职以待,音乐教育人才奇缺。大学毕业生应调整心态,放宽视野,着眼全国的就业市场,走向广阔的西部地区和城镇乡村,为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文化差异做出贡献,在真正需要音乐教育人才的地方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国家与个人的双赢。
(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形式。资金短缺、缺乏经验等是大学生创业的共性问题。相比之下,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基本技能、职业技能等方面比其他文理科专业的学生更加缺乏。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河北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尚存的一些政策“空白”,使得一部分有創业设想的大学生不得不放慢创业步伐。政府有关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突破创业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问题,我国许多省市区都已设立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自主创新基金等多种基金形式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我省各级政府应尽快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并进一步加大各种税费减免力度,放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贷款政策,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充分运用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及各种风险投资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担保和融资保障。
二是加强创业技能培训。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前没有经过职业技能训练,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学生没有做好创业的心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准备。各级政府的人事、就业部门应联合企业、高校做好大学生创业前的技能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三是健全完善创业服务。许多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满怀激情却不知从何着手、如何进行,也不了解相关政策,显现出我省创业服务工作的缺失。我们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各级创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音乐教育;就业;创业
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及就业渠道狭窄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就业难”问题尤显突出。笔者从事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多年,力求从工作实践出发,着眼河北省实际情况,分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努力寻求探讨解决之道。
一、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剧增
我国的高校扩招自1999年起至今已11年,多年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中国63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32.5万,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学生1553人。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也在呈献不断上涨的趋势,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就业人群,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二)艺考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增多
由于艺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不少学生都将艺考看做是上大学的捷径,面对高考选择“半路出家”,将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艺考中;更有的家长花费重金希望孩子一夜成名,将当明星看成名利双收的捷径。这些使得艺考生规模日益庞大。以河北为例,今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共有61339人,比2007年增加15189人。其中报考播音编导类的考生18274人,美术类考生34060人,音乐类考生也有7600多人。
(三)专业工作岗位相对较少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主要是进入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我省目前共有大中专院校110所,除了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几所综合大学设有音乐专业院系外,其他各院校只是设一两名音乐赏析课教师。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开设比例不高,城市的中小学一般编制两三名音乐教师,而乡镇村级的中小学基本是空白。所以,全省的音乐教育岗位加起来也不过就是几十人,与每年1553人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相比,矛盾十分突出。
(四)就业心态不好
现在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未来希望,都渴望得到一份好工作。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付出了很高的教育成本,家庭条件优越。这样的背景条件导致了就业心态的浮躁,不愿离开大城市、不愿放弃专业、不愿从事辛苦工作,心理期望值高。然而结果往往是大批毕业生集中竞争为数不多的热门工作岗位,然而一些急需音乐教育人才的单位和地区无人问津。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导致了期望与现实的脱节,直接打击了学生的应聘积极性与自信心。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亟待提高
当今社会在各领域发展迅猛,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有文凭并不代表就有工作,就是合格的人才。许多高校陈旧的人才观还没有彻底扭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还有差距。我省高校应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高校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合格人才以及对大学毕业生提高社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结构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重点仍然主要放在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和培养上。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日益关注,音乐教育教学应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理念上、训练价值的认识等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注重綜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要突破传统的模仿和口传身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将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
二、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政策,增加就业机会
1.打破学历壁垒。高校普遍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率下降,很多应届毕业生被迫走上了“专接本”、“读研”之路。随着社会人才的高学历化,用人单位开始择“高”录用,重学历而不重能力,杀鸡用牛刀,造成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在高等音乐教育岗位和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上确实需要高学历的音乐教育人才,但在一般音乐舞蹈团体、非专业高等音乐教育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等许多岗位上专科生和本科生则更为适合。所以,用人单位应降低学历门槛,招聘真正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科学统筹。
2.打破专业壁垒。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主修某一专业,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工作岗位非常少。单位选择录用时不宜对专业过于苛刻。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一定要声乐专业,其实音乐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完全可以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
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了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我们应着重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下下功夫,并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只有与社会接轨,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1.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综合类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样的内部环境,在专业课之外开设美学、文学、表演等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音乐教育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拓展。
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在课堂中可以加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提倡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加广阔和多样化。
2.加强理论课程比重
应引导学生走出传统音乐教育学习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具体到课程设置上,应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开设《音乐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常识》等课程,向学生讲授音乐舞蹈艺术概念、定义、种类、题材、美学特征等艺术认识论方面的内容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塑造艺术人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重要的补充。
(三)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更要注重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及思想观念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具备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入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振奋精神,建设较高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思想文化阵地,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台、校园网、标语、宣传栏、宣传牌、文体活动等形式开展优良校风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生存与就业的必备手段。高校应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在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作一些新的尝试,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全面对接。
3.多种能力素质。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运用往往会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要做到勤于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善于学习,课堂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验证、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共同提高;要勇于实践,克服心理障碍,在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多种能力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
4.多学科文化素质。多学科文化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发散型思维的形成,从而实现在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增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从容应对,立于不败之地。
5.身心健康素质。应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正确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品质的锻炼,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身心素质。高校教育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四)解放思想,充分准备,跨专业就业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跨专业就业成为我省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然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跨专业就业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厚的感情,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财力,心理上不愿放弃专业;再就是学生集中于音乐专业学习,对其他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所知甚少,没有信心和能力跨入其他领域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是面对现实,认真分析本专业的就业难度、自己的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尽早规划专业之外的就业取向,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心理,提前做好跨专业就业的思想准备。
二是重视基础公共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中文、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中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证书在许多工作岗位的选择中都是必备的。
三是突出辅修专业。虽然有些职业对专业性要求不强,但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自然在求职中能更胜一筹。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辅修专业课程,这对跨专业的学生应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准备跨专业求职的学生,有必要在专业课以外选修或辅修相关课程。
(五)调整心态,放宽视野,“走出去”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全国来看,音乐教育专业的就业饱和并非是绝对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非常大。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大都留恋生活学习的故土或是向往繁华城市的条件和环境,造成了大批毕业生拥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竞争剧烈,一职难求;而相对欠发达地区以及城镇乡村则无人问津,大量专业岗位虚职以待,音乐教育人才奇缺。大学毕业生应调整心态,放宽视野,着眼全国的就业市场,走向广阔的西部地区和城镇乡村,为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文化差异做出贡献,在真正需要音乐教育人才的地方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国家与个人的双赢。
(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形式。资金短缺、缺乏经验等是大学生创业的共性问题。相比之下,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基本技能、职业技能等方面比其他文理科专业的学生更加缺乏。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河北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尚存的一些政策“空白”,使得一部分有創业设想的大学生不得不放慢创业步伐。政府有关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突破创业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问题,我国许多省市区都已设立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自主创新基金等多种基金形式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我省各级政府应尽快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并进一步加大各种税费减免力度,放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贷款政策,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充分运用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及各种风险投资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担保和融资保障。
二是加强创业技能培训。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前没有经过职业技能训练,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学生没有做好创业的心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准备。各级政府的人事、就业部门应联合企业、高校做好大学生创业前的技能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三是健全完善创业服务。许多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满怀激情却不知从何着手、如何进行,也不了解相关政策,显现出我省创业服务工作的缺失。我们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各级创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