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旦情调跟“高价”沾上点边,你若不爱,不是没钱,就是没品位。中国人的跟风心理,硬生生地把奢侈品拉下神坛,把文艺青年变成了家庭妇女。
话题是由一条微博引出:是不是微博造就了一批虚荣的人?有这样一批人,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却经常到星巴克喝咖啡,到西餐厅吃牛排,到宜家买家具,目的只是为了拍下照片发微博。
说博微是虚荣的始作俑者,未免高估了微博的社会影响力。事实上,全世界无论文化还是商业的范围内,恐怕都没有中国这种现象:星巴克、哈根达斯、宜家,这些国外市场上的大众品牌,在中国被升级成了奢侈与小资的代名词。
这种升级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十几二十年前起,麦当劳肯德基们,便已享受过如此高规格的待遇。直到今天,洋快餐的平民化,绝非企业自降身价,而是中国CPI不断上涨的直接结果。
据说,中国一线商场中的倩碧,在美国只是开架产品;
据说,中国大城市中才有的ZARA和H&M,国外是学生和工薪族的标志;
据说,寿司1800年前已经在中国流传,500年后才传入日本;
据说,不是据说,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中国的蚕丝便一直是外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连“崇洋”之风本身,都乃黄头发蓝眼睛们所开启。于是,有些崇洋,真的和虚荣无关,而更像是一道智商的考题。
我也喜欢星巴克的拿铁,但着实觉得插队去买有些无厘头;
我也中意哈根达斯的甜腻,但却讨厌接踵摩肩的拥挤;
我也心仪宜家自由简约的风格,但害怕走到谁家都好像进了自己的卧室——上错了床还不算麻烦,麻烦的是上错了床还要解释“我不是故意的”;
至于LV,Burberry级别,还是等我中了彩票再说吧,毕竟背着LV去排队吃面,真的也会被认为是A货。
任何小资的情调,被扔进排队、等座的忙碌和随时“撞衫”的凡俗中,就和跳楼甩卖的菜市场没什么两样。说白了,你爱的真是产品么?还不是它代表的身份与情调。当身份变成了强撑,当情调变成了抢购,你爱的那些能又是什么?
一旦情调跟“高价”沾上点边,你若不爱,不是没钱,就是没品位。中国人的跟风心理,硬生生地把奢侈品拉下神坛,把文艺青年变成了家庭妇女。
于是,当公车的拥挤中放眼都能看到LV(非A,那是华丽的真货啊),星巴克就只能屈尊成豆浆油条了。
其实星巴克此等,在外国,本也就是豆浆油条的角色。而在中国能受到如此礼遇,一是从众跟风,二是物以稀为贵,三是,咱多少要有点地方显摆自己“不差钱”不是?
封闭数千年后,好不容易放风了,于是,所有生长了洋基因的东西,都成为国人心头的那点好。就像大小伙子禁欲三年,突然给扔怀里一美女,哪怕不是你喜欢的型,也必须硬着头皮要发生点什么。不然,不仅对不起自己,还要被扣上“不举”之名。
某天回家路上,出租车司机挺能摆,讲了这么一个段子:送老外去朝天门,为表现咱国人热情好客外加国际化,搜肠刮肚把所有老师教的ABC都用上,welcome to China,where are you from,nice to meet you……临了,在说完最后一句“10 Yuan,please”时,老外拍拍他肩,“哥们儿,英文不错。”正宗的京片子。惊得他只能把一口川普打着嗝吞进肚子里。
于是,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幕,第五大道上,老外们挤在“小资”的中式快餐店,耳边此起彼伏的是蹩脚的老北京话:“来俩烧饼,掉渣儿的……”
YY无公害。并且,谁说这事儿不可能呢?
编 辑 任忠君
E-mail:[email protected]
话题是由一条微博引出:是不是微博造就了一批虚荣的人?有这样一批人,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却经常到星巴克喝咖啡,到西餐厅吃牛排,到宜家买家具,目的只是为了拍下照片发微博。
说博微是虚荣的始作俑者,未免高估了微博的社会影响力。事实上,全世界无论文化还是商业的范围内,恐怕都没有中国这种现象:星巴克、哈根达斯、宜家,这些国外市场上的大众品牌,在中国被升级成了奢侈与小资的代名词。
这种升级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十几二十年前起,麦当劳肯德基们,便已享受过如此高规格的待遇。直到今天,洋快餐的平民化,绝非企业自降身价,而是中国CPI不断上涨的直接结果。
据说,中国一线商场中的倩碧,在美国只是开架产品;
据说,中国大城市中才有的ZARA和H&M,国外是学生和工薪族的标志;
据说,寿司1800年前已经在中国流传,500年后才传入日本;
据说,不是据说,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中国的蚕丝便一直是外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连“崇洋”之风本身,都乃黄头发蓝眼睛们所开启。于是,有些崇洋,真的和虚荣无关,而更像是一道智商的考题。
我也喜欢星巴克的拿铁,但着实觉得插队去买有些无厘头;
我也中意哈根达斯的甜腻,但却讨厌接踵摩肩的拥挤;
我也心仪宜家自由简约的风格,但害怕走到谁家都好像进了自己的卧室——上错了床还不算麻烦,麻烦的是上错了床还要解释“我不是故意的”;
至于LV,Burberry级别,还是等我中了彩票再说吧,毕竟背着LV去排队吃面,真的也会被认为是A货。
任何小资的情调,被扔进排队、等座的忙碌和随时“撞衫”的凡俗中,就和跳楼甩卖的菜市场没什么两样。说白了,你爱的真是产品么?还不是它代表的身份与情调。当身份变成了强撑,当情调变成了抢购,你爱的那些能又是什么?
一旦情调跟“高价”沾上点边,你若不爱,不是没钱,就是没品位。中国人的跟风心理,硬生生地把奢侈品拉下神坛,把文艺青年变成了家庭妇女。
于是,当公车的拥挤中放眼都能看到LV(非A,那是华丽的真货啊),星巴克就只能屈尊成豆浆油条了。
其实星巴克此等,在外国,本也就是豆浆油条的角色。而在中国能受到如此礼遇,一是从众跟风,二是物以稀为贵,三是,咱多少要有点地方显摆自己“不差钱”不是?
封闭数千年后,好不容易放风了,于是,所有生长了洋基因的东西,都成为国人心头的那点好。就像大小伙子禁欲三年,突然给扔怀里一美女,哪怕不是你喜欢的型,也必须硬着头皮要发生点什么。不然,不仅对不起自己,还要被扣上“不举”之名。
某天回家路上,出租车司机挺能摆,讲了这么一个段子:送老外去朝天门,为表现咱国人热情好客外加国际化,搜肠刮肚把所有老师教的ABC都用上,welcome to China,where are you from,nice to meet you……临了,在说完最后一句“10 Yuan,please”时,老外拍拍他肩,“哥们儿,英文不错。”正宗的京片子。惊得他只能把一口川普打着嗝吞进肚子里。
于是,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幕,第五大道上,老外们挤在“小资”的中式快餐店,耳边此起彼伏的是蹩脚的老北京话:“来俩烧饼,掉渣儿的……”
YY无公害。并且,谁说这事儿不可能呢?
编 辑 任忠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