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对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福建而言,农业依然是“短板”,现代农业尤其是薄弱环节。党的十八大作出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也是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潜力所在。
一、福建农业现状和农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福建省在中央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指导下, 依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建设, 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来加快推动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总的来看,福建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从片面性向综合性的转变过程, 取得了较大成效,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3年,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84元,比增1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粮食总产量达664.36万吨,培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2万家,覆盖所有特色优势产业。
我国在经过了长期的以工业为主导的非平衡发展过程后,当前已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平衡增长关键时期。实施新时期的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形成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战略将全面影响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向以多功能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迅速迈进。
就福建省而言面临着农业资源短缺,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福建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比重小,仅占总土地面积10.64%,而且沿海地区耕地甚缺,后备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和滩涂可开垦为耕地的潜力也不大,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耕地中平原地少,梯田坡地多。土壤除河流沿岸、下游平原和沿海为冲积土、潮土与滨海盐土外,绝大部分是红壤、黄壤,一般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少,普遍缺磷、缺钾、偏酸。且耕地中高产田少, 中低产田多, 耕地供求关系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
在福建的人均农业资源原本就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 最近20 多年来,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又大量占用耕地, 与农业争水, 导致农业资源利用空间缩小, 加之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增长方式粗放, 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呈不断恶化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大量宝贵的农业物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部分物种资源正退化、流失或灭绝。受工业“三废”污染影响, 区域水环境, 尤其是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大面积垦荒种植经济林木等高强度环境资源利用, 造成农村水、空气、土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全省年化肥施用量达130 多万t , 按播种面积计算,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药年使用量约5160 万t , 只有约1/ 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余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全省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至少有50 %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 畜禽粪便污水排放量已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对策措施
1、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搞好服务,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等创办各类合作组织,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加快发展。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指导、鼓励农民專业合作社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申报使用地理标识。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用水管理、农资配送、病虫专业防控和仓储运输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 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
鼓励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 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 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2、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突破以责任田地界为标志的家庭承包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模式,促进土地有偿、有期、有序的利用,发挥土地最大效益,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的。一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有些市、县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如,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套住房。通过这一模式,农民在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能够享受城市社保,并借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再如,有地区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共同组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不再由农户分散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2次分红。
3、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既是响应改进为农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加快推进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 必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鼓励与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 强化流通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集成建设, 实现为农服务全程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 实现集贸市場全覆盖。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
4、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完善金融担保体系。采取措施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鼓励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支持银行金融机构与风险控制能力强、信用好的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风险比例分担机制,促进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 积极支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担保服务, 简化审贷手续,共享诚信管理系统资源, 提供企业负债情况和抵押物资登记等方面信息查询, 促进农业信用担保公司良性发展,为农业、农民提供金融担保服务。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参加保险, 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加强引导、积极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依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 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依托, 探索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保险新途径,开发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相结合的新险种,发挥涉外、对台龙头企业的拉动和示范作用, 对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可试行以村、镇,县、市为单位进行统保, 降低农业风险。
5、深化闽台合作
依托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发挥闽台农业要素互补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对接。推进闽台高优农业合作,发展设施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突出发展花卉、果蔬和集约化养殖业;拓展闽台蓝色农业合作,发展浅海滩涂名优水产品健康养殖、工厂化海珍品养殖、港湾生态式大型围网、拦网养殖和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捕捞和休闲渔业;促进闽台绿色农业合作,发展特色畜禽、园艺、林果等绿色产品;提升闽台农产品加工合作,发展粮油、果蔬、茶叶、食用菌、禽畜、水产、林产等精深加工。到2015年力争新办闽台农业合作项目200个,累计合同利用台资35.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借鉴台湾农业经验,加强闽台合作。台湾农业在现代农业经营运作,尤其在摆脱小农经营、利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对福建农业有很多借鉴之处。在台胞参与福建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既能有效利用台资,吸引台湾的农业经营和技术人才赴闽创业,更使福建农业有机会学习借鉴台湾农业的先进科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作等成功经验。
6、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包括思想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思想教育可以增强农民的开放和竞争观念,改变部分农民存在的消极、懒惰的依赖心理; 而通过各种文化技术知识的传播,则可以增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适应能力。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不仅要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要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1] 方炜杭:夯实基础现代农业大有可为《福建日报》2013-08-17
[2] 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建省十条举措力促设施农业向高层次发展2013-09-30
[3] 翁伯琦:推动福建农业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3年06月03日
[4] 张江海:海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年第4 期
[5] 陈 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助力海西新农村建设《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年第2 期
一、福建农业现状和农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福建省在中央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指导下, 依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建设, 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来加快推动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总的来看,福建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从片面性向综合性的转变过程, 取得了较大成效,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3年,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84元,比增1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粮食总产量达664.36万吨,培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2万家,覆盖所有特色优势产业。
我国在经过了长期的以工业为主导的非平衡发展过程后,当前已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平衡增长关键时期。实施新时期的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形成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战略将全面影响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向以多功能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迅速迈进。
就福建省而言面临着农业资源短缺,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福建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比重小,仅占总土地面积10.64%,而且沿海地区耕地甚缺,后备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和滩涂可开垦为耕地的潜力也不大,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耕地中平原地少,梯田坡地多。土壤除河流沿岸、下游平原和沿海为冲积土、潮土与滨海盐土外,绝大部分是红壤、黄壤,一般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少,普遍缺磷、缺钾、偏酸。且耕地中高产田少, 中低产田多, 耕地供求关系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
在福建的人均农业资源原本就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 最近20 多年来,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又大量占用耕地, 与农业争水, 导致农业资源利用空间缩小, 加之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增长方式粗放, 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呈不断恶化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大量宝贵的农业物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部分物种资源正退化、流失或灭绝。受工业“三废”污染影响, 区域水环境, 尤其是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大面积垦荒种植经济林木等高强度环境资源利用, 造成农村水、空气、土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全省年化肥施用量达130 多万t , 按播种面积计算,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药年使用量约5160 万t , 只有约1/ 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余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全省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至少有50 %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 畜禽粪便污水排放量已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对策措施
1、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搞好服务,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等创办各类合作组织,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加快发展。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指导、鼓励农民專业合作社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申报使用地理标识。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用水管理、农资配送、病虫专业防控和仓储运输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 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
鼓励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 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 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2、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突破以责任田地界为标志的家庭承包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模式,促进土地有偿、有期、有序的利用,发挥土地最大效益,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的。一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有些市、县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如,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套住房。通过这一模式,农民在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能够享受城市社保,并借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再如,有地区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共同组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不再由农户分散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2次分红。
3、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既是响应改进为农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加快推进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 必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鼓励与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 强化流通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集成建设, 实现为农服务全程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 实现集贸市場全覆盖。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
4、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完善金融担保体系。采取措施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鼓励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支持银行金融机构与风险控制能力强、信用好的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风险比例分担机制,促进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 积极支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担保服务, 简化审贷手续,共享诚信管理系统资源, 提供企业负债情况和抵押物资登记等方面信息查询, 促进农业信用担保公司良性发展,为农业、农民提供金融担保服务。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参加保险, 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加强引导、积极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依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 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依托, 探索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保险新途径,开发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相结合的新险种,发挥涉外、对台龙头企业的拉动和示范作用, 对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可试行以村、镇,县、市为单位进行统保, 降低农业风险。
5、深化闽台合作
依托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发挥闽台农业要素互补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对接。推进闽台高优农业合作,发展设施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突出发展花卉、果蔬和集约化养殖业;拓展闽台蓝色农业合作,发展浅海滩涂名优水产品健康养殖、工厂化海珍品养殖、港湾生态式大型围网、拦网养殖和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捕捞和休闲渔业;促进闽台绿色农业合作,发展特色畜禽、园艺、林果等绿色产品;提升闽台农产品加工合作,发展粮油、果蔬、茶叶、食用菌、禽畜、水产、林产等精深加工。到2015年力争新办闽台农业合作项目200个,累计合同利用台资35.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借鉴台湾农业经验,加强闽台合作。台湾农业在现代农业经营运作,尤其在摆脱小农经营、利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对福建农业有很多借鉴之处。在台胞参与福建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既能有效利用台资,吸引台湾的农业经营和技术人才赴闽创业,更使福建农业有机会学习借鉴台湾农业的先进科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作等成功经验。
6、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包括思想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思想教育可以增强农民的开放和竞争观念,改变部分农民存在的消极、懒惰的依赖心理; 而通过各种文化技术知识的传播,则可以增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适应能力。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不仅要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要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1] 方炜杭:夯实基础现代农业大有可为《福建日报》2013-08-17
[2] 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建省十条举措力促设施农业向高层次发展2013-09-30
[3] 翁伯琦:推动福建农业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3年06月03日
[4] 张江海:海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年第4 期
[5] 陈 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助力海西新农村建设《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