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入海流的地方就是东营,渤海湾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小城。
这个上世纪中叶因石油而诞生的能源新城,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东营辖区内广饶县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乐安。据考证,《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广饶人,当地建有“武圣孙子纪念馆”。查阅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孙武,齐国乐安人。于是,孙子就成为东营的历史名片。
这片沐浴着黄河文明又饱受黄河苦难的土地,又自豪地介绍自己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因为其辖区内的垦利县在姜太公受封、齐桓公称霸、孙子写兵法的时候,大部分土地还在大海里。秦汉以降,沧海桑田,黄河泥沙沉积,入海口岸线不断外扩。于是,黄河入海口就成为东营的生态名片。
大型客机试飞要利用东营机场,我与一批中国民机梦的追逐者来到东营,建设东营试飞基地——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工作过的第七个城市。来往多了,东营就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叩头虫”的风景线
初到东营,最容易留下印象的,是遍布城郊的杏黄色采油机——当地人戏称为“叩头虫”。
这种机器本来就有雕塑般的体型,单个像一把硕大的锤子,多了就犹如地面上成群结队的秦俑军士,一起在不停地叩头作揖,与生机勃勃的大地万物一起构成美丽的风景,宛如天作!我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看到过这种机器,那是些雕塑小品,与竺可桢的雕像一起立在校园草地里。
当年,第一台“叩头虫”出现在胜陀镇胜利村,于是中国第二大油田就诞生了,取名胜利油田。今天,“胜利”两个字在中国石油界如雷贯耳,也一度成为东营的代名词。
毋庸置疑,“叩头虫”之于东营,是城市之魂。它是这个小城的一部分,就像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和电线杆一样不可或缺。我甚至在一户农家小院里也看到一台“叩头虫”,与袅袅炊烟、鸡鸣犬吠相伴,更像农家自己的汲水机。
我看到过很多工业建筑遗存被改为景观。在上海徐汇滨江公园,老码头留下的大塔吊被改成标志性景观,老电厂留下的大烟囱被装饰成温度计……但这些都没有“叩头虫”这种没有装饰改造、原生态的工业景观那样伟岸和雄浑,那样具有生命的灵动——艺术是有生命的。
我也看到一种据说是新一代的采油机出现在东营,蓝色涂装,直上直下,笨拙呆板,一点也不漂亮,在任何地方看到都好像是多余的障碍物。技术是先进了,美感则没有了。
秩序感强烈的广场
市政府广场是东营城市的地标之一。作为建筑师的我,特别留意广场的规划设计。
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东营市政府广场建得宽阔气派,格局和周边建筑很容易让人想到天安门广场。笔直的府前街堪比长安街,花式路灯也与长安街相似。在比照当年北京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的位置,也建了一个牌坊式的门,取名“新世纪门”。胜利大道以政府大楼为背景,从新世纪门起始,笔直向南,延伸到雪莲大剧院、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建筑群,规划的仪式感、秩序感很强。
这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政府广场起源于古罗马,今天很多欧洲城市的市政厅广场都保留着古典主义传统格局,周边照例是政府机构、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100多年前,法国人朗方设计的华盛顿特区国会山,美国人格里芬设计的堪培拉议会大厦,都是古典主义政府广场设计的典范。
但天安门广场有所不同,它原本是600年前明代蒯祥设计的紫禁城皇宫的一部分,是千步廊和大明门所在地,同太和殿广场、午门广场一样。上世纪50年代,在梁思成的叹息声中被拆建成今天的样式,著名的“梁陈方案”是在老北京城外建设新的政府广场。象征朱棣政权的大明门,被多尔衮改成大清门,民国时期改为中华门,后来就一起被拆了。
差不多同一时期,国内很多城市建了看上去像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广场,如成都天府广场、南昌八一广场等,延续多年,热度不减。与欧洲传统的市政厅广场相比,我们的政府广场大多是有了尺度,少了精致。
不一样的黄河入海口
在黄河入海口垦利县河口镇,东营建了一个保护得很好的黄河三角州生态湿地公园。
有资料说,这里每年增长2000亩土地。我查阅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图集用浅线条标注史载增长的土地,包括黄河口、海河口、辽河口、长江口、淮河口等。其中,增长面积最大的并不是黄河口,今天还在增长的也不仅仅是黄河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说谁是最年轻的土地。
当我走近黄河,看到的是宽不足百米、河床浅露、几近淤塞的水面,远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咆哮气势。但就是这样的黄河,还经常“甩尾巴”,历史上多次改道,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灾難——永安、乐安、惠民等东营老地名,就折射出黄河口人祈求平安的愿望。
乘车进入公园腹地,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无垠、草天一色的芦苇和湿地,除了一条架空高压线,没有其他人工痕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融广阔、纯朴、新奇、野趣为一体的黄河口景观、湿地景观、草场景观、鸟类景观和滩涂景观。震撼于美丽的风景之余,更加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是生态保护,我想起不久前去过的江苏启东。
启东位于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长江的入海口,与垦利有极其相似的地理条件。启东也有一个入海口公园——园陀角公园供人参观游览,是当地看入海口的著名景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入海口滩涂湿地的过度开发建设——因为启东是万里长江黄金航道的入口,江对面就是现代化的大上海。园陀角公园已经接近荒废,上世纪末专门用来观看江海汇合的瞭望塔、纪念碑、观景平台等建筑依旧,但现在却因填海造地、离开岸线数百米而失去功能,取而代之的是某著名开发商在入海口填海造地开发的规模巨大的“威尼斯城”。长江入海口的特殊生态荡然无存,令人扼腕叹息。
反观垦利,因为黄河长年不能通航,不能给垦利带来水运交通的便利,没有开发建设的商机,而这恰恰是黄河口生态保护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靠海不见海的尴尬
东营是靠海城市、港口城市,但却没有进入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行列,没有因港而兴、因海而美。
东营没有同样在山东的烟台、威海等城市旖旎的海滨风光,更没有青岛的高雅气质和无限风情。这里没有金色沙滩、海滨浴场,看不见海景建筑、沿海公路,也没有冲浪的风帆、飞翔的海鸥,反而因为海水倒灌,造成大片盐碱地。在东营绿化种树要花很多钱换土,就是因为土地盐碱含量高。
或许因为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东营地下丰富的石油,就不给东营海边宜人的岸线。
如今,东营人正在努力改变这种尴尬。国家黄蓝战略交汇融合发展的概念,在东营听了很多。“黄”是指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规划,“蓝”是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两个规划都是国家批复的战略规划,东营都恰好被划入。
我应邀参观了广利港——东营投入巨资重点开发建设的新港口,码头向海里延伸数公里,规划宏伟,起点很高,最近刚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东营人希望它能够承载东营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的未来希望,可见东营人并不甘心靠海不见海。
国家规划的沿海高铁即将通到东营,东营机场也因为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建设迎来发展机遇。航空、高铁、港口全方位交通发展,美丽的东营明天会更好。
祝愿东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入海流的地方就是东营,渤海湾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小城。
这个上世纪中叶因石油而诞生的能源新城,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东营辖区内广饶县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乐安。据考证,《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广饶人,当地建有“武圣孙子纪念馆”。查阅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孙武,齐国乐安人。于是,孙子就成为东营的历史名片。
这片沐浴着黄河文明又饱受黄河苦难的土地,又自豪地介绍自己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因为其辖区内的垦利县在姜太公受封、齐桓公称霸、孙子写兵法的时候,大部分土地还在大海里。秦汉以降,沧海桑田,黄河泥沙沉积,入海口岸线不断外扩。于是,黄河入海口就成为东营的生态名片。
大型客机试飞要利用东营机场,我与一批中国民机梦的追逐者来到东营,建设东营试飞基地——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工作过的第七个城市。来往多了,东营就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叩头虫”的风景线
初到东营,最容易留下印象的,是遍布城郊的杏黄色采油机——当地人戏称为“叩头虫”。
这种机器本来就有雕塑般的体型,单个像一把硕大的锤子,多了就犹如地面上成群结队的秦俑军士,一起在不停地叩头作揖,与生机勃勃的大地万物一起构成美丽的风景,宛如天作!我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看到过这种机器,那是些雕塑小品,与竺可桢的雕像一起立在校园草地里。
当年,第一台“叩头虫”出现在胜陀镇胜利村,于是中国第二大油田就诞生了,取名胜利油田。今天,“胜利”两个字在中国石油界如雷贯耳,也一度成为东营的代名词。
毋庸置疑,“叩头虫”之于东营,是城市之魂。它是这个小城的一部分,就像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和电线杆一样不可或缺。我甚至在一户农家小院里也看到一台“叩头虫”,与袅袅炊烟、鸡鸣犬吠相伴,更像农家自己的汲水机。
我看到过很多工业建筑遗存被改为景观。在上海徐汇滨江公园,老码头留下的大塔吊被改成标志性景观,老电厂留下的大烟囱被装饰成温度计……但这些都没有“叩头虫”这种没有装饰改造、原生态的工业景观那样伟岸和雄浑,那样具有生命的灵动——艺术是有生命的。
我也看到一种据说是新一代的采油机出现在东营,蓝色涂装,直上直下,笨拙呆板,一点也不漂亮,在任何地方看到都好像是多余的障碍物。技术是先进了,美感则没有了。
秩序感强烈的广场
市政府广场是东营城市的地标之一。作为建筑师的我,特别留意广场的规划设计。
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东营市政府广场建得宽阔气派,格局和周边建筑很容易让人想到天安门广场。笔直的府前街堪比长安街,花式路灯也与长安街相似。在比照当年北京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的位置,也建了一个牌坊式的门,取名“新世纪门”。胜利大道以政府大楼为背景,从新世纪门起始,笔直向南,延伸到雪莲大剧院、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建筑群,规划的仪式感、秩序感很强。
这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政府广场起源于古罗马,今天很多欧洲城市的市政厅广场都保留着古典主义传统格局,周边照例是政府机构、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100多年前,法国人朗方设计的华盛顿特区国会山,美国人格里芬设计的堪培拉议会大厦,都是古典主义政府广场设计的典范。
但天安门广场有所不同,它原本是600年前明代蒯祥设计的紫禁城皇宫的一部分,是千步廊和大明门所在地,同太和殿广场、午门广场一样。上世纪50年代,在梁思成的叹息声中被拆建成今天的样式,著名的“梁陈方案”是在老北京城外建设新的政府广场。象征朱棣政权的大明门,被多尔衮改成大清门,民国时期改为中华门,后来就一起被拆了。
差不多同一时期,国内很多城市建了看上去像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广场,如成都天府广场、南昌八一广场等,延续多年,热度不减。与欧洲传统的市政厅广场相比,我们的政府广场大多是有了尺度,少了精致。
不一样的黄河入海口
在黄河入海口垦利县河口镇,东营建了一个保护得很好的黄河三角州生态湿地公园。
有资料说,这里每年增长2000亩土地。我查阅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图集用浅线条标注史载增长的土地,包括黄河口、海河口、辽河口、长江口、淮河口等。其中,增长面积最大的并不是黄河口,今天还在增长的也不仅仅是黄河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说谁是最年轻的土地。
当我走近黄河,看到的是宽不足百米、河床浅露、几近淤塞的水面,远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咆哮气势。但就是这样的黄河,还经常“甩尾巴”,历史上多次改道,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灾難——永安、乐安、惠民等东营老地名,就折射出黄河口人祈求平安的愿望。
乘车进入公园腹地,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无垠、草天一色的芦苇和湿地,除了一条架空高压线,没有其他人工痕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融广阔、纯朴、新奇、野趣为一体的黄河口景观、湿地景观、草场景观、鸟类景观和滩涂景观。震撼于美丽的风景之余,更加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是生态保护,我想起不久前去过的江苏启东。
启东位于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长江的入海口,与垦利有极其相似的地理条件。启东也有一个入海口公园——园陀角公园供人参观游览,是当地看入海口的著名景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入海口滩涂湿地的过度开发建设——因为启东是万里长江黄金航道的入口,江对面就是现代化的大上海。园陀角公园已经接近荒废,上世纪末专门用来观看江海汇合的瞭望塔、纪念碑、观景平台等建筑依旧,但现在却因填海造地、离开岸线数百米而失去功能,取而代之的是某著名开发商在入海口填海造地开发的规模巨大的“威尼斯城”。长江入海口的特殊生态荡然无存,令人扼腕叹息。
反观垦利,因为黄河长年不能通航,不能给垦利带来水运交通的便利,没有开发建设的商机,而这恰恰是黄河口生态保护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靠海不见海的尴尬
东营是靠海城市、港口城市,但却没有进入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行列,没有因港而兴、因海而美。
东营没有同样在山东的烟台、威海等城市旖旎的海滨风光,更没有青岛的高雅气质和无限风情。这里没有金色沙滩、海滨浴场,看不见海景建筑、沿海公路,也没有冲浪的风帆、飞翔的海鸥,反而因为海水倒灌,造成大片盐碱地。在东营绿化种树要花很多钱换土,就是因为土地盐碱含量高。
或许因为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东营地下丰富的石油,就不给东营海边宜人的岸线。
如今,东营人正在努力改变这种尴尬。国家黄蓝战略交汇融合发展的概念,在东营听了很多。“黄”是指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规划,“蓝”是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两个规划都是国家批复的战略规划,东营都恰好被划入。
我应邀参观了广利港——东营投入巨资重点开发建设的新港口,码头向海里延伸数公里,规划宏伟,起点很高,最近刚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东营人希望它能够承载东营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的未来希望,可见东营人并不甘心靠海不见海。
国家规划的沿海高铁即将通到东营,东营机场也因为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建设迎来发展机遇。航空、高铁、港口全方位交通发展,美丽的东营明天会更好。
祝愿东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